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能力只能在学生自己试错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能力并不是训练的结果。2009年12月22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了雷祯孝先生《从"教育"到"办学"的转变》的一篇文章。文中建议不再用"教育"这个词称呼办学这个行业。雷先生考证,近代的"教育"概念主要是一个外来语,将英文的education翻译为"教育"是一种误译。雷先生指出,在"教育"里,学生只是宾语,  相似文献   

3.
席忍学 《前沿》2010,(16):140-142
贾平凹小说中的"畸形"人物很多,但具有文化隐喻的"畸形"人物自《废都》开始出现,而具有文化隐喻的先天"畸形儿"是《白夜》(1995)中颜铭的豁嘴婴儿、《高老庄》(1998)中子路和前妻菊娃的儿子——双腿残疾的石头、《秦腔》(2005)中夏风和白雪的没长屁眼的婴儿。"畸形儿"意象在《白夜》《高老庄》《秦腔》中反复出现,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它隐含了作者不断变化的城乡观和文化态度。不仅如此,贾平凹借助"畸形儿"意象揭示了深刻的世界性主题——城乡关系和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而且表现出显而易见的艺术独创性。  相似文献   

4.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5.
《侵权责任法》第78条所称的"动物"可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界定。"饲养"包括喂养和放养。"造成的"不是在法律意义上使用,动物不能行为。"管理人"只有在能实际控制且从中受益的情况下才承担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26条、第29至第31条适用于第78条。  相似文献   

6.
苏枫 《小康》2010,(3):101-101
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我自己的作品是完美无缺的,一次都没有 《小康》:你强调《千手观音》是"自己的作品",《复兴之路》则"不是个人作品",个人艺术创作和中央的命题作文,你怎么平衡?张继钢:这不是平衡的问题。中央领导给的任务,就一定要完成好。  相似文献   

7.
王奎群 《求索》2013,(3):147-149
王永兵先生认为《伤逝》是一部自我质询的小说,在"我是谁"的反复疑问中,小说经历了"我是我自己的"到"我不是我自己的"自我否定。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涓生与子君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铸就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首先是当时的社会没有实现"我是我自己的"的条件,其次是他们的性格中的怯懦、自私等弱点。《伤逝》尽管有反封建思想的意义,但它着重表现的是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个性解放"思想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周山东  吕锡琛 《求索》2011,(7):107-109
《道德经》之"道",从伦理秩序的维度而言,是《道德经》理想社会中的合理的秩序,其以精神性的形式内渗于《道德经》所设想的社会秩序之中,本质上是包含客观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自由意志秩序"。在《道德经》看来,要使"道"这种形而上的秩序落实为现实生活的秩序,不仅在于人们对"道"中所蕴含的秩序精神的自觉体悟与主观表达,调整现有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的是人的行为活动的自觉践履。《道德经》以"道"为核心的伦理秩序思想,为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建设树立了一个价值愿景,对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也有着独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4月,"运钞船"《泰坦尼克号》卷浪重来,近在"眼前"——这回是3D的。不过,尽管它"误打误撞"地契合着近期影坛涌动的一股怀旧潮,从"台"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今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但若不是动用了最新最时髦的电影科技,让原片和整整百年前发生的灾难达成新的感觉的话,颇有商业头脑的"技术控"卡梅隆或许会被诟病为"炒冷饭"或"微波炉里加热"。  相似文献   

10.
论现行《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寿文 《前沿》2010,(13):50-56
对两部法律性文件文本的对比,以及两部法律性文件修改的内容的对照表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无论在体例、结构、内容、还是立法技术上都深深受到现行《宪法》的影响;而现行《宪法》立宪思维存在的误区正是导致《民族区域自治法》立法存在缺陷的罪魁祸首之一;这种误区表现为《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关于"总章程"与"民族自治地方的章程"、"母法"与"子法"、"民主事实的法律化"与"党的民族政策的法律化"的对应关系的误读上。这三大误读是导致《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可操作性弱的原因之一。为了两部法律性文件的实施,正本清源,还《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性质之本来面目,是学界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1.
史习斌 《求索》2010,(4):187-189
《新月》月刊是"新月派"这一名称的直接来源,也是"新月诗派"得以命名的原因,它是继《晨报.诗镌》之后新月诗歌同人的又一个大本营。诗歌是《新月》文学的重镇,《新月》月刊孕育了"新月诗派"的成长,也见证了这一诗歌流派诗风和形式前后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以我笔写警察──《血战飞虎帮》创作谈王仲刚"你不是作家"。我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这样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是的,我不是作家;虽然被冠以省、币作家协会会员头衔。但我知道,我只是个警察。3年到,产生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血战飞虎帮》(原名《铁音战车匪》)的急头的...  相似文献   

13.
刘伟 《求索》2011,(4):203-205
在竹内好的《鲁迅》中,"文学"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包含独立品格、自我否定功能和行动机制的思想态度或行为方式。这种"文学主义"是属于"机能性"的,它是《鲁迅》的核心所在,也是理解"竹内鲁迅"的基本前提。竹内好以对"文学"的机能性的理解,来重新界定鲁迅以及与文学的关系,从而构成了独特的"竹内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不能让馒头已经到老百姓嘴边了,却还要再加一道税。"济南市政协委员、济南民天面粉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潘耀民如是说。由他提出的关于降低"馒头税"的提案,在网上引起围观。而这,已经是潘耀民连续第三年提交类似提案了。(2月21日《济南时报》)潘委员挖下一个陷阱,幸好还有明白的记者和网友,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馒头税,而只是卖馒...  相似文献   

15.
印象     
马德 《乡音》2014,(10):49-49
一个人是靠留给他人的印象行走江湖的。《射雕》中,洪七公不必使出"降龙十八掌",所有的侠客见了,都会一抱拳,叫一声"洪老前辈"。让一个人扬名立万的,不是武功,而是侠肝义胆。 二舅那一年去当兵,临走的时候,外祖父嘱咐他说,到了部队里,每天起得早点儿,先把营房的院子扫了,这样,可以给部队首长一个好印象。在外祖父看来,好印象就是一个人立于这个世界的资本。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11,(3):46-46
"十二五"首个专项规划聚焦在一个相对较小但事关重大的领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意味着重金属污染问题正式回归国家议题。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国第一个"十二五"专项规划——《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作为"十二五"中第一个出炉的专项规划,有何特别之处?为何率先出炉?  相似文献   

17.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告诫我们"不时,不食",就是说,不是这个季节的菜果就不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早已告诉我们要"食岁谷",就是要多吃时令菜。  相似文献   

18.
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与员工除了建立受到《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标准劳动关系外,还会建立受到《民法》与《合同法》调整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本文就非标准劳动关系在企业用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阐述,供参考。非标准劳动关系是相对于标准劳动关系而言,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有关系有劳动",非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没关系有劳动",  相似文献   

19.
韩晗 《长江论坛》2011,(3):76-83
本文考察了《絜茜》月刊的重读价值,从史料的角度分析了该刊的创刊原因、办刊方式与其主编张资平,在分析的过程中认为该刊不但不是"民族主义"刊物,而且还是"第三种政治力量"在文学领域的实践。并进一步从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视角分析了该刊的研究价值,以及在当下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20.
雷莎 《理论月刊》2010,(4):113-115
《诗经》中为何没有"楚风",这在诗经学研究史上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二南"即楚风,其中所收录的诗歌基本都是南国楚歌。针对这种解说,本文进行了论辩,并分别从地域归属、名物特征与诗歌风格、历史发展轨迹的考证三个方面,对"二南"与楚风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得出的结论是,"二南"虽产生于南国,某些篇章具有楚歌的风情韵味,可以被认定是楚歌的代表,然而不能就此定性其为楚风,因为当时荆楚之地还有众多周之同姓获联姻的诸侯国存在。即使"二南"不是楚风,其风格和特征对后来楚辞的产生却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