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耐冬 《人民论坛》2012,(18):78-80
唐太宗一方面希望与大臣共治天下,一方面又对他们不放心。他是怎么从"钓鱼执法"到解开心结、下放权力的呢"一穷二白"的皇帝向大臣学习统治经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前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贞观之治",成为后世君王效仿的楷模。回顾"贞观之治"的建立过程,确立理性的执政原则,坚持以民为本,是最为关键的一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以其卓著的文治武功与少有的政治清明为古今中外所称颂,其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而把我国推向了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顶峰。唐太宗内容丰富而独特的治国理政思想,如超越之前帝王的"天下一家"的民族观世界观、建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政在养民"的治国仁政和"开直言之道"促成谏风盛行的治国之策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值得我们今天深入发掘与传承,对滋养今天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的超越和提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即位后,经常以史为鉴,以隋亡为戒,励精图治,使他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相对稳定,国力比较强大,铸成了光垂史册的“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他讲究用人之道,善于网罗和使用人才,使大批精英聚集在他的麾下效力尽智,实可谓用人之治。他在人才思想和用人实践方面的建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为出色的。———见贤思齐,知人善任。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朕以天下为家,不能私于一物,惟有才行是任,…  相似文献   

4.
<正>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强盛的唐王朝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一页。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以其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及其历时二十三年的“贞观之治”,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来为史学家所称颂。李世民即位后,他吸取了隋末“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历史教训,便实行了“清净无为”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5.
《贞 观政要》是唐玄宗时的史臣吴兢 (公元670年—749年 )编撰的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全书共有十卷四十篇 ,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和他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 ,以及政治措施等 ,是一部系统和全面总结“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集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之术大成的书。吴兢编撰这本书的目的在于通过记叙唐太宗在位时的封建政事以及李世民本人的领导行为 ,使唐玄宗从中学习封建统治的经验 ,成为一代明君 ,重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场景。因此 ,此书的教化色彩很浓 ,难免有修饰、夸大等不真实的地方。唐太宗具有超凡的领导能…  相似文献   

6.
王凯 《传承》2008,(6):80-81
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用人问题,历来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唐太宗对官员的合理选任,为唐王朝成就"贞观之治"提供了人事保障。研究"贞观之治"下官员的选任,吸取其成功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当代正确地选人、用人和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贞观之治,作为我国封建史上少有的“盛世”,历来备受称道。有关的研究文章也有许多。但笔者觉得,重新考察一下贞观之治的形成缘由,学学唐太宗君臣的居安思危的意识,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居安思危思想是形成贞观之治的直接动因居安思危思想根源于唐太宗君臣面对隋王朝廷迅速覆亡的前车之鉴,深怀戒惧,惟恐重蹈覆辙。这一思想一经提出,便在太宗君臣间达成了共识,并对整个贞观一朝的施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从谏如流。唐太宗在总结了“隋场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①的教训后,…  相似文献   

8.
魏徵是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功臣之一,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他主持编纂的《群书治要》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收入《墨子治要》,体现出魏徵择取诸子各家之长而力图融为一体的多元化思想。《墨子治要》分别从亲贤远佞、遵循法度、忧国忧民、节制有度、尊贤重能、勤政爱民、顺行道义等方面给唐代统治者提供施政参考,其节选《墨子》篇章文字的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地重新阐释墨子的治世观,即从君王的角度将其上升至专为王治的新高度。与此同时,魏徵在朝政上对唐太宗的献策谏言主要从隋末"丧乱"到唐初"天下大治"展开,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和礼仪各方面,其中于治国方略、君臣民关系、用人之道等几方面中体现出来的墨学观尤为珍贵,可见"贞观之治"中,墨学的身影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9.
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用人问题,历来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存亡、国家兴衰的重大问题.唐太宗对官员的合理选任,为唐王朝成就"贞观之治"提供了人事保障.研究"贞观之治"下官员的选任,吸取其成功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当代正确地选人、用人和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古代,法起于兵,源于刑,其实质是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工具。这种法律工具观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根深蒂固的传统。例如,唐朝的吴兢在《贞观政要·公平》中就言到:法,国之权衡也,时之绳尺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  相似文献   

11.
李世民论“国、君、民”安立志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史上,曾有一段被史家称之为“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在封建专制的漫漫长夜之中,何以会出现这一奇迹,我以为这与唐太宗李世民本人的政治观大有干系。在封建社会里,国、君、民,是最基本的政治架构,三者关系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2.
刘建明 《政策瞭望》2011,(10):58-58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一统天下后,他从隋朝因吏治腐败而亡的历史教训中,深刻体会到吏治廉明对于稳定政局、巩固政权的重要性,因此,他在执政期间,通过采取一系列倡廉治贪的得力措施,一扫封建官场的腐败贪浊之风,从而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身为一国之君,唐太宗清醒  相似文献   

13.
赵璐璐  刘后滨 《人民论坛》2011,(12):162-164
贞观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得益于君臣的共同努力。唐太宗对纳谏心理障碍的克服和勇于改过的气魄为臣下进谏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渠道,而群臣通力合作、一心为公,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当时的君臣关系,蕴含着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智慧: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营造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贞观君臣的态度和心理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4.
贞观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得益于君臣的共同努力。唐太宗对纳谏心理障碍的克服和勇于改过的气魄为臣下进谏提供了一个畅通的渠道,而群臣通力合作、一心为公,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当时的君臣关系,蕴含着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智慧: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营造公正和谐的工作环境,贞观君臣的态度和心理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
廉洁政治生态是指为了实现政治清明的价值目标而试图构建的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是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和政治清明等价值维度呈现,并以"清"作为首要价值而贯穿于为政、行政和执政之中的政治生态系统图景。廉洁政治生态的构建,需要在价值观上涵养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源头,在举措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上坚持"破""立"结合。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9,(2)
<正>唐朝贞观年间大乱初定,百业待兴,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省身克己,励精图治,广纳天下贤良之才,朝廷上下合力共为,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其为君之道至今仍为世人称道。自正其身,严以律己唐太宗秉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精神,崇尚黄老之道,内以修身,外以治天下。他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历来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以党章立法推进反腐败斗争,使党章立法成为反腐倡廉建设法规体系的核心,是使反腐败斗争得到权威、稳定、持续的立法支持的根本保证。通过党章立法将政治意愿化为价值准绳和规范,围绕党章健全反腐倡廉建设相关法规,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创新,是党章立法推进反腐败斗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廉洁政治     
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是各国政府和政党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当前我国政治建设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本文认为,廉洁政治不仅要求公职人员廉洁从政,奉公守法,不以权谋私,也要求政府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不滥用职权,同时,也要求政治过程、政治生活依法依规范、公开透明、清正清明。干部清正是基础,政府清廉是关键,政治清明是核心。当前反腐败必须致力于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建设廉洁政治。文章对当前反腐败及廉洁政治建设的重点、路径和方式进行分析,强调反腐倡廉的重点在于制度建设,核心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并就此提出了系列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革故鼎新,在官吏选任上极力推行"制度忠诚"以取代"私人忠诚"原则,不问亲疏,唯才是用,选任了众多优秀官员;重视推动科举制的发展,从制度建设上防范"私人忠诚"选官腐败。他对选官用人的"制度忠诚"的完善,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正纵观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凡有成就的统治者,都在用人上有其独到之处。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二十三年,一举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昌盛局面,他的成功,更得益于"择善任能";在他的麾下,不仅聚集着一大批贤才志士,而且不论什么样的人才,都能用其所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唐太宗的用人思想和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