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主要传播载体、以网络"原住民"为主要传播对象是当前我国文艺传播的新兴生态。在网络文艺发展如火如荼的当下,如何高度重视网络文艺安全、坚守国家文化长城,是研究当前网络文艺的重要课题。对此,应从"经权"之间、"国风"之辨、"铸魂"之路三个维度,着力倡导网络文艺应当以培根铸魂守正创新发展网络文艺为己任,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为传播旨趣,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当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给意识形态传播带来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传播应该勇于面对变化的形势,并且善于利用各种现实条件和资源,不断自我强化、发展、完善。要加强互联网传播媒介管理,夯实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网络阵地;要构建和培育网络学术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升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冲突频繁发生。人们借助网络发表意见、交流观点、聚合思想、维护权益,网络舆论日益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探讨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演变规律及风险演化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以人民网《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和《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所列举的40件影响较大的网络舆论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网络传播的衍生效应与网络舆论生成及演变的关系形成了以下观点:网络舆论具有独特的传播技术特征与传播人际特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诸如"意见领袖作用凸显"、"信息控制力弱化"、"舆论场加速形成"、"议程设置全民化"等一系列衍生效应,这些衍生效应对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演变产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大学生为对象,考察了基于互联网的基督教传播的情况,发现境内外的教会组织、网络宣教士、网上基督徒、"神棍"和"网络水军"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主体,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博客空间、社交网络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基本形式,教义和文化、重大新闻资讯及评述、现实生活的感悟和指南、线下活动的信息和通告是网络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传播,使宗教网络化的轨迹日益明显,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参与观察、线上线下深度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互联网对"蚁族"的增权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对"蚁族"的增权作用仍集中在文化和心理层面,而非外在资源的直接赋予;互联网在建立社会化的传播网络和社会身份认同方面的增权效果比较显著;互联网可以增强"蚁族"的社会参与能力.但是,由于网络信息内容的泛仪式化和真正有价值的资源匮乏,对"蚁族"的增权作用有限.因此,"蚁族"还需继续提高媒介素养,同时更重要的是,国家要将更有利于"蚁族"的资源在互联网上共享,使得社会资源和机会的分配更为公正公开.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时代,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是加强舆论监督、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途径。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应强化网络群众路线思维,增强领导干部担当意识;构建网络宣传、对话、服务平台,加强党群网络交流;创新网络群众路线工作方式,注重新媒体传播能力的提升;注重制度规范,建立健全网络群众路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理念,既要依托移动载体优势,传播好马克思主义,又要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规律,加强网络传播的立法,推动不同媒介间的整合,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系统性效果,全面做好"互联网+"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8.
徐翔 《学习与实践》2012,(4):135-140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与网络传播在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并使得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发生了不同于"前网络"时代的重要变化。因此有必要提出城市"网络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这就需要全面发挥网络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提升城市的网络文化资源力、网络文化生产力、网络文化传播力、网络文化服务力、网络文化创造力,适应网络时代对城市发展的要求,积极推动网络媒介城市、网络文化产业中心、网络内容中心、网络文化技术创新引领中心、网络总部基地建设等城市文化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不仅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信息传播渠道,而且日益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重要媒体。作为一个新兴的网络传媒,作为地方的网络宣传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的制胜利器,需要把握的问题是: 一、强化网络意识 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要切实加强地方网络宣传工作,不断强化人们的网络意识。 第一,网络宣传是中央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和关心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并反复强调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江总书记在去  相似文献   

10.
全媒体时代,个体拥有信息传播与分享的能力,自主传播载体的扩大化和多样性也加速了网络环境的丰富化和复杂化。保持网络环境的健康运行,规范网络信息的发布与讨论,管理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抵制消极落后思想对互联网的侵害,引导网络环境有序发展,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网络传播特性对我国网民价值观冲击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主流媒体"办网"、网民文明"上网"、文艺工作者精心"织网"、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善于"用网"、新媒体自媒体健康"播网"、监管部门依法"滤网"的"六网"网络健康体系,以加强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相似文献   

11.
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是指制作、编辑、集成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以及为他人提供下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的活动。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是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传播平台,如何加强发展和管理,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崭新而紧迫  相似文献   

12.
网络名人又被称为"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影响力大、传播力强、活跃度高的三个基本特征。网络名人在互联网舆论形成、议题走向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网络名人为互联网注入了理性思考,并在建言献策、稳定舆情、加强监督、慈善公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柞用,传递了互联网世界的正能量。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名人的影响力、传播力,主动沟通交流,凝聚社会共识,团结网络名人共同推动中国互联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崔倩 《重庆行政》2016,(6):46-49
正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与互联网息息相关,可以说网络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的出现,不仅代表传播技术的飞跃,还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于话语权一支独秀的地位,呈现出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的现象。网络传播的互动性、自由性、开放性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形成观点传播的"跑马场"。其匿名性和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使得不理性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因此,在通过  相似文献   

14.
国际互联网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因此,利用好国际互联网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工作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路径之一。当前在国际互联网对外宣传工作创新方面,应创新国际公众参与门户网站、推动互联网宣传的语言转换、开发多样化网络文化产品,以及积极介入国际知名网站。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时代中的视觉传播是网络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传播和影响手段,科学揭示视觉传播与网络舆论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利用、管理和控制视觉传播这一特殊的传播方式和手法,丰富和活跃网络传播内容,提高网络传播质量和效率,创建良性网络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至关重要。这一研究应该立足于中国互联网的具体实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设出发去研究视觉传播与网络舆论的关系,建立视觉传播本体论、视觉传播历史论、视觉传播实践论,视觉传播安全论、视觉传播策略论,从本体、历史、实践、安全和策略等五个维度,全面深刻揭示视觉传播与网络舆论的关系,探寻网络舆论规律,为网络时代的中国舆论建设服务,在促进网络传播繁荣的同时,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服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互联网+"已经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网络优势,培养新时代青年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守好思政教育新阵地、整合线下线上新资源、呈现教育队伍新面貌等途径,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载体,实现思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培养出坚定"四个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上多样化的意识形态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传播理念以及党和国家的舆论引导力带来严峻考验。加强网络监管.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先进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空间的舆论导向力.营造和谐网络文化环境.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管仕廷 《传承》2011,(25):4-5
"红段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互联网,在手机、电脑等媒介上传播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段子。"红段子"是今天网络文化传播的新形态,具有时代流行的新特性,有利于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垃圾"——非法网络公关、虚假信息传播、网络暴力层出不穷,甚至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还借助互联网进行网络谣言散布和违法信息传播,严重危害网络生态环境的安全. 或许有人认为,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不受法律调控,但从本质上讲,互联网只是科技发展下产生的一种新应用,它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不过是传统社会关系的延伸而已,绝非一种独立存在.互联网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主要表现在它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即时性,这些特征虽说会使互联网空间的行为模式与现实世界有所不同,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否认法律的调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岳璐 《求索》2012,(10):245-246
在群体性事件频发已成常态的中国社会,互联网不仅成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表达意见的主要"发声地"与"放大地",而且还成为部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地"与"引爆地",网络草根民意、网络意见领袖、传统媒介、政府等信源之间的互动、冲突与整合在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平息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考察网络民意在群体性事件传播中的表达机制与互动机制,从而呈现网络民意传播、影响群体性事件之图景,并揭示其背后的风险社会中公民政治沟通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