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信息时代,媒介带给人类社会巨大的变化和进步,但是与此同时,媒介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由此产生的网络沉迷、追星沉迷等问题备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成为目前舆论的热点问题。因此,指导青少年正确解读和使用大众媒介资源,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由于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容易感到性困惑,而人们对性的回避态度又制约着青春期性教育的开展,性意识增强与性知识匮乏的矛盾,使青少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身心方面的变化.严重地影响了其生理、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一些青少年误入歧途.针对这种现象,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出要想轻松愉快地开展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就需注意三方面:一是更新传统观念,轻松愉快地接受青春期性教育;二是选择适合方法,融合学科内容,和谐自然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三是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困惑,形式多样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你最喜欢的游戏是什么?”“盟军敢死队、魔法门、还有红色警戒”,“当然是古墓丽影”,“最棒的是星际争霸!”……面对记者的提问,游戏玩家们滔滔不绝地谈论着自己喜爱的游戏。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事件之后,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沉迷网吧、沉迷电脑游戏反响强烈,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两期的相关数据,探讨同伴网络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社会濡染以及社会比较是同伴网络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种主要机制。核心同伴网络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影响程度呈现边际递减趋势;核心同伴网络的社会濡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产生积极影响,也产生消极影响;正式同伴网络的社会比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产生影响,基于相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比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更多消极影响。此外,实证结果还表明,上述三种机制各自独立运行。建议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干预,从多种途径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人格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交往是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它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易使青少年形成网络人格、多重人格、封闭性人格、平面化人格、攻击性人格等障碍,因而优化青少年网络交往的素质和环境,塑造健全人格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刘永梅 《学理论》2010,(13):250-251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指出青春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是由童年到成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青春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最为重要,自我同一性理论既考虑到生物遗传因素的作用,又强调社会文化条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关注青少年的发展,为新时期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方法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小元  朱文媛 《学理论》2012,(12):56-58
网络是高科技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结晶,作为信息化传递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当前,青少年逐渐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体之一,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方式、交流手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青少年成长等内部原因和社会大环境等外部原因的共同影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都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多元时间序列的VAR模型,利用我国2001-2015年青少年犯罪统计数据,分析惩戒犯罪的严厉性政策、惩戒犯罪的确定性政策、司法投入、处于青春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中入学率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惩戒犯罪的严厉性政策对青少年犯罪具有震慑效果,高中入学率有助于青少年犯罪率降低,惩戒犯罪的确定性、司法投入、处于青春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络的不断普及,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学生走进了计算机网络构建的虚拟社会,目前他们中出现了多种网络不良行为。因此,从网络行为与青少年网络不良行为的现状入手,探讨产生网络不良行为的根源,提出通过加强法制预防、网络道德教育、加大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使用力度、建立综合预防机制等方式来有效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以防不良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武雪萍  郭峰 《学理论》2013,(13):133-134
网络婚姻因其具有隐蔽性、便利性等特点,使很多网民沉迷其中,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当军婚遭遇网络婚姻其危害更是显而易见的。从网络婚姻的概念入手,着重探讨军婚遭遇网络婚姻冲击的原因及危害、网络婚姻对军婚冲击所引致的法律问题、在网络婚姻冲击下,维护军婚稳定的法律建议这三个问题,以期对减少或消除网络婚姻对军婚产生的不良影响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大量的青少年网络现象和网络问题,与网络环境直接相关。公共信息受到污染、游戏经济的巨大诱惑、社会各方责任意识的淡漠,都是环境恶化以及产生青少年网络问题的潜在原因。依照公共行政的相关原理,本文试从强化政府责任、协调各方力量、净化外部环境来探寻青少年网络环境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生活方式是第二生存空间研究的热点话题,已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网络社会生活方式进行分析研究,重点探讨该群体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内容范畴、对象属性和特征行为,提出一种网络社会生活方式的划分维度和层次模型,进而总结青少年网络生活社会化的递进途径及建设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施佳薇 《学理论》2012,(35):71-7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生理、心理尚未成熟,更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他们自身的成长、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通过对青少年、群体等概念进行界定,对青少年群体的特征加以分析,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对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董方光 《学理论》2010,(10):120-12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影响了许多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对青少年网络成瘾产生的心理后果进行探究,分析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后果,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英国学者论青少年、青少年文化和青少年研究吴小英编译一、变迁中的青少年与青少年研究青春期作为等待、发展、成熟并完成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一个时期,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肯定是一个延长了的生命阶段。在养育孩子实践中所遭受的各种社会压力和变迁似乎决定了生命中儿童时...  相似文献   

16.
万雪飞 《学理论》2010,(1):96-98
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模糊的网络文明意识;有悖道德的网络行为;异化的网络双重人格。社会转型时期之于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现象的产生,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引发了青少年网络文明意识的紊乱;其次,转型时期的"规范缺席"助长了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的生成;最后,转型时期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诱发了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上海在少数中学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了青春期教育的试验。去年以来,在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又在全市一百所学校进行了推广实验。一、从我国中学生生理发育加速看青春期教育之必要由于营养、生活条件、出生率低、现代文明等各种因素,我国中学生(指13—18岁青少年)青春发育出现了提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民主》2016,(5)
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的推广虽然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也让大学生养成沉迷网络的恶习。大学生网络行为作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体现,也是推动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合理引导大学生网络行  相似文献   

19.
孙铭慧 《学理论》2013,(17):82-84
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网络之中,都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艾滋致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父母的病患而被贴上标签,被社会边缘化,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爱和归属的危机。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在这个时候社会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通过对河南省上蔡县"阳光家园"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问题的实证研究,揭示了社会支持网络对艾滋致孤儿童成功度过青春期的意义、作用,指出加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并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维度具体阐述更能满足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需要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0.
自21世纪以来,网络渐渐从空中楼阁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使得每个家庭、每个成员都能近距离地体会到丰富多彩的网络生活。可正当社会踏上信息高速公路,飞速向前发展之际,伴随而来的是一些诸如网络成瘾、信息泛滥和忽略现实等诸多弊端,产生一些有碍于当代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不良因素。通过网络对人们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华侨大学为例,针对大学生沉迷网络这一现象展开调查和论述,旨在为高校、为社会寻找一条有利于大学生实践与创新,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