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时仲裁制度在世界范围通行,但目前我国还不承认临时仲裁制度。随着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经济事物,我国的仲裁制度应与国际惯例相符合,以利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因此,我国应及时建立临时仲裁制度并适时修改仲裁法。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临时仲裁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柯柯 《前沿》2006,(8):141-143
临时仲裁是仲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解决经济纠纷中起着重要作用。临时仲裁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通行的,而我国却缺乏相关制度,这显然不利于我国仲裁事业的发展,所以本文拟从必要性、理论可行性和具体实践三方面对建立我国临时仲裁制度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论临时仲裁在中国的阙如及其消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微微 《前沿》2008,(11):105-107
临时仲裁由于符合社会经济生活的特性,有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国际上早已是运作成熟的仲裁方式之一。但中国仲裁法以对仲裁协议生效要件的十分严格的规定间接地否认了临时仲裁协议的效力,也即不承认临时仲裁。临时仲裁在中国的阙如有着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我国建立临时仲裁制度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由于法律思维、法律传统并由此而映射至立法上的特殊影响,致使人们未给予临时仲裁应有的关注。从仲裁制度的起源、性质、社会作用、本身特质来看,临时仲裁都是极具内在价值的。因此,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我国在国际商事仲裁领域及早建立临时仲裁制度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9,(6)
临时仲裁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这与海事仲裁高效性、专业性、经济性的要求不谋而合。海南自贸区要建设国际一流航运中心,就必须完善自身的商事仲裁制度。具体操作层面上,海南自贸区应首先实现海事临时仲裁制度的"有法可依";其次应制定海事仲裁规则,建立和完善仲裁机构对海事临时仲裁的协助机制;以及引入和监督高素质的从事海事仲裁的临时仲裁员,发展海事临时仲裁中的小额仲裁程序;最后确保海事临时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相似文献   

6.
对仲裁进行司法监督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目前,我国对于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的司法监督实行区别对待的"双轨制";我国法院对仲裁进行司法监督的范围过于宽泛;在对仲裁裁决撤销与不予执行的法院判决程序上存在不合理规定;临时仲裁机构在我国不被承认。建议统一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的司法监督标准,变"双轨制"为"单轨制";缩小法院对仲裁的监督范围;加强仲裁机构自身体制的完善;建立仲裁司法监督裁定的上诉机制;取消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规定;尽快设置临时仲裁机构。  相似文献   

7.
作为国际商事仲裁制度新近发展之体现,紧急仲裁员制度可以在仲裁庭组建前为当事人提供临时救济措施。通过分析国际商会仲裁院、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规则中的紧急仲裁员制度,可以归纳出该制度的基本内容及有待完善之处。2010年以来,已有不少涉及紧急仲裁员制度的案例,这些案例反映了设置紧急仲裁员制度的必要性。我国虽于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订时规定了诉前保全制度,但仍有引入紧急仲裁员制度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柳雪 《长江论坛》2018,(4):82-87
仲裁费用担保是一种临时或保全救济的形式,是为了防止被申请人不受申请人无力补偿被申请人在仲裁中支出的合理费用的风险。仲裁庭必须在申请人诉诸仲裁的利益和被申请人在胜诉时能够弥补费用的利益之间进行平衡。目前第三方资助在国际仲裁中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于第三方资助是否作为仲裁费用担保的考量因素,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认为第三方资助应是费用担保评估的考虑因素之一,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9.
坚持仲裁的独立性和民间性是仲裁制度本身发展并得以完善的前提。在宪政国家中,应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供应建构合理的仲裁制度框架。强制性实在法规范是仲裁活动的适法底线,在此基础上充分保障仲裁的独立性和民间性是构建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和谐关系所必须。在仲裁机构裁决民间争议过程中,司法复审权的行使应保持一个合理的限度。仲裁的独立性和民间性也为其造法功能提供了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惩罚性赔偿可否在国际商事仲裁中适用,我国尚无明确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国际社会对此也持谨慎态度。美国相关案例对此做出了肯定性判决,这对国际商事仲裁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从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的法律适用以及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等方面,深入分析惩罚性赔偿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使用所遭遇的障碍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对于完善在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背景下的我国仲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仲裁制度作为一种不同于诉讼的民事争端解决机制,其本身具有专业性、便捷性、自愿性等特点,经过几个世纪 的发展和实践,其在解决民事争议方面的效果和效率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认可.利用仲裁机制解决证券争议的尝试 亦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以《仲裁法》为核心的证券争议仲裁法律体系,但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 国的仲裁制度依然存在可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文以证券争议仲裁为视角,围绕我国仲裁制度的现状和问题展开,旨在为我国证券仲裁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仲裁责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国强 《中国发展》2010,10(6):41-47
该文以仲裁协议当事人与仲裁员、仲裁协议当事人与机构仲裁中的仲裁机构之间存在特殊服务合同关系为出发点,对中国仲裁责任制度从责任主体、责任要件、责任范围、责任形式、追责时效和追责程序等六个方面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3.
临时仲裁作为仲裁制度的一种,以其高度自治性的优势,为当事人之间争议的解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遗憾的是,我国1994年《仲裁法》没有规定临时仲裁制度,当前无论是仲裁理论还是仲裁实践,均在"摸着石头过河"。临时仲裁制度的构建,应正确认识临时仲裁的必要性,破除临时仲裁的"虚幻化"、可替代性、缺乏现实基础等理论障碍,确定临时仲裁制度的法律地位,明确临时仲裁协议的内容,完善临时仲裁员规则,保障临时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仲裁法制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弊端 ,因而从客观上影响了我国与WTO的接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间经济争议数量的激增 ,这对我国仲裁法制的改革与发展既是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和更加迫切的要求。对此 ,我国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 ,在仲裁法制上及时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 ,以尽快融入国际仲裁法制的规范与运作之中。  相似文献   

15.
姜霞  廖永安 《求索》2008,(5):126-128
我国仲裁法没有建立独立的证据制度,而由于对仲裁与诉讼之间的关系定位缺乏充分合理的认识,往往将仲裁的证据制度简单等同于诉讼的证据制度,由此导致仲裁庭在事实认定上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因此要建构和完善仲裁之证据制度,就必须理清仲裁与诉讼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仲裁证据制度既保持其独立性,避免受到诉讼的不当干预,又能在诉讼的协助和支持下,通过其证据制度的运行,使仲裁公平高效的解纷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体育仲裁法和体育仲裁规则。为了促进竞技体育运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仲裁制度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重视强制性体育仲裁与司法权之间的平衡,既不能过分高估仲裁解决体育纠纷的能力,也不能削弱司法权介入体育纠纷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仲裁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的国际投资仲裁机制存在诸如公私利益失衡、缺乏纠错机制、透明度低等缺陷。仲裁根植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土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治理念与文化背景差异甚大,与现实的争端解决需求无法实现良好的嵌合。在此背景下,我国可以建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下的国际投资仲裁机制,通过制度设计克服现有仲裁机制的缺陷,建立多元有机衔接的争端解决服务保障机制,实现常设仲裁机构与临时仲裁的双轨并行;在构建路径上可以选择与沿线国家的优质仲裁机构建立区域联合投资仲裁机制,共同探索契合"一带一路"区域的示范性投资仲裁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王学峰 《中国发展》2006,6(4):60-63
网上仲裁是传统仲裁形式的革新,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网上仲裁通过网络进行,涉及到电子签名、电子证据、仲裁形式要件、仲裁程序等问题。国内外开始重视对网上仲裁形式的立法。本文对网上仲裁的相关问题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民商事主体之间争议牵连性的加强及仲裁欺诈等现象的日益凸显,仲裁案外人权益严重受损.然而我国现行立法并未为其提供可行的权利救济渠道,因此,探究仲裁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通过考察借鉴域外立法例分析我国的实践需要和立法缺失,寻求我国仲裁案外人权利救济制度改革与完善的路径,对于我国仲裁制度的完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赵宝华 《前沿》2010,(7):83-86
在世界非诉讼解纷机制日益发展的情形下,在我国法院面对日益增长的诉讼案件不堪重负的情形下,我国的仲裁解纷机制却需要加强其发展。本文根据国际上公认的仲裁解纷机制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仲裁机制的若干建议。第一,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第二,扩大仲裁范围;第三,强化仲裁机构的民间性;第四,加强仲裁裁决的执行力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正面地给仲裁提供舆论支持,也是仲裁事业稳步发展的必要之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