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纵观中国绘画史,文人画历经唐、宋、元而追至明清,蔚为大观,成为中国绘画的最高峰。它代表着整个中国的艺术精神,因为只有品德才学极高的文人才能成为优秀的画家,中国画蕴涵着文人的全部气质。画家画到最后是在画思想、画学识、画修养、画人生。  相似文献   

2.
<正>姜陆先生是一位优秀的版画家,同时也对中国画有着极深的情结。他更愿意把自己的中国画作品称作水墨画,理由有二:一是自觉对"中国画"的界定不甚了了;再是自己的作品"虽有些中国画的面貌,但是按专业中国画家的标准要求,相去甚远"。这固然是他的谦逊之言,但是,这个谦逊却不无道理。中国画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体系,有着清晰的传承脉络与承接关系,也都约定俗成着许  相似文献   

3.
杨挺的中国画,别具一格。重浓妆,不唯浓妆;重淡描,不唯淡描——是"浓妆淡抹总相宜",虚实之间见魅力。线条,是中国绘画的主要造型特征之一,是形成民族绘画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画家杨挺重线条,但不唯线条,点点线线恰到好处。他在《中国画线条艺术的魅力》论文中强调"线"的作用,同时又强调"线"的诗情韵味功力。确实,欣赏他的许多力作,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笔下有了诸多美而新的形象后,情感阐述的线也做到了虚实之间见火候。品读杨挺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栩栩如生地欣赏到画家描绘的美景,并且从这些美景中确切感悟画家  相似文献   

4.
陈勤卓,广东开平人,青年时代从师于岭南画派的画家司徒奇先生学习绘画。1961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得到著名中国艺术家张光宇、张仃、庞熏琴、吴冠中先生的悉心指导,潜心研究中国画之装饰性和构图之完美性。毕业后又从事过多年的装帧设计工作,并得到张正宇先生、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的教导和鼓励。陈勤卓先生于六十年代初就在国内发表作品。其作品注重意境,讲究构图。在绘画思想上主张积极研究中国古老艺术,研究中国明清绘画作品,进而探索现代中国画之根源、理论以及中国画之抽象因素和技法,寻求能打动观者的最简练之形式和创作方法。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装帧艺术研究会会员,参加国内外数十次画展,作品多  相似文献   

5.
柔坚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涉猎面很广的画家。他1919年生于福建省诏安县,自小爱画国画,“五·四”运动以后转学西画,后又在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影响下,作起了版画。1938年,他参加抗战后,又以版画形式作宣传画、年画。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他曾热衷于水彩、水粉画,直至80年代后,又复转入中国画创作。他既在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民间艺术的宝库中  相似文献   

6.
岑磊 《今日上海》2013,(11):52-53
“西画能够参些中画成分其中,带点东方色彩……西画人皆将国画之精神技法来写西画,实可开一派新中国西画,又成为最新之现代国画。”——摘自岭南派绘画大师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  相似文献   

7.
舒乙 《北京观察》2003,(9):60-61
谈到母亲胡(?)青的画,我想我应该尽量脱离亲情去观察,所以,我先要把称呼定位在“胡先生”上,这样,或许可以更远距离一点,也许,能更公允一点。国画家一般都有自己的擅长,西画家有的也有此特点。从大类上分,有人物画家、静物画家、山水画家、花卉画家,等等。细分就更纷杂,有专画虎的,有专画牡丹的,有专画梅的,不一而足。大画家则往往独霸几个领域,是他的开创,是他的擅长,是他的“专利”,当然,也成了他的标志。就是对那些多才多艺的大师,往往也有几样最拿手的,如虾对齐白石、马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在物质救国的紧迫形势下,理论界逐渐形成了"西画写实,中国画写意"的误判,遮蔽了中国画的写实成分,尤其是中国画的写实方式。实际上,写实是中西方绘画的共同追求,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它们分别形成了各自的写实方式。西方绘画注重理性主义传统,强调理性对视觉经验的整理,试图对视觉经验进行"科学"地表现,重在意"识"之实。而中国画注重"根身性",认为视觉经验是身体经验的一部分,强调将视觉经验放入整体的身体经验中来表现,重在身"体"之实。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国画对视觉经验的处理无疑要更加全面,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9.
国画探源     
中国画源远流长,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画发源于古代陶器表面图案鱼、鸟、兽等,线条简单而明快;中国画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帛画、庙堂圣贤画像、宫廷壁画、佛像,至隋唐趋向全盛;两宋及元明,水墨文人画逐渐占据主流;清及民国,西画渐近,传统绘画日趋衰落。近代中国画在摹古与创新的碰撞中艰难前行。溯源探流仅为当代在传统绘画的传承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立足东方绘画传统,吸收西方绘画精粹,走东西方融合之路,让中国画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素平  许磊  曹博 《传承》2009,(2):86-87
线作为中国绘画造型的主要手段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注重主体精神的民族心理特征,意象式的思维方式,中国画的线不仅可以造型,用于装饰,具有抽象的形式美功能,更重要的是线可以表情达意,线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体现,一方面体现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一方面也体现画家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线作为中国绘画造型的主要手段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注重主体精神的民族心理特征,意象式的思维方式,中国画的线不仅可以造型,用于装饰.具有抽象的形式美功能,更重要的是线可以表情达意,线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体现,一方面体现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一方面也体现画家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8)
<正>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中国画的自娱性、抒情性功能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精神,而中国画所体现出的以表现文人画家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淡化。尤其是在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状方面,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愈发式微。在上世纪初期曾借鉴西方绘画,寻求改良,在取其形式题材上,为中国画创作增加了新的元素,尤其是表现在人物画的"主题性"创作上。"主题性"这个词有人认为始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这种说法还未查证,  相似文献   

13.
<正>从中国历代绘画角度看,中国绘画有着悠久而又辉煌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绘画活动随着人类认识规律而不断的进步,从心理美学思想和理性认识,把中国绘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从视觉上,在有限的面积上,体会那无限的空间。因为绘画艺术毕竟主要是用视觉器官来感受与欣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从精神上的存在形式,画家在作画时需要充分调动起思维去想象,体会画外之画的空间与意识。同时还包含着一种空间,也就是自然空间,与历史空间的绘画美学如何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历来中国画的创作问题,对于每一个从事绘画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和不可避免的重大课题。在经历了从中国画的基础临摹、认识到生活体察,挖掘素材到写生、实践,直至"取舍由心"、"思接千载"地进行创作的漫长过程,应该是每一位画家都要曾经面对和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5.
<正>年初,在大宇文化艺术中心和天津师大中国画研究所组织的书画活动中,结识了画家赵同相,因是同宗,又赶虎年也就对他的绘画自然更多了些关注,看他伫立案前,凝神片刻,展纸运笔,不急不燥,蘸墨敷色,由表及里地把一幅《双雄图》画的跃然纸上、虎虎生风。其实之前,对他也早有接触和了解,只是当前书画家之  相似文献   

16.
<正>世间的奇迹多源于看似不经意的相会,与工笔画家李金生先生的结识便纯属偶然。翻开他送我的小画册,清新典雅跃然眼底。说他现代,画中却蕴含古意;说他古典,画中又洋溢着时代气息。如此独道的绘画,磁石般将我深深吸引,一本小小的画册在我手中反复翻看了几遍,我竞浑然不觉,仍沉浸其中。随着之后的交往,我对李金生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李金生,1959年生于天津,自幼酷爱绘画。青年时随赵毅先生学习绘画,后拜北京中央美院金鸿钧先生为师。曾得到花鸟画大家俞致贞、刘力上先生的指点。在学习继承中国传统绘画的过程中,砚田耕耘,从宋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历来有"师古人、师造化"的传统.清末以来不少山水画家坚持文人画传统,众多的文人士大夫滋生了厌世和逃世心理,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没有了"师造化"的精神.20世纪提倡艺术面向生活、面向现实,亚明先生五十年代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外出写生的创举,不仅促使"新金陵画派"的诞生,成就了自己在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画在整体文化精神和笔墨艺术上的变革.此后,亚明先生多次出国访问写生,努力尝试使外国风情同中国画笔墨融合,又一次推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砚边断想     
正大自然的美独立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受;绘画是情感的表达,需要我们用心灵去体验、去挖掘。传统中国绘画与传统哲学息息相关,受老庄"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画家已不满足对客观事物的写实描摹,而要努力作心灵上的沟通,中国画的写意性由此而生。因此,中国画没有严格意义的写实,而写意画更容易融入画家的感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成为中国画创作的基本准则。"以物寓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贯穿了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梁楷是南宋画家,他在继承前人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思想融入到绘画理念里,创造了以"减笔"和"泼墨"为表现形式的新的绘画技法,他的"禅意画"有如神来之笔,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新画法。他用写意展现人物、景象的精气神,让神韵尽展画面,以此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精神。他的绘画富有生命力,对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隐逸思想是元代绘画发展的基本底色,也是人文绘画成熟的内在质素。元代画家在重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宋代传统,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绘画理论思想及品评标准,树立了中国人文绘画技法和精神格调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