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战略部署,彰显了民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搞好新时期的民生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贺方彬 《前沿》2011,(2):7-11
毛泽东虽然没有专题论述民生问题,但是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毕生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解放和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不懈奋斗,他的民生观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中国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理论根基,对于当前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党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关注民生、贴近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历史  相似文献   

4.
于晨 《创造》2007,(11):72-74
党的十七大报告生动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其中每一部分都与人民未来的好日子息息相关。特别是,“改善民生”首次作为单独章节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民生”论述彰显了执政为民理念。民生观,就是对群众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思想、观点和看法。树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生命的根本所在。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民生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创造》2007,(Z2)
党的十七大报告生动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其中每一部分都与人民未来的好日子息息相关。特别是,"改善民生"首次作为单独章节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民生"论述彰显了执政为民理念。民生观,就是对群众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思想、观点和看法。树立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民生观,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生命的根本所在。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民生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6.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新关切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生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科学地解答了社会主义民生观的基本问题,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民生问题,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民生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巩固,关系到党执政的根基,它的基本内涵就是耍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它的特质就是共同富裕,它既是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又是检验各项工作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对于怎样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民生,邓小平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把“三农”问题作为基本切入点,把改革作为基本动力,把“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基本战略步骤。  相似文献   

8.
主政浙江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地方从政工作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民生观全面形成的关键时期。理论源于实践,系统梳理和解读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的民生探索,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观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来源,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昌龙 《群众》2007,(11):51-52
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建设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而在社会建设中,党的十七大又强调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这一科学论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针。联系我们和谐如东建设的实际,  相似文献   

10.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必须以清晰的、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作指导。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彻底澄清"民生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事情,过去没有民生问题或民生问题解决的很好";"民生问题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应该解决的事情,不能引入市场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程度越高越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高福利民生"等四大误区,剔除干扰我国民生事业的错误思想观念,从而推动我国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许慧玲 《群众》2011,(4):46-48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作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决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说法,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的整体化构想;丰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战略理念;字里行间进一步体现民意,关注民生,彰显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建构"四大文明",表征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突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党观;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注重改善民生,追求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翻开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篇章。这一历史新篇章,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手段,以社会和谐为目标。因此,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期待。一、改善民生,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的新亮点回顾党的十七大之前的历次党代会,其政治报告中没有专门论述关于社会建设的内容。十七大报告与时俱进,吸收了十六大以来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成果,用相当篇幅,对社会建设作了明确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至此,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形式确定下来,对于我国今后经济社会的全面  相似文献   

14.
正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统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考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力指引全党全国在新时代谱写民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刘开法 《前沿》2013,(6):4-7
习近平民生观的形成具有其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群众史观,是习近平民生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是习近平民生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习近平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民生观形成和确立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民生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坚持植根于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习近平民生观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是习近平解决民生问题的原则和实现路径;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民生观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追求。习近平的民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充分认识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准确把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点、难点与切入点,全面贯彻落实改善民生的目标和任务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蒋淑晴 《传承》2011,(28):4-5
重视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和发展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经验和启示。通过从坚持体制大变革和坚持民生建设价值标准来改善和发展民生两个视角加以考察,为解决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生问题提供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8.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本质所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选择,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哈密地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结合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入手,  相似文献   

19.
梁胜文  杨辉 《前沿》2010,(20):46-48
认识和把握执政党执政规律,是为了更好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使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不断升华,也使党的执政地位更加巩固,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0.
曹新军 《群众》2007,(12):52-53
党的十七大确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