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夏维勇 《当代亚太》2005,35(12):45-51
在越南战争期间出现的反战运动"越平联"是战后日本市民运动承前启后的重要过渡形态.在总结了日本战后和平运动的经验教训后,"越平联"的活动家们认识到只有建立在市民理论基础之上的反战运动才能满足"和平"目标与实现和平的手段之间的内在统一."越平联"运动对市民个人责任和"市民的不服从"的强调为其参加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挑战既成体制,反思自己的"驯化"传统,并发展出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王林 《新民周刊》2012,(20):83-83
5月26日,"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将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这是他的个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之后在上海———画家故乡的亮相,这也是冯远从艺40年来首次个人作品展,他自称为"创作研究的阶段性小结",他专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巨幅作品《今生来世》也将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3.
杨铖 《法国研究》2014,(1):78-81
朱利安·格林是一名多产的作家,他的写作始终有意识地忠实于其个人的生命体验。他将生活的经验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模糊了虚构与现实的边界,企图追寻属于作者个人的"内在真实"。在其写作过程中,格林注重视觉感官在文本中的重建,通过详细地记录其"精神的双眼"所构建的"视界",作家可能触及对他个人而言最真实的幸福感。这种依托于将想象与回忆的视觉体验具象化的写作方式贯穿于格林的全部叙事作品中,使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一部对作者个人而言最为真实的"自传"。  相似文献   

4.
三件装置:"金砖"、黑玻璃和画家在艺术圈里,应天齐被认为是个很会"来事的人"。这个词决无贬义,而是指他不断地借助各种艺术语言来阐述灵感与想法,顶多就是变换频率较高而已。从表面上看,他从来就不安分守己,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从他拿起画笔那天起,就立  相似文献   

5.
阙政 《新民周刊》2013,(33):28-31
专注长江源保护这么多年,支撑他的不仅是个人情怀,还有"长江"这个背景。一个文人送过他一句话:"以长江作背景,你不敢不刚强。""保护长江就像是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便知道放不下了。"——"绿色江河"环保组织创办人杨欣。每年,杨欣都有半年时间会驻守在长江源唐古拉山镇的沱沱河,这种生活方式,他已经延续了27年。  相似文献   

6.
唐羽 《新民周刊》2012,(29):83-83
这次展览主要展出《流水线》系列录像,以及多频工业现场的片断和一系列工厂内景荒诞的奇异的摄影作品。作品探索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主题,工人与管理阶层,人与机器,工厂和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间:7月28日至9月3日地址:莫干山路50号OV画廊  相似文献   

7.
老曹酷评     
曹景行 《新民周刊》2012,(21):11-11
@许文广:美国《大西洋周刊》发表文章称,作者在中国发现,首个走进电梯的人会马上按"关门"按钮。着急上电梯与急着关电梯的,往往是同一个人。他认为中国人不缺雄心,缺的是对公众利益的关注,这是"中国梦"做大的一大障碍。当代国人的精神密码,就藏在这些熟识的生活细节中。  相似文献   

8.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是俄中两国在民族意识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自我身份定位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并非菲洛费依或石介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察和投射。它们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是对自我、他者认知的一种符号体系。在"第三罗马说"的"我-他"对立认同建构中,他者是认知自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缺乏他者,"我"的身份辨认则无从谈起,在对他者的征服或救助中,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彰显。而"中国论"中的"我"与"他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自我封闭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我"的作用和地位是文明程度和道德伦理确定下来的,无需对他者给予过多关注,甚至无须与之交往,他者未必是被认知或被征服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约翰·文森特是20世纪英国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其国际关系思想的立论基点是现代国际社会的"统一性",并明显体现在他有关主权与人权的相互关系及有关人道主义干涉问题的认识之中。他承认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但又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违反其公民作为个人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同时,他认为国际社会甚至某个特定国家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对他国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权利。文森特的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探讨的主题(即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在于他能够在赫德利·布尔倡导的"多元主义"国际社会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社会连带主义"的国际社会观。文森特的国际关系思想对于当今国际社会其适用性虽具有一定限制,但却不失为一种有关当今及未来国际社会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0.
试论雨果     
法国的传统文学评论,虽然不能不在文学史上给庞然大物的雨果以相当高的地位,但在一般情况下,对他总是批评和指责多于赞扬。首先指责他的政治立场反复无常;其次说他的诗歌艺术不甚高雅与精湛,不登大雅之堂。我认为这种指责与批评是不公正的。下文试就这两方面的问题,发表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洛永 《新民周刊》2012,(26):89-89
"海上因缘——饶宗颐教授上海书画展"上周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这次书画展跟在北京个展之后,共展出饶宗颐创作的山水风情、花鸟走兽及金石书法楹联等120幅作品。开幕式当天场面宏大,冠盖如云,贺电、剪彩、清赏,极海上艺苑一时之盛。此书画展是饶宗颐先生一生书画艺术的大检阅,对香港回归十五周年也是应个景,接下来他又去了杭州西湖边上...  相似文献   

12.
芦恒 《当代亚太》2005,(9):55-62
本文试图将韩国市民社会的发展放在韩国政府主导的压缩式现代化过程中来分析,由此来思考韩国市民社会异化的重要因素,并强调要在个人连续的行动过程中看待由于人们实践意识的连续性而出现的社会现象."民族意识"、"国家权威意识"、"恨意识"都是韩国民众在长期日常生活与政治生活中内化到头脑里的实践意识,是在韩国快速工业化过程中重新建构、强化的产物,成为了韩国的"自性".同时人们在行动中受这些实践意识的影响,主观建构着社会结构.但是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不健全的制度环境下,这些行动意识会使人们的行动出现偏差和异化.  相似文献   

13.
佐藤春夫的中国题材作品《星》是以中国闽南地区的民间传说"陈三五娘"为框架改编而成的,该作不仅寄寓了佐藤春夫个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阐发了他的"东洋"美学。文章通过《星》与"陈三五娘"故事原型的比较分析发现,该作对"陈三五娘"故事做出3处改动,从中可见,第一、佐藤春夫的中国趣味仅仅是他的亚洲意识的载体;第二、东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成为他的中国观的认知基础;第三、他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一西方近代主义的认知模式评价中国、判断价值优劣。由此可见,"中国"在近代日本历史上被严重地符号化乃至意识形态化,成为近代日本知识人试图对抗西方文明入侵,实现自我认同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4.
说戈尔巴乔夫是“制度内”的改革者指的是,他在现有政治文化范围内工作,通过现行的制度逐渐进行变革。他的变革想法是用马列主义言词来表达的。然而,他的思想是受马克思早期关于社会主义想法的影响,即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自由必须与团结一致相协调;必须超越个人自我发展和集体公益所强加的制约之间的矛盾。这一点,苏联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几乎完全忽略了。戈尔巴乔夫似乎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这种社会主义与长期激励苏联社会的共产主义不一致,而且与共产党统治的依据也不一致。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摆脱了共产主义精神气质和目的论,认为共产主义造成的破坏后果如此巨大,以致必须  相似文献   

15.
吴海 《新民周刊》2012,(4):38-39
美军计划大量削减地方部队,注重海军、空军建设,以始终保持美军在全球各地强大的、快速的介入和干涉能力。"现在不再有美国人在伊拉克作战,这是9年来的第一次。本·拉登不再对美国构成威胁,这是20年来的第一次。"1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本届总统任上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中,称美国现在"更安全、在全世界更受尊敬"。在这个前奏...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背影     
《新民周刊》2012,(34):97-97
只有极少数人会在历史上留下个人印记,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最早登上月球的两名宇航员之一,近日去世的尼尔·阿姆斯特朗曾在月球上迈出人类的第一步,他那时说出的名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7.
练莹 《法国研究》2014,(3):46-51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自称是另一位法国作家亨利·米修的忠实读者,并一直非常鲜明地表达对他的尊敬与仰慕。法国文学批评界也把他称为"米修的儿子"。本文旨在阐释当代法国文坛中这对"父"与"子"关系脉络中的两个思想焦点:孤独的形态与语言的理想,进而呈现具有读者和作者双重身份的勒克莱齐奥是如何循着米修的脚步,来开启他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8.
李奎报是高丽时期杰出的诗人,也是出色的诗论家,他的诗论对韩国古代诗学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的诗论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诗学范畴,其中"味"目前还很少有人论及."‘味'是中国古代文论确立的关于艺术美特征的重要范畴".①李奎报的诗歌观念深受中国诗论的影响,在高丽诗坛中,他是较早地使用"味"来论诗的.与"意"神"等诗学范畴相比,"味"在李奎报诗论中出现的频率不高,但它已经包含了对于诗歌风格、审美特征和审美属性的基本认识,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刘迪 《新民周刊》2020,(16):27-27
以疫情为界,人类将进入一个不同生活模式、生产模式的世界。今后及未来政治,将围绕人的生命、生态政策、生命伦理等问题展开重大讨论,这类话题将成为优先议题。疫情全球暴发后,各国政要号召国民团结起来,与新冠病毒这个"敌人"斗争。但是人类这种以病毒为敌的思考正在悄悄转变。法国生态哲学家蒂莫西·莫顿说,不要以新冠病毒为敌,而是要与其共生。他说,"我们都是共生的存在,与其他共生存在交互缠绕"。必须与病毒"共生"的思考,也表现在防疫政策领域。5月4日晚6点,安倍首相在记者会上宣布日本全国"紧急状态"将延至5月底,与此同时,他呼吁"为保护生命,必须早日建立新冠病毒流行时代的新日常"。安倍提倡的国民"新生活方式",系由专家研究制定,涉及个人、国民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方式等方方面面。这个"新生活方式",意味着人类要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重大思考转变,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20.
荷花意象     
《新民周刊》2017,(35):110-110
近日,"荷花意象——陈燮君陈颖油画展"于八号桥艺术空间——1908粮仓隆重开幕。展出了画家陈燮君、陈颖父女以荷花为题材创作的国画、油画作品。该展览从"荷塘人文""芰荷烟云""云蒸霞蔚""四季荷语"与"暗香抒怀"五个方面进行美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