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胥吏     
世有"问题歌星"、"问题球星"之说, 也有"问题官爷"之谓,"某某出事了"便 是注脚,但很少听说"问题胥吏"的。古史 今志中留下姓名的几乎都是官员,胥吏 们很少能跻身史册。然而翻翻古文,不经 意间就有"问题胥吏"的问题表演。 胥是官中办理文书的小吏,胥吏即 办事人员,通常做些文案报驿、催赋驱  相似文献   

2.
宋代立法上发生的重要变化需要从胥吏活动方面作进一步的解释。首先,防范和限制胥吏构成宋朝修法的基本动机。其次,高级吏人在历次大规模修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法典风格到内容倾向,都具有明显的吏人色彩。最后,胥吏活动与例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在用例和修例的反复冲突中,修例日益成为重要的立法活动,影响及于明清。因此,胥吏活动对宋代立法诸方面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宋代司法中的“吏强官弱”现象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唐宋之际社会转型相适应,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司法的理性化和形式化程度有很大提高,为胥吏活动提供了巨大空间,而以诗赋和经学相高的士人在司法实务中不得不依赖吏人,以致出现"吏强官弱"的局面。胥吏司法作用的增强对宋代司法技术、司法体制乃至整个法律制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代“公人世界”中的官吏共生与制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活动离不开特定的场域以及与这一场域相关联的特定主体,公人世界和始终置身于其中的宋代官员、胥吏,就是宋代司法活动的特定场域和特定主体。官员与胥吏在公人世界中形成了既共生又制衡的关系,究其原因,在于宋代国家制度设计和运行中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基本精神,这一精神对于宋代的法律制度和官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袁瀛  李萍 《法治纵横》2011,(22):46-48
新疆辛亥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杨缵绪,因其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成功组织惠远起义、推翻清王朝在伊犁的统治,一时闻名遐迩,成为新疆辛亥革命史中的著名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6.
张正印 《当代法学》2013,(1):154-160
宋代"鞫谳分司"的司法体制经由徐道邻、戴建国、陈景良等学者的发挥,已为学界普遍接受。徐道邻先生所理解的"分司"基本上是组织意义上的,而戴建国教授则进一步提出"功能"分司说,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而是分别概括出宋代"鞫谳分司"的两种存在形态。另一方面,这两种说法都把"分司"定位在官员层次,而忽视了宋代司法过程中胥吏这一群体所处的独特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重要功能,因而在一些材料的解释上出现困难。实际上,宋代的"鞫谳分司"主要体现在胥吏层次,官员之间的分职并不严格。另外,从历史上看,宋代的"鞫谳分司"在其产生、结构和功能诸方面都与魏晋时出现的"鞫谳分司"存在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是我国近代史上无数反帝反封建战士中的佼佼者。他在1911年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无能、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从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的丰  相似文献   

8.
郑小悠 《河北法学》2015,33(2):60-68
清代政治,有"与胥吏共天下"的特点,其中权势最盛者,当推中央部吏。清代部吏已形成职业垄断,又利用行政程序,代"所学非所用"的官僚士大夫发布、执行政令。六部中以刑部专业化水准最高、政务最为繁冗,但刑部书吏恰恰地位最低,舞弊问题最少。盖因刑部在雍正以后调整了行政运作程序,又能调动司官的能动性,改变了部内官吏关系所致。  相似文献   

9.
随着晚清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中央政权的衰微,以士绅为主导的社会基层组织权力呈扩张趋势,传统的士绅阶层加速了它的嬗变过程,与中央政府渐行渐远,并最终以新的面目走向了清王朝的对立面。本文着眼于晚清士绅的角色转换过程,并力图揭示该过程对清王朝崩亡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据史料记载,清末的官场腐败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咸时期的吏治败坏可概括为:官场之间的迎来送往、官吏对百姓的横征暴敛、捐纳和保举的推广滥用、胥吏对司法的操纵和影响四个方面.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清政府有意整饬吏治,但却无果而终;晚清思想家提出救亡革新之路,却只停留在书生议政阶段,不能挽救民族危亡,清政府终病入膏肓.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叶,清王朝为维护自身岌岌可危的统治,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清末新政"。清王朝的统治者试图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教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清末新政"尽管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新政的各项改革措施依旧延续了下来,尤其是其政治改革是近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日后的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唐宋粉壁考     
粉壁是唐宋时期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法律公布方式,其内容涵盖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多个方面,成为体现朝廷与地方政府政令上情下达的重要载体,宋代还因此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粉壁的巡检管理制度,包括粉壁的书写、检视及校核。粉壁的大量使用,一方面对遏制胥吏弄法害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又使得民众了解律法内容,避免误犯刑律而身陷囹圄。  相似文献   

13.
清雍正年间,湖北麻城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冤案。被告涂如松屈打成招,求死不得;仵作(验尸的胥吏)死于杖下;县令汤应求丢职罢官,几乎死于非命。被害人家属,为使亲人免遭严刑折磨,剪发割臂,制造伪证,求其速死。此案最后虽得昭雪,但残害无辜的官吏,却未受到应有的惩罚。  相似文献   

14.
丽江木氏土司在元代崛起,至明初朱元璋赐"木"姓,到清雍正元年"改土归流"在丽江统治长达470年。其地理上的军事地位成为了清王朝"改土归流"的主要原因,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阿知立等人请愿从而促使清王朝在雍正元年进行"改土归流",而其土官制度势必被封建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命运。"改土归流"后丽江,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宏观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章永乐的文章《“大妥协”: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主权连续性》,客观公允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后清王朝与民国政府之间跨越政体的权力和平交接的事实。经历中国宪政的百年沧桑之后,我们回头审视这一段跨越政体差异的权力和平交接的历史,仍然感到言犹未尽,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相似文献   

16.
努尔哈赤之于满族、清王朝、满清历史,其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探索努尔哈赤的成功经验,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理解明末、满清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秋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审是我国古代死刑复议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在清王朝时代最终形成的。这一制度充份体现了中国律学文化的特征。本文运用了最新整理出版的沈家本有关秋审的著作中的史料与观点,对秋审的渊源、发展、形成与完善乃至于终结作了分析与探讨,对秋审制度的利弊亦略作评析,这对现代死刑复核制度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制度角色和制度能力——以元杂剧为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昏官与能吏(包括污吏)共存。从比较制度能力和个人制度角色来观察,中国古代官员需要借助胥吏来完成其政治任务,而这正是传统中国社会政治生活过分重视道德文章而忽略司法技术知识所引发的一个弊端。由此,也显示出从比较制度能力和个人制度角色论证司法独立的重要性比用权威断言和比较道德角色的论证来得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19.
130多年前,有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大清王朝,为了大清国的国防、军事和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个人就是德国人汉纳根。汉纳根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46年之久,最后在天津去世。  相似文献   

20.
孙建华 《政府法制》2013,(15):31-31
据说,袁世凯得势后,曾有取清王朝的天下而代之的想法,为此,他还扒掉了自己的祖坟围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