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贺方彬 《前沿》2011,(2):7-11
毛泽东虽然没有专题论述民生问题,但是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毕生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解放和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不懈奋斗,他的民生观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理论根基,对于当前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开法 《前沿》2013,(6):4-7
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具有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是习近平民生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民生观形成和确立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民生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是习近平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民生观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追求。习近平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民生观与孙中山民生观之间是既相互贯通,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合理继承了孙中山民生观的思想精华,体现着孙中山民生观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民生观与孙中山民生观在本质属性、理论基础、制度设置、价值取向、政策措施的选择与定位等基本问题上又有着本质差别,中国共产党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多地体现着对孙中山民生观的创新发展和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4.
主政浙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地方从政工作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全面形成的关键时期。理论源于实践,系统梳理和解读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民生探索,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来源,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政》2011,(2):51-51
湖北省十堰市民政局趸4局长肖旭认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领导干部应紧紧依照中央提出的“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转变观念,端正认识,树立并落实正确的民生观、民政观,要把民政工作放在大局下推进,充分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最急的任务、最好的政绩,必须主动抓、大力抓、经常抓,在民政工作上彰显重视民生的真心诚意。  相似文献   

6.
袁鲁宁  胡丁慧 《传承》2008,(6):24-25
从空间维度看,邓小平民生观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中央与地方相互贯通,实现国内与国外有力借鉴,强调党内与党外民主协商,力求东西部地区紧密协调。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民生观的基本特征,对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维度谈邓小平民生观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维度看,邓小平民生观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中央与地方相互贯通,实现国内与国外有力借鉴,强调党内与?照 党外民主协商,力求东西部地区紧密协调.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民生观的基本特征,对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的民生观:基本内容与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一直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不断为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奋斗,他的民生观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当代中国形态,对于当前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于晨 《创造》2007,(11):72-74
党的十七大报告生动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其中每一部分都与人民未来的好日子息息相关。特别是,“改善民生”首次作为单独章节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民生”论述彰显了执政为民理念。民生观,就是对群众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思想、观点和看法。树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生命的根本所在。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民生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0.
冯波 《传承》2011,(14):26-28
马克思的民生观是公共民生观。马克思视野中人的本质、人的意义是现实的、具体的、生成性的。从根本上说,人是一个公共性的存在物,公共性是人的内在规定性和品质。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公共性的人,他们的需求是民生的起点,共同体是民生的解决场域,公共实践是民生问题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公平则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一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展历代领导集体智慧结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公平观,既关注普及意义的教育公平,也强调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旨在最终达到受教育者人人成才的教育公平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创造》2007,(Z2)
党的十七大报告生动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其中每一部分都与人民未来的好日子息息相关。特别是,"改善民生"首次作为单独章节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民生"论述彰显了执政为民理念。民生观,就是对群众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思想、观点和看法。树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生命的根本所在。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民生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民生思想主要包含马克思民生观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解放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平等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民生思想进行吸收、创新和转化,从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不断指导着我国民生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全球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与中西方生态文明思想的共同价值一脉相承,又是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的完美诠释。只有站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才能真正领悟习近平生态全球观思想鲜明的内在特质:体现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文明观、"最普惠人民福祉"的民生观和"遵循规律、携手合作"的发展观。这一思想为维护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安全,突破狭隘的国家和地区生态利益,构建全球生态治理的全新格局,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关注民生、贴近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历史  相似文献   

16.
"在贵州,最突出的民生是脱贫,最急迫的民生是农村危房改造,最长远的民生是教育,最普遍的民生是社保,最根本的民生是就业。"全国"两会"期间,栗战书在贵州代表团同记者见面会上,谈出了自己对贵州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战略部署,彰显了民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搞好新时期的民生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周宝纯 《群众》2008,(12):86-87
今年以来,我们铜山县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出了一条具有铜山特色、城乡协调并进、以科学发展为特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新路。  相似文献   

19.
贯彻落实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中心,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做好保障民生、推进民主、服务社会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保障民生、落实民生。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落实民生。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民生问题的基础性内容,这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对于构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今日浙江》2006,(1):26-27
不久前,中央提出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号召,并要求 2006年经济工作要“关注民生”。本期刊登的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在新的一年中谋划和准备实施的重点民生工程,体现出了进一步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实效。切实解决民众困难,变“年终关怀”为“终年关怀”,变“物质关怀”为“全面关怀”的施政观。民生无小事。当我省经济社会进入“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我们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困难群众,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们,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