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性的制度.在运行过程中,该制度一般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交纳合作医疗经费.而乡镇和村集体要给予资金扶持,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作为我国农村特有的一种医疗保障形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无疑是对政府运作的农村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还存在着若干问题:医疗保险覆盖面小;城镇医疗保障费用迅速上升;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浪费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城镇与农村医疗保障存在着不合理差距.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社会保险、合作医疗、商业保险三位一体的医疗保障制度:开发社会化医疗保障,为城镇职工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繁荣商业保险,满足国民不同层次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沧桑巨变:农村合作医疗从衰落走向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既拥有过基本得到普及的辉煌,也遭遇过大面积解体的挫折。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如今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农村的合作医疗事业几经沧桑,终于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迈向柳暗花明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万辟番  李红勇  王莹 《求实》2007,(6):93-95
农民医疗保障是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和农业问题紧密相联,了解并掌握农民医疗保障的基本状况,是推进农民医疗保障工作的前提,从目前来看,家庭、家族式的医疗保障仍然是我国农民医疗保障的主要形式,这种医疗保障形式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既有其积极作用,也存排斥性影响。  相似文献   

5.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想持续发展,应当根据农民收入情况制定不同补偿待遇的合作医疗制度,以满足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应加强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控制医药费用上涨,深化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同时还应改进合作医疗动员和管理方式,提高动员和管理效率,减少动员及管理成本,将有限的参合资金运用到农民健康保障中来,为合作医疗制度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以合作医疗制度为主体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改革后的三十年里经历了解体、重建和新生的曲折发展历程.分析这一时期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曲折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因素,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那就是在农村的医疗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保持良好的组织和管理,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视预防健康教育工作,发挥农民主体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现状、问题和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省已经建立了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但是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全国"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并让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卫生医疗服务"的目标下,江西省在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安腾飞  杨彬 《世纪桥》2009,(7):40-42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仍然比较落后,乡、村级医疗服务质量低,农民医疗负担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影响到农村和整个国家长期和谐的发展。因此,中央政府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并明确表示于2007年在全国全面展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施行。本文并不旨在寻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的问题,而力图把其放在国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进行一些探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施行已经存在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如何更好的建立综合性的、全面的医疗保障制度,从全社会多角度出发提高农民乃至全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互助共济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它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民的全面理解和积极参与。本文通过对沿海地区部分省份的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参与存在着“参与率”高而“参与度”低的状况。提高农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要提高农民收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十分注重农民的参与,完善新农舍制度,同时改革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切实降低医药价格,建立社会力量多方参与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淑周 《学习论坛》2004,20(6):44-4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当前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最佳选择。为此 ,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 1 )深入细致地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 2 )强化责任 ,完善机制 ,切实解决筹资难的问题 ;( 3 )尽快建立起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 4)合理确定报销比例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 5 )强化监督与管理 ;( 6)推行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准入制度 ;( 7)加快农村合作医疗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农民自愿参加的互助共济医疗保障制度,是未来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雏形。改革开放30年来,宁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如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有些问题已成为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掀开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崭新的一页。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该制度在推行过程中暴露出财政、监管等难点问题,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加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增强对农村医疗制度实施的监管,加强对定点医院的投入和建设,进一步完善政策设计,使其能真正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福祉。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与实施以来,已经展示了一定的绩效,使农村群众的卫生权利有所保障.但是这项制度在运作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以农民参保问题为切入点,从主体支付能力和农民参保意愿这两个分析视角探讨了影响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尝试提出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都江堰市于2003年底在全市基本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搞好医疗卫生服务,切实解决好"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否满意,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是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为此,都江堰市采取了相关措施,着力解决农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5.
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伯华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上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尤其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件新鲜事,意义非常重大,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到下面搞调研,农民首先反映的就是看病难的问题。湖南有5000万农民,合作医疗是涉及千百万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必须办好的事。做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也是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提高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重点难点都在农村。要使农民都得到基本医疗保障,各地党政一把手要当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存在明显缺陷。政府要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逐步建立起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解决三大问题:自愿原则抑或强制原则,补偿比和受益面的矛盾,资金筹集问题。这关系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7.
贫困与疾病往往是相伴而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据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农村致贫原因构成中,因疾病或损伤导致贫困的占33%,是首要原因。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和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建立起一种为农村贫困人群提供健康保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盐城农村农民有新型合作医疗,城镇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职工有基本医疗保险,但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却被排斥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特别是低保、特困、重度残疾等弱势群体和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80、90年代农转非人员  相似文献   

19.
一2000年,楚雄州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截至2006年底,该州农村有194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约20万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了全州83%的人口。但是,还有约17万(占城镇人口的46%)城镇居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其中,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相对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我国广泛推行的传统合作医疗制度而言的。传统合作医疗在人民公社时期曾普遍建立起来,在满足农民基本医疗需求和执行包括预防保健在内的公共卫生保健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深入,合作医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目前仅在极少数经济发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