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长假,有朋友拿来十几块刚从云南买来的黄龙玉请我"看一眼",他是去那里采购生产资料的,但听玉石市场的朋友一通吹,就按捺不住买了一些,这一些,花去他三十多万元。我看了之后发现这些蜡黄色的玉石体量还可以,通高20厘米左右,但雕刻得  相似文献   

2.
苗炜 《新民周刊》2012,(22):87-87
还有一个多月,伦敦奥运会就要开幕了,英国报纸上还在说,ZIL LANES真让人恶心,伦敦东区的创造性都被奥运给毁掉了。2005年7月5日,时任伦敦市长的列文斯通要和国际奥委会签一份"合同",这时,伦敦还没拿到主办权呢,国际奥委会第二天才投票,不过,合同要先签。列文斯通跟国际奥委会一官员开玩笑说:"我的律师劝我别签这合...  相似文献   

3.
饥饿游戏     
孟静 《新民周刊》2012,(24):81-81
我看电影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过度解读。导演这边讲着故事,我在下面嘀嘀咕咕,猜测着他下一步想做什么。结果经常是导演其实没想做什么,是我想得太多。我看电影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过度解读。导演这边讲着故事,我在下面嘀嘀咕咕,猜测着他  相似文献   

4.
纽约幻影     
苗炜 《新民周刊》2012,(4):87-87
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理解一个城市,我好像坐在幽闭的船舱中,看那些陈旧的书,借着文字搭建出一座空中楼阁。有个笑话,说纽约的一个姑娘,在港口与一水手私奔,要去看看花花世界,水手把姑娘带上船,藏到船舱里,每晚与姑娘幽会,告诉她船还在航行,欧洲还没有到,有一晚幽会完毕,水手上到甲板上,舵手问他:"你还没告诉那姑娘,我们是...  相似文献   

5.
2005年是萨特诞辰一百周年,想写点关于萨特的东西。偶然看到《书屋》杂志1998年第2期有柳鸣九先生的一篇文章《萨特的永恒价值何在》(下称柳文),我正好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看了柳文后,觉得可以商榷的地方还不少,愿意结合该文,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柳先生是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对萨特的评价主要从文学角度出发,这是可以理解的。他认为,“从萨特所留下的精神遗产来说,他对我们的价值今天看来还在于,他主要是作为一个文学家,而不是哲学家,更不是政治家。”在将萨特的文学与哲学作这种比较时,柳先生的论据是:“与他在20世纪文学史上所占有的…  相似文献   

6.
徐芸 《新民周刊》2022,(6):44-44
农历壬寅年正月初一下午,我携丁哥出门遛弯,见到艮山公园户外游泳场竟然还有一群冬泳爱好者在畅游,其中还有2名小学生,引得丁哥也跃跃欲试。我自然不敢让丁哥下水,让他先看挂在柳树上的气象预报板:大年初一,杭州多云转阴,气温3.8℃、水温7.6℃……丁哥指着一位刚从水里上岸,正在擦拭身体的老大爷问我:“您说水凉,老爷爷身上怎么还冒热气?”老爷爷笑了:“小朋友,正因为水凉,才带走我身上这么多热气。”  相似文献   

7.
宋明炜 《新民周刊》2012,(30):84-84
就这样,梭罗在我的描述中变成了一个钉子户。我暗自觉得,这样看梭罗,他是活在我们中间的一个人。远近来访的朋友都想去瓦尔登湖(Walden Pond),最多的时候,我一年会去七八趟瓦尔登湖,从绿叶刚抽芽的春日,到满天红叶的深秋,到白雪覆盖的冬季,我全都去过。照例先看仿造的梭罗小屋,在旅客纪念册上留下几句中文,与梭罗的铜像...  相似文献   

8.
老曹轶事     
无论近看远看,超薄型的朱惠民都瘦得像一张交通卡。我们是柳州路上同一栋楼的邻居,有一次我正和曹景行通着话,他一旁挤眉弄眼的,我问他,怎么啦,他说,你对曹景行说,黄山茶林场的“排骨”向他问好!我照说了,那一头不禁呵呵呵地笑了起来,改用上海话说,向“排骨”问好!当年我7队的,“排骨”10队的,后来一起在“五七连队”苦熬。  相似文献   

9.
<正>我是1989年春季开始跟汪熙先生读博士的。当时他给博士生开了一门课,叫"中美关系史",每次讲一个专题,然后布置我们看书,写读书报告。每次的读书报告他都会点评,从内容到文风都很在意。我那时喜欢给上海一家叫《书林》的杂志写文章,文风比较新潮,先生看了不以为然,认为读历史的人文风应该非常朴实,不要花里胡哨或故作高深。他特别强调史论必须得当,要分析到位,但也不能讲过头。此外,先生还与我们分享做读书卡片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他多年摸索出来的,简便而实用。  相似文献   

10.
20年前,曹可凡第一次做明星访谈正遇上张国荣,让他对人物访谈产生了兴趣。10年前,张国荣离开,《可凡倾听》没能倾听到他,却在每一次遇到他的交集时,都有心留下了关于他的故事。倏忽十载过去,这些悉心收集的往事被剪辑成为50分钟长的《廿载往事·十年缅怀——纪念张国荣逝世十周年特别节目》。曹可凡说:"我和张国荣不算朋友,我也谈不上是荣迷,我们只是在茫茫人海中两次擦肩而过。今天我站在这里,给大家看这部片子,想传达的,是我对张国荣的怀念和尊重。"  相似文献   

11.
上马墩     
龙梦龙 《新民周刊》2022,(12):45-45
那天,看一段美食视频,里面提到无锡上马墩莱场有一家开了20多年的炸排骨店,非常美味。这才发现,“上马墩”这三个字,竞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早在40年前,少年的我,就知道这个地名了。20世纪50年代,我爸从苏州考上南京的大学,毕业后志愿报名支援苏北,来到串场河畔的一座小镇当老师。他教的是化学,一本厚厚的教科书,他从不带进课堂,上课就像高手下盲棋似的,一声令下,让翻到第几页,看第几行,果然正是他在讲的内容,同学们都惊呆了。  相似文献   

12.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22,(11):76-76
疫情变本加厉地作怪,只得它家当相公。朋友的孩子三年前考进美院,“倒有一大半时间泡在家里,有能耐的同学已能接政府项目了,设计海报和文创。我那个傻瓜儿子却将日本画家视作偶像,还频频向日本杂志投稿,碰鼻头不知道转弯,你不在那个圈子,人家会带你玩吗。再过一年毕业,能不能找到工作就看他的造化了”  相似文献   

13.
保温三十年     
梅长钊 《新民周刊》2015,(21):14-14
在菱角湖公园慢跑,耳边忽然飘进一首动听的经典歌曲。抬头寻看,前面不远两位晨练的老人并肩而行,动人心弦的乐声来自他们的随身听。"你这是哪里录的?"一位老人问另一位老人。慢跑的我赶上了他们。"我哪会录?是我姑娘从网上下好了给我的。"那位老人随即答道,掩不住的自豪从话音里溢出。我回头看到答话老人的脸上,露出孩童得到好玩具般的得意与开心他有一个多么好的女儿,可以想见那女儿在电脑前眼盯屏幕,手移鼠标,为老父细心寻觅,慢慢看听。我的心中也感到暖暖。  相似文献   

14.
刘凯 《新民周刊》2020,(9):68-69
她说:我相信你们一定是一群最美丽的人,等疫情过去,我要对着小本本认一认,我要带着每一位好好看看武汉的美景。傍晚7点多钟从隔离病房下班出来拿到自己的手机,我吓了一跳,下午和病人一起看夕阳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了,手机上还显示有好多未接来电,后来我知道其中不少电话是记者打来的。  相似文献   

15.
魔鬼定义     
悲观在腰上系上皮带,勒紧吊带还担心裤子掉下来的人。夸奖对别人成就的赞扬,这种成就顶多和我们的相似,但决不能和我们匹敌。责任质地形式多变的镣铐。挑重担给大家看,然后拍拍胸脯喊一声:“看我  相似文献   

16.
瘦竹 《新民周刊》2012,(7):90-90
我们见惯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的形象,而猛虎细嗅蔷薇,千斤拨四两,举重若轻又何尝不是一种魅力呢?卡尔维诺在他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才干之一是绘画。国王要他画一只螃蟹。庄子回答说,为此他需要五年的时间、一幢房子和十二个仆人。五年过去了,他还未动笔。他又对国王说:‘我还需要五年时间。’...  相似文献   

17.
湘君 《新民周刊》2023,(6):72-73
<正>Antonio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用设计抒写对上海的情怀。Antonio出生在意大利南部海边城市莱切,他从小就学会了在蔚蓝的海水中游泳,还喜欢偷偷跑到海滩上去看叔叔造船。他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变成叔叔那样的造船能手,驾驶一艘船扬帆远航,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13年,他来到大海另一边的中国,然后在上海的梧桐树影里安了家,不仅梦想成真,成为像叔叔一样的“工匠”,还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用设计抒写对上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8.
种花与读书     
江迅 《新民周刊》2012,(40):59-59
每次见梁振英,都会与他谈耕耘,听他说"花道"。梁振英喜欢爬山、游泳,也喜欢栽花种菜。在香港政坛,谁都知道他是"花痴",惜花爱草,休息日爱在家的院子里"拈花惹草"。梁振英说:"昨天我还忙里偷闲花了十分钟下种子。"问他,播了什么种?梁振英说:"一种菊花,英文叫cosmos,中文叫波斯菊。我种花经常有一些惊喜,波斯菊品种很...  相似文献   

19.
马亚伟 《新民周刊》2015,(21):13-13
上次我回老家,吃饭时,不经意说起最近手头有点紧张。吃过饭,老爸把我拉到一边说:"我这儿有三千块钱,你先拿去用。不过三个月后一定要还我。"我心下纳闷,老爸从来不管钱,从他身上找出10块钱都难,不过看到老爸手里的钱,我还是兴奋地说:"太好了,谢谢爸!"老爸赶紧示意我小声点,然后指指里屋。原来,老爸怕在里屋的老妈听到。我恍然大悟,老爸攒了小金库!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老爸不抽烟、不喝酒,平时花钱的地方很少,一般是花一块向老妈要一块。家里的收入都有数,这三千块钱,他得攒多久才能攒够?再说了,他攒小金库干什么?  相似文献   

20.
半块老门板     
安宁 《新民周刊》2022,(4):39-39
他在书房里转一圈,说要练书法。“卧室不是有书桌吗?”她纳闷。“卧室就是卧室,不适合写大字,我想买一块旧门板,做两个支架,搭在书房窗户旁边。平时,上面放个电脑,摆一个花瓶,我离你不能太近,太近相互影响。写完一张大字或看电脑累了,抬眼望望窗外的桂花树、樱花树、梨花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