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前不久,武汉市法学会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座谈武汉市“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借此机会,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法学院余能斌教授。记者:刚刚召开的武汉市人大九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确定了把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宏伟目标。作为一位法学专家,您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余能斌教授(以下简称余):把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当多。但从我的专业眼光来看,应该把实现法治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我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法治化的“治”,是治理的“治”,而不是制度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上半时武汉的发展定位是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分三步走。第一步,用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华中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的主要发展极,成为我国重要的新经济增长中心。第二步,用10到15年时间,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开放型、多功能中心城市,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步,用30到50年时间,把武汉初步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所以这样定位,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3.
<正> 最近,武汉市人民政府根据我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快节奏、全方位、高起点地扩大对外开放,把武汉建成国际性城市的大思路。此举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人心为之振备。武汉是我国中部的特大城市,为什么要把武汉这样的内陆城市建成国际性城市?国际性城市的涵义、特征是什么?它有哪几种模式?武汉如何根据自  相似文献   

4.
发展基金产业是促进武汉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是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善武汉市投资环境的需要,更是充分发挥武汉市的特大中心城市功能、促进湖北乃至中西部经济发展,把武汉建成开放型国际性城市的  相似文献   

5.
一、“十五”时期武汉市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和重点21世纪初,武汉市将进入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为目标的创业时期,而“十五”处于打基础、建框架的重要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大规模推进,将对武汉市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五”时期,武汉市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是:按照把武汉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业基地的战略要求,从引进和创新两方面着手,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整体实力,实现传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带动整个武  相似文献   

6.
21世纪被称为“城市世纪”,未来世界将是城市化的世界。一批具有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大城市建设国际性城市乃至世界城市,已是大势所趋。素有“大武汉”之称的武汉市,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为目标,不能不  相似文献   

7.
目前武汉与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不少同志、不少部门对把武汉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信心不足,或认为那是遥远的事情,与己无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总体战略构想未能提出、分阶段总体战略规划未能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未能出台。把武汉建设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仅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停留在单项的或专业性的经济发展目标上。 设计总体战略构想,应顾及和考虑到武汉经济发展的种种因素,顾及和考虑到各种政策与政策之间的关联、产生的作用。各种利益的调整、环节的协调等,概言之,对武汉这个特大城市综合实力发展的诸因素,应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和总体性的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来,各地讨论发展战略多了起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80年代初,我国曾经出现一股战略热,当时根据小平同志和党中央提出的到本世纪未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不少地区,不少城市都开始研究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80年代初武汉也作过以“两通”为突破口,把武汉建设成我国内地工商业港口城市的战略决策。进入90年代,特别是小平同志92年重要讲话发表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少城市开始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可以说新一轮的战略热正在兴起。由于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当前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同以前相比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进入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北移,武汉市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给武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经几年的酝酿,武汉市提出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奋斗目标,构筑承东启西的战略大支点目标。与80年代制定的发展战略相比,武汉市“九五”和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发展思路上由过去的“两通突破”上升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高度。在战略目标上,由建设成我国内地工商业港口城市提高到建设成我国中部地区承东启西的战略大支点,进而成为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高度。进一步明确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作为落实政府工作理念、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维护和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为构建和谐武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论述了社区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介绍了武汉市推进社区建设的措施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卢国祥 《现代领导》2007,(11):16-16
湖北省武汉市坚持把礼阪党建作为巩同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夯实城市社区党建的工作基础、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建设和谐武汉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1.
陈梦浓,1922年生,湖北武汉市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经济系。现为武汉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学术顾问,长期从事经济计划工作,致力于城市经济研究,先后担任武汉经济情报研究所所长,武汉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市政协常委,参与了广泛的社会学术活动。主要论文有《关于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试论我国中心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化》、《中心城市的多种功能与政府职能》。主持《武汉200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武汉工业资产存量调整》、《武汉建设国际性城市的目标模式及对策》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合作主编《中心城市经济问题研究》(上下集)、《建国以来武汉经济简史》、《经济区与经济网络》等书。论著及研究成果多次获省、市级奖。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文明城市是我国评价一个地方科学发展水平、社会整体文明与和谐程度的最高层次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城市总体形象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武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在省内外、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文明武汉、幸福武汉、生态宜居武汉,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武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和奋斗目标。经过各级各部门多年努力,这个目标已经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创建文明城市,总体上要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文化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必将进一步提高武汉市的影响力、竞争力和“软实力”,进一步促进武汉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军  彭娟 《学习与实践》2009,(4):136-139
本文以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分析武汉市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论述了将“两型社会”的精神融入现有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武汉现有的“白云黄鹤知音江城”和“水上动感之都、辛亥首义之城”的旅游形象与“两型社会”的精髓与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文章构建了“两型社会”城市旅游形象建设体系,并就建设武汉市“两型社会”旅游形象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武汉金融业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作为全国首批金融改革试点城市,经过17年的金融改革和建设,金融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与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尚存在一定差距。探索跨世纪的武汉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举措,对长江中游──中地区,乃至全国的金融业改革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武汉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基础(一)根据资金是第一推动力的原理,把武汉建成中国内陆国际性大都市,最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武汉建成长江中游──中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以此来吸引和积聚大量资金,为武汉经济发展服务。武汉是中国内陆地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  相似文献   

15.
殷增涛 《政策》2005,(10):34-35
近些年来,武汉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一、服务高校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2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62万人, 可谓大学云集,人才荟萃。武汉市积极支持服务在汉高校建设,实现了高校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武汉市把各高校建设发展规划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按照“一校一景、一校一品、一校一张城市名片”的要求,积极支持高校调整规划布局、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基础设施, 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武汉一道道靓丽的人文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通知》要求,武汉市各区分管社区工作的领导和社建设文明指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于2001年 4月在市行政学院,认真学习了江汉区、江岸区、■口区和青山区社区建设经验材料,并就武汉市当前如何完善社区领导体制、社区自治、社区资金投入、社区管理职能、社区管理人员待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情况分析。为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社区建设新模式,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其基本观点综述如下: 一、回眸与审视:武汉社区管理体制的现状 1.体制方面的问题。街道、社区居委会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基层组织。从目前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客…  相似文献   

17.
从现在起到2002年,是武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能否抓住世纪之交的发展机遇,开创对外开放工作的新局面,直接关系到武汉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决定着向现代化国际性城市跨越的进程。一、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武汉市对外开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世界范围内区域合作经济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革命迅猛,经济增长持续,为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难  相似文献   

18.
一、建立武汉技术创新体系的意义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建国以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与沿海城市相比,地处内陆的武汉与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差距在逐渐拉大,这其中固然有政策、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新的探索与实践在中华大地上迅速展开。作为一个拥有830多万人口的特大中心城市,武汉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武汉的具体内涵和特定意义是什么,这一奋斗目标应该如何实现,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支撑条件。隆冬时节,记者在白云黄鹤的地方采访,领略到了武汉春天的信息……在武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蓝图中,记者将不仅可以看到武汉城市的未来,也能更真切地看到武汉的主体————武汉人的未来。武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市是必由之路。但是,武汉市的…  相似文献   

20.
武汉群众文化团体作为市民文化生活的写照,活跃在城市的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学校等场所,是武汉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作为新时期汉派文化的体现,群文团体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武汉星海合唱团的文艺演出活动为案例,分析了群文团体与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和文化建设的关系,探讨了群文团体对当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武汉市群文团体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