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事主体人身权的民法保护问题日益重视,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我国目前人身权利立法的现状和缺陷是法学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人身权保护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身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2.
论“死者人身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民事权利能力,即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问题,实为公民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或身份问题,也就是公民的民事主体地位问题。公民死亡,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不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不能继续享有民事权利,这是民法的一个定论。但是,随着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对“死者人身权”的保护,又使人们对这一定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就此问题略谈拙见,以期有所研益。目前,我国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3.
主体与客体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主体在对象上实现自己的意志即实现了对客体的支配。本文认为享有法律上存在资格的意志是法律主体的核心和根本,民事主体随着民法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张,这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也是人类智慧与创造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人身权的法律保护具有相时稳定性的特点,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和跳跃性的特点,人身权保护的现行法律与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相矛盾、相冲突,使得完善我国目前人身权立法的现状及相关法律制度的重构成为摆在学者和相关法务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所要研究讨论的死者名誉权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文中简要的分析了死者人身权的保护问题,以期对构建我国人身权民法保护体系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民事主体人身权的民法保护问题日益重视,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我国目前人身权利立法的现状和缺陷是法学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人身权保护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身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6.
民事责任制度,是民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集中体现了民法的强制性。如果说民法的核心内容是用法律形式规定公民、法人应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必须履行的民事义务的话,那末,民事责任制度就是保障这种权利不受侵犯和保证这种义务得以履行的坚固外壳。确立民事责任制度,有利于保护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有利于与民事违法行为作斗争,有利于防止民事、经济纠纷的发生,稳定社会秩序。民事责任制度在民法体系中居于重要  相似文献   

7.
根据《民法通则》对人身权的规定所涉及的内容,我国现阶段的人身权制度体系应当是这样的: 一、人格权人格权是基于民事主体本身所固有的、为保持民事主体在法律上的独立人格所必须的权利.因为人格权直接体现为权利主体的  相似文献   

8.
身份权若干问题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民法教材对身份权论述篇幅有所增加,但多限于介绍身份权的概念和具体种类,而从民法原理的角度对其作技术分析则比较少见,甚至还有部分学者持过去的观点,即认为只要是民事主体基于一定身份所享有的权利都是身份权,既包括配偶权、亲权等,也包括荣誉权和智力成果权中的人身权,这种看法是受前苏联民法的影响,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没有什么是私的,提倡人们无偿地为社会做贡献,智力成果当然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从而也就不能成为财产权的客体,但又不能否认它是民事主体的权利,既然它和民事主体的身份有一定联系,于是就把它归…  相似文献   

9.
人身权,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与其生命,身份延续不可分离的权利。对公民生前的人身权的保护,一直为我国立法所重视,民法通则第五章更是以专节进行了规定。但对公民  相似文献   

10.
弘扬民法的平等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认为:《民法通则》的颁布使中国民事立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平等是民法调整对象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民法的首要原则与根本信念。平等使民法具备独特的调整对象,是《民法通则》对调整对象的突破性贡献。民法中的主体平等与宪法中的平等具有不同的含义与地位,但它们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契约制度成为二者的纽带。平等原则也决定了民法独特的调整方法:确定民事权利义务的方式;对交易安全的完善保障;对人身权的独特保护方式;商法中的平等交易原则的体现与功能。平等原则的树立是中国民法走向未来的起点,它对中国未来民事立法和法律适用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于韵 《行政与法》2012,(9):124-129
私法自治是民法的理念,决定了民法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制度生成。民法的理念决定了民法理论体系的立场是个人主义。私法中所坚持的是个人主义立场,因此决定了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民法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人与法人是最重要的民事主体类型,是民事主体制度的重要内容。法人是一个组织,但其行为需要由法人机关实施,因此如何合理设计法人法律制度,促使法人内部团体意志有效形成并通过法人机关实现,与第三人实施法律行为参与法律交往,实现法人的利益,同时能够有效约束法人机关,防止其利用代表权谋取私利损害法人的利益,对促进民法体系的完善与成熟,意义重大。本文从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对我国《民法通则》中有关法人人格、法人分类、法人机关等法律制度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人身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以在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上所体现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的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本文指出对于民事主体而言,人身权具有专属性、不可缺乏性,人身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尊重民事主体意思自治的观念”。这是建国后我国最高审判机关第一次在重要文件中使用了传统民法中这一概念。正确地理解使用这一概念,不仅对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保护民事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意义,而且也会对司法人员和其他法律工作者更新观念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意思自治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意思自治在传统民法理论中的基本含义是:民事主体基于平等权利,有权按照自己意志,自由进行民事活动,这种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在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的意志大量是…  相似文献   

14.
在保护动物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在不断寻求怎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动物的利益。在强调动物权利的大背景下,便有部分法学家提出动物主体论,鼓吹改变动物的客体地位,动物跟人一样享有民事主体地位。但是否只有将动物的法律地位主体化才能实现对动物的保护?本文从动物主体论的观点着手分析,运用民法基本知识阐述,动物应有的法律定位仍然是特殊的物,是民事客体。  相似文献   

15.
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固有的,与其自身不可分离的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自然人享有人格权毋庸置疑,但是对于法人是否也享有人格权这一问题,却是争论已久。本文对人格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比较当下学界对法人人格权立法所持的肯定说和否定说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我国民法应保护法人的人格权。  相似文献   

16.
诉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在其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争执时,请求国家司法机关作出正确裁判、以保证民事权利义务得以实现的权利.诉讼权利,是为了保证诉讼程序的有效进行,法律赋予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诉权和诉讼权利,二者之间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它们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权利.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依据和内容不同.诉权是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以及依据宪法制定的民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赋予的.我国宪法第11条规  相似文献   

17.
张祎 《法制与社会》2012,(15):278-279
胎儿民事权益的保护愈来愈成为我国法律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我国现行民法不承认胎儿民事主体地位,导致胎儿的很多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现状,有必要结合理论与实践来讨论胎儿应否具有民事主体地位,并探究确立胎儿民事主体地位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初步明确胎儿民事权益的大致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8.
朱姝 《河北法学》2006,24(12):121-125
著作人身权,是发表、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的统称,而不是泛指作者作为自然人所享有的人身权.这些权利虽与作者的格利益和身份利益有着密切联系,但不同于传统民法中的人身权,因此,不能根据传统民法原理推导出著作人身权不能与作者的人身相分离的结论.在委托作品合同关系中,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人身权的归属是可以由合同约定的.此外,著作人身权还要受到相关法律和习惯,尤其是行业惯例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民事责任能力范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盛礼 《法学论坛》2007,22(1):76-81
民事责任能力是民法中的基础性概念.任何法律关系的主体只要具备民事主体资格,该主体即拥有民事责任能力.民事责任能力隐含在民事权利能力之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的资格三位一体,构成民事权利能力不可分割的要素.民事主体的民事责任能力状况,与该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和认识能力无关.民事责任能力制度贯穿于合同法、侵权法等民法分则的各个组成部分,将其局限于民法分则的任何一部分都是对民事责任能力的不当割裂.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指民事主体的人身权遭受不法侵害时,对其非财产上损害给予金钱赔偿的法律制度。它是民法中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各国的立法例来看,精神损害赔偿通常只针对自然人的人身权受到侵害的情形,即立法上严格限制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而将其与对人身权的特别保护直接联系在一起。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符神损害的概念应当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自然人的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特定的身份权)受到侵害;第二,由此而造成自然人除财产损失以外的非财产上损害;第三,此种非财产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