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政界和学界对公共外交的重视与研究逐渐升温。中国学界从对公共外交的界定、理论范式等方面对公共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对中国拓展公共外交的意义、中国开展公共外交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升和拓展中国公共外交的现实路径进行了研究。归纳和总结中国学界对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找出学界研究现状的不足,推动对公共外交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公共外交已经成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拓展方向。这是中国在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为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所必需。聊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李德芳博士的《全球化时代的公共外交》一书对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兴起的原因、公共外交的实践与发展,以  相似文献   

3.
曾琳智 《外交评论》2013,30(3):149-157
音乐在美国公共外交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为"政治先锋",它曾用来试探敌意、释放善意、软化矛盾,传达政治无法言语又无法保持沉默的信息;作为"观念大使",它对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认同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音乐等审美艺术在公共外交中运用的研究,有助于对主流国际理论进行补充,并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加之受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掣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高飞 《外交评论》2005,(3):105-112
近年来,公共外交的兴起日益受到人们的瞩目。本文从几种国外流行的公共外交概念入手,分析公共外交的本质特征、兴起原因及其作用,并通过介绍西方国家公共外交机构改革情况,对我国的公共外交工作提出建议。公共外交的发展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多元化、矛盾竞争复杂化等新特点,体现了当代政治的发展、外交制度的完善和外交方式的创新,发展和完善公共外交工作对于消除“中国威胁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侨务公共外交"作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确定其正当性和认同度的一条重要路径。文章在分析、总结致公党开展中国特色侨务公共外交的优势、特点和存在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的目标任务,并围绕这一目标任务的实现,建议做好统筹规划,积极推动涉侨部门开展中国特色侨务公共外交的协调配合;发挥"侨""海"优势,多渠道拓展致公党服务中国特色侨务公共外交的领域和空间;重视理论研究,积极推动有中国特色侨务公共外交理论体系的建立;创新履职思路,努力推动中国特色侨务公共外交的机制建设和可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7.
政府退居幕后只进行监管和财政支持、公共外交丰富的内容以及鲜明的主题,让英国的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彰显独特的“英国魅力”。2012年,英国首次登上世界软实力榜的榜首,这不仅与英国巨大的文化优势有关,而且公共外交机构的合理搭配以及巨大的财政投入和智库孜孜不倦地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成为英国公共外交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智力支持和灵活的行政配搭。英国利用公共外交在国际社会始终保持影响力的成功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诸多启示:公共外交要以民众为主,加大对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建立结构清晰的公共外交队伍。  相似文献   

8.
陈路平 《工会论坛》2014,(3):129-131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是对传统外交方式的一大补充,它在传统外交方式式微的情况下明确指出了软权力的重要作用,而公共外交的开展恰恰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软权力论是美国开展公共外交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独立自主地开展公共外交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由于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存在疑虑,甚至采取敌对态度,开展公共外交,是促使其他国家对中国增信释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中国应更加重视开展公共外交,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政治体制机制、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等措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五大变化 ,包括外交从受意识形态制约转向按国家利益要求选择对外政策 ;从反体系外交转向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体系 ;从简单地按敌我友划线制定对外政策转向不结盟和全方位外交 ;从在美苏两超中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独立自主 ;从以政治、军事安全为外交主要任务转向重视经济外交等  相似文献   

10.
郑华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4期发表的《新公共外交内涵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一文中指出:公共外交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已成为外交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普遍达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主体,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参与国家治理。参政党对外交往指的是各民主党派及其成员参与的外交外事活动,主要包括人大与政协外交、政党外交和公共外交三种形式。参政党对外交往具备稳固的政治基础、丰富的历史经验、独特的专业优势与灵活优势,但也存在若干不足。当前,国际话语权愈演愈烈,我国急需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了解,破除国际上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各类偏见与污蔑,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在其中责无旁贷、大有可为。各民主党派需要进一步发掘对外交往潜力,提高对外交往的政治意识,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对外交往的目标定位,发挥党派优势;丰富对外交往的平台形式,树立品牌典型,从而以参政党对外交往强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了中国国内政治的稳定性,确保了国内政策的连续性。作为国内政治的延伸,中国外交在指导思想、外交原则和外交布局等方面也表现出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二十大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做出了新的判断和阐述,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大国身份更加明确,大国外交内涵更加丰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未来中国外交和中国对外关系必将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确定之中国应对不确定之世界,以确定之政策推进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大国担当更加积极有为,大国特色更加显著,大国风格更加明确。以二十大为新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展现出更有底气的信心,保持健康和理性的大国心态,更好地利用外交落实对外政策,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莫盛凯 《外交评论》2013,30(4):45-56
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但其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误解与幻想。作为一种外交活动的公共外交是现代大众政治发展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公共外交的发展正在从强调"公众"走向强调"公共"的新公共外交阶段。作为公共外交理论硬核的国家形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实践中的国家形象与国家利益并不具有必然的一致性,中国的公共外交应当坚持国家利益高于国家形象的取向。成功、主动的公共外交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的公共外交过于偏重文化途径,但造成当前中国公共外交被动的原因主要还是战略性和价值观层面的。随着中国的社会性成长,新公共外交在中国越来越具有现实性,如何既充分发挥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参与公共外交的热情,又能保持公共外交的公共本性,将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张清敏 《外交评论》2022,(6):1-21+165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展现了中国国内政治的稳定性,确保了国内政策的连续性。作为国内政治的延伸,中国外交在指导思想、外交原则和外交布局等方面也表现出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二十大报告对当前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做出了新的判断和阐述,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大国身份更加明确,大国外交内涵更加丰富。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未来中国外交和中国对外关系必将展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以确定之中国应对不确定之世界,以确定之政策推进大国关系的良性互动,大国担当更加积极有为,大国特色更加显著,大国风格更加明确。以二十大为新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将展现出更有底气的信心,保持健康和理性的大国心态,更好地利用外交落实对外政策,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公共外交与政府外交构成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而新的世界形势和中国国情为公共外交提供了更广阔的运作空间。2009年中共中央提出的国际战略新任务为中国公共外交指明了方向。公共外交工作者的当前努力目标,应当是加紧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提高公共外交战略谋划和战术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孙吉胜 《外交评论》2013,30(1):12-29
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关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常借鉴其他学科而不断经历理论突破。由于语言具有政治性、权力性、建构性等特点,它一直在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进程与结果,也是近年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所关注的一个要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建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建构主义等"后"理论针对语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而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与语言学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国际政治语言学可以围绕语言在学理和政策层面继续深入。学理研究主要包括围绕语言拓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视域、话语理论与实践研究,语言、文化、思维与国家行为之关系研究等维度。政策研究主要包括语言战略与国家外语能力、话语建设、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研究等方面。国际政治语言学不仅会继续丰富国际关系领域的跨学科理论研究,同时也可以为外交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7.
北京奥运火炬的全球传递活动,不仅仅是传递奥运理念、奥运精神的过程,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舞台,可以说,奥运火炬境外传递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一个新项目。火炬传递风波,既显示了此次公共外交的新特点、新突破,又折射出中国公共外交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伴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中国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共外交,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郭可  吴瑛 《外交评论》2010,27(6):76-90
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文章以15个国家的29份主流报纸为研究对象,对世博舆情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总结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作用。世博会已成为全球性媒介事件,新兴国家媒体参与报道的角色凸显,报道倾向性也比以前有所改善,显示了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国际媒体报道的量和质未见显著改善,对华关注点仍以政治问题,尤其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中国政府与民间社会的冲突为主,部分西方媒体还通过框架化选择表明其负面立场,这些也折射出世博会对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有限性。未来举办重大国际活动,必须通过全方位公共外交来引导国际舆论,以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9.
公共外交是国家的长期工程,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青年作为公共外交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力量,就在于它运用特定政策工具和传播技术使得国际及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介入青年群体社会化过程中,对内而言是凝聚中国青年力量、帮助青年接受国际观的洗礼和外交技能历练的手段,对外而言则是培育亲我、知我青年力量进而创造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外部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的效果如何,是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产生话语权力,是目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选取“韬光养晦”、“和平发展”、“和谐世界”这三个比拟性的战略性外交话语为分析对象,探讨战略性外交话语的建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开始影响国际议题设置,进入国际新闻、学术、官方议题.国际社会部分认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概念,也基本认同其目标,但是对于它们是否可以实现存有疑虑,认同度较低.中国战略性外交话语建构效果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话语的官方解读不足,受众意识不强以及对外媒体发展相对滞后.其核心症结在于目前的战略性外交话语更多的是一种政策宣示,缺乏理论论证与可操作的路线图,并不具备成为“战略”的基本要素.战略性外交话语的建构需要来自学界的理论支撑.中国学者亟须加强对战略性外交话语的理论论证,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中国外交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