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指离婚夫妻,配偶一方由于过错行为侵害了另一方的合法权益.并其过错问题是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离婚时无过错一方对由此所受的损害,过错的一方配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民事法律制度.设立并不断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对我国婚姻家庭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实的案例来看,多数的离婚案件中对于双方当事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或失落于情感、或纠纷于财产。基于此,《婚姻法》中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有明确的条文来规范的。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对《婚姻法》中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进一步探究。首先阐述了离婚损害赔偿的概念,之后分析了当前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法规完善建议,以促进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离婚过错损害赔偿责任的确立对于建立良好的婚姻法律秩序 ,保护无过错的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确立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依据是基于侵权而非违约。离婚过错损害赔偿制度的构成要件有 :主观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第三人过错损害赔偿责任的确立也具有其必要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韵建云 《山西政报》2006,(10):38-38
为了更好地维护合法婚姻关系。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制裁过错方的违法行为。2001年4月28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新《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新增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明确了离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下面我将对离婚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同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早在十九世纪初便登上人类立法舞台,现仍为世界多数国家离婚立法所沿用,我国新《婚姻法》正式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邢娜 《前沿》2002,(3):70-72
离婚损害赔偿是此次婚姻法修订中新增加的内容。但是修订后的婚姻法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过于简单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的 (以下简称为司法解释 )出台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将会在我国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7.
婚姻契约视角下我国婚姻法的缺陷与建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新  刘洁 《求索》2010,(3):161-163
本文从现代婚姻契约本质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2001年婚姻法在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离婚损害赔偿、探望权、共同财产分割等问题中的不足,提出完善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制度,健全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设立亲权制度,改善夫妻个人特有财产制度,以及增加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婚姻法>修正案中新增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有过错、行为具有违法性、受害人无过错、请求权人有被损害事实和过错行为与损害事实具有因果关系等五个方面.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意义重大,但仍然存在不足,需要适当放宽请求权主体和赔偿义务主体,确立过错相抵原则,扩大损害赔偿范围,以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离婚妇女权益的保护,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可以促进婚姻家庭的稳定,这也是该制度的主要目的,但现行制度只能在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方可适用,而且以当事人有过错为前提,因此,不能很好保护妇女权益。必须将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界定成违约责任,在离婚时,无论丈夫是否有过错,妻子均可请求赔偿因为婚姻造成的收入下降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而对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仅在第17条规定:"夫妻双方均有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过错情形,一方或者双方向对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此条规定实质上并无新意。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性质应当采纳侵权责任说。目前这一制度存在"无过错"提法不准确、受损害方举证困难、适用范围狭窄等不足之处,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1.
After equally dividing community property with her husband, a housewife in Fujian Province received an additional 550,000 yuan ($85,000) in "household labor compensation." The verdict was made by a local court in July. It is one of several cases nationwide that saw housewives receive divorce compensation for additional domestic duties this year, thanks to an article in China's Civil Code, the civil law promulgated last year that went into force on January 1. The woman in this particular case, who had married to her husband for more than 20 years, obtained higher compensation than other such cases earlier this year, in which the housewives got between 15,000 yuan ($2,320) and 120,000 yuan ($18,550).  相似文献   

12.
王绍霞 《青年论坛》2007,(4):110-112
我国法律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婚内侵权救济制度。按目前法律规定,夫妻在婚内不能提起损害赔偿诉讼,离婚时损害赔偿诉讼也受到诸多限制。婚内侵权如何救济就成为法学界一个难题。从我国立法、司法实践出发,借鉴世界各国立法实践,从保护夫妻权利、尊重夫妻独立主体地位等考虑,应该建立以损害赔偿为主的婚内侵权救济制度,并可通过个人财产补偿、共同财产分割、诉讼时效中止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公有公共设施是行政公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陆法系国家一般由国家赔偿法对其致害的情况进行调整。我国并未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只是将其中一部分作为民事侵权案件来处理,这样做致使大部分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案件无法可依,也不符合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和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考虑到公有公共设施的行政公产属性,需要将公有公共设施的致害纳入国家赔偿法范围。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历经从无到有,由简单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民法理论和实务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欲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性质及权利主体现状评析的基础上,提出该制度关于权利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司法实践中确定权利主体范围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5.
论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溯源中国的法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可以用“一部法律、三个司法解释、两种观点”加以概括。本文以法人存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依据、法律依据、实践需要三个方面,论证了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存在的原因,同时对确定法人精神损害赔偿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国南京政府时期,妇女在法律上拥有与男子平等的离婚权利,但是,从原因来看,妇女提出离婚诉求主要是因为男方的虐待、遗弃以及疾病,并且,在通奸问题上,男方与女方有明显不同的表现.妇女的离婚不仅受到了法律上证据问题的困扰,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在离婚后的妆奁与抚养费用上,妇女的合法权益一般得到了法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现行法律对同工同酬的规定虽已形成体系,但仍有一定的瑕疵和不合理之处。如何明确"同工"、"同酬"的衡量标准、细化同工同酬权益损害赔偿责任和合理分配同工同酬纠纷中的举证责任是突破同工同酬制度实施困境的要点。以工作价值能否量化体现,可将"同工"衡量标准分为两类。在此基础上,可从损害同工同酬权益的不同主体出发,归纳损害赔偿责任的适用条件,细化赔偿标准和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8.
对于作为要求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公安行政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从而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文章从我国公安行政损害赔偿的范围、公安行政损害赔偿的范围的影响因素和界定原则、我国公安行政损害赔偿范围的立法缺陷及调整我国公安行政损害赔偿范围的建议等四部分,对我国行政损害赔偿的范围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现实发生的案例入手,分析论证了行政取证行为的强制性合法性非独立性处分性与后续行为的相关性补偿性等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从管理法与控权法的比较分析及行政责任制度的角度入手,深入探讨了我国行政补偿制度存在缺陷的传统文化因素与现实观念因素,进而提出包括行政取证在内的行政补偿制度完善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20.
《反垄断法》的实施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迈出的重要步伐。但《反垄断法》对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过于原则化,亟待补充完善。从《反垄断法》第50条入手,对损害赔偿责任的四方面要素进行探究,同时比较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特色,在反垄断法宗旨的指导下对反垄断法损害赔偿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增加企业直接责任人的连带责任;实行双倍损害赔偿制度;确立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相结合的归责原则;否认间接购买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