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政府对菲律宾军管法的态度与政策进行分析.总体而言,美国政府对军管法持默许态度,并且继续援助马科斯独裁政权.美国政府对菲律宾军管法采取默许态度并非美国国内各方的一致认可,而是商会、 国会及政府三方折冲的结果.经济利益、 军事基地的重要性和美国战略的调整,构成了美国对军管法认可的主要因素,因而,在马科斯独裁统治下,美国并未放松对菲律宾的各种援助,只是对其援助方式进行了调整.美国对菲律宾军管法的态度,显示出冷战时期现实主义政策下美国对民主输出的自我否定.  相似文献   

2.
马科斯执政时期 ,由于天主教内部的变革以及菲律宾国内的特殊情况 ,菲律宾天主教会积极参与政治活动 ,同马科斯政权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抗的转变。菲律宾天主教会在推翻马科斯独裁统治的运动中发挥了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于马科斯政权来说,国外借款起着一种稳定国内政局的润滑剂作用。如果外资一旦停止输入,马科斯政权便将面临严重的困难,它就得加强军事管制,并对政治界、宗教界、劳工界的反对派势力施行更严厉的镇压。”——引自《一九八三年以前的菲律宾》——  相似文献   

4.
在菲律宾的政治生活中,军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80年代中期,军队中的反马科斯势力秘密组织了“军队改革运动”,并在1986年“二月革命”推翻马科斯政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阿基诺上台后,将菲律宾武装部队改名为“新菲律宾武装部队”,对马科斯的旧军事机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组,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出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自1983年菲律宾的反对党领袖贝尼尼奥·阿基诺被害以后,菲律宾政局急剧动荡,它的政治前景一直为国际社会严重关注。美国由于对马科斯政权的长期支持以及对克拉克空军基地和苏比克海军基地的严重依赖,一直担心菲律宾会不会成为“另一个伊朗”。为了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不受影响,里根政府对菲律宾的政策在策略上进行了调整。  相似文献   

6.
陈钰瑶 《东南亚研究》2023,(3):92-110+156-157
在2022年菲律宾总统选举中,小费迪南德·马科斯高票当选,进行怀旧式民粹主义政治动员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小马科斯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关于老马科斯统治时期“黄金时代”的历史叙事,“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塑造了菲律宾人的怀旧主义情绪,而这种集体怀旧情绪被进一步引导为“我们”与“他们”对立的民粹主义政治态度,小马科斯被塑造成老马科斯的政治接班人和菲律宾人唯一的利益代表。进一步研究发现,怀旧式民粹主义实现了家族式庇护主义的回归,菲律宾的政治生活仍然由政治家族主导。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致友人信中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末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菲律宾一九八六年二月政权更迭富于戏剧性,就是因为有某些偶然因素在起作用。马科斯的仓惶出逃就是其中之一,它使菲律宾避免了一场很可能发生的内战,以和平方式实现政权的交替。“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  相似文献   

8.
原文是菲律宾经济学家杰拉多·P·西卡特在菲律宾学会第29届年会上的发言。作者考察了从美国统治时期到马科斯时期的菲律宾经济,认为造成菲经济不景气最主要原因是政策的失误: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没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其见解有独到之处。科·阿基诺执政以后,菲律宾经济有所恢复,执行提倡自由经济、鼓励私人企业发展的政策是一重要原因,这也说明作者上述看法是中肯的。原文题目为“剖视菲律宾经济问题的历史和现实”,篇幅较长,现择要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本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菲律宾南部就处于社会动荡之中,随着1972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布实行“军法管制”,南部的动荡终于演变成为一场穆斯林武装集团与政府军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在这场社会动荡和武装冲突中,菲律宾的穆斯林不仅组织起政治团体和武装部队,而且明确地提出了政治主张。穆斯林的武装斗争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六五年马科斯当选总统后已达十三年。并且,自从一九七二年以共产分子的颠覆政府活动为理由实施军事戒严令,确立“独裁体制”以来,也消逝了六年的岁月。马科斯同穿上喜爱的民族服装——巴伦塔加洛、以前曾被选为菲律宾小姐的闺秀的总统夫人伊梅尔达一起出现在人民之前,经常露出和颜悦色的笑容。可是,就在这时候,  相似文献   

11.
龚洪烈 《美国研究》2020,34(1):27-43,M0003,M0004
第115届美国国会的涉台立法在立法数量上达到空前规模。这些立法有些已通过立法程序而成为公共法律,有些尚未完成立法程序,内容涉及美台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交往,以及对台军售和台湾的国际参与等诸多方面。以《与台湾交往法》为代表的涉台立法挑战了"一个中国"的政策,破坏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对中美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美国涉台立法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在两岸力量对比发生明显有利于大陆的变化后,美国行政和立法部门试图以立法手段实现对台湾的"再保证"。虽然美国涉台立法的实施取决于行政部门对相关政策可行性的认知和判断,但以《与台湾交往法》为代表的涉台立法已成为中美关系的破坏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Hong Zhao 《East Asia》2007,24(4):399-415
Oil has long been viewed as a strategic resource for nations. China is now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oil-consuming country after the U.S.. Its global efforts to secure oil imports to meet increasing domestic demand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China’s rising oil demand and its external quest for oil have thus generated much attention. As China’s overseas oil quest intensifies, will China clash with the U.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interests in Africa, and how dose it look at this rivalry? Will China disrupt the U.S. and its allies’ foreign policy and the world order? This article trie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China’s initiatives in developing oil in Africa. It examines factors for Chinese oil companies going to Africa and China’s oil strategy there. Finally, it argues that even though China’s practices of energy diplomacy in Africa seem to undermine U.S. goals of isolating or punishing “rogue states”, contrary to those pessimistic views, China has largely accommodated the U.S. and is willing to forge joint efforts with the U.S. in energy exploration in Africa.  相似文献   

13.
孙玉琴 《美国研究》2012,(1):113-123,5,6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开始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极大地损害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中美贸易也受到了严重冲击。1929~1932年,尽管中国货币被动贬值,但其对出口的积极效应远远小于美国进口税提高及进口需求下降的效应。1933年以后美国关税壁垒降低,美国货币贬值及白银购买导致中国货币相对升值,但有限的贸易自由化及国民收入的增加,引致进口需求扩大,并由此带动了中国对美出口贸易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Enze Han 《Asian Security》2017,13(1):59-73
Ever since Myanmar reoriented its foreign policy as a result of its transition to democratic rule in 2010, it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t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particularly the United States. Amid heightened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how can we underst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changing approaches to Myanmar, where China’s strategic and economic interests face unprecedented pressu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ose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response to three militarized ethnic conflicts along its border with Myanmar before and after Myanmar’s foreign policy reorientation. Draw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tatements and Chinese media coverage of the 2009 and 2015 Kokang conflicts and the 2011-2013 Kachin conflict,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combined geopolitical changes and domestic nationalist signaling explain the variations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approaches to Myanmar. The article thus contributes to ongoing interest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approaches to Southeast Asia in the wake of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5.
刘卫东 《美国研究》2012,(1):84-97,4,5
在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力中,法律条款临时中止权是一项比较特殊的权力,来自于国会的授予。在获取授权之后,总统可以相对独立地行使这项权力。总统法律条款临时中止权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应用广泛,但也受到一些复杂因素的影响。在涉及到美国对华卫星出口领域的问题时,总统法律条款临时中止权在1998年前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后由于国会收紧控制、美国指责中国扩散导弹技术,以及主观上对华认识的偏见等,导致总统再也没有行使过法律条款临时中止权,美国对华卫星出口业务也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16.
受理菲律宾提起的南海问题仲裁案的仲裁庭于2016年7月12日发布了裁决结果,本文对该案所涉历史性权利主张的处理进行评论。关于管辖权问题,仲裁庭并未清晰证明,在中国和菲律宾之间,存在着一个涉及历史性权利主张的争端。仲裁庭试图适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311条来解决其认定的争端,但该条不是可适用的法律规则。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涉及历史性权利主张的关于《公约》的解释和适用的争端。仲裁庭对菲律宾所提第一、二项诉求行使管辖权的门槛性条件不能满足,应依法作出拒绝行使管辖权的裁决。而且,《公约》第298条有关“历史性所有权”的规定也阻止仲裁庭对这两项诉求行使管辖权。仲裁庭理应拒绝处理有关历史性权利的实体问题。在越权处理实体问题的过程中,仲裁庭忽略《公约》有关“群岛水域”和“半闭海”等制度的条款,错误地解释《公约》第311条,不顾大量判例中对历史性权利问题的正确阐述,全盘接受了菲律宾所提出的观点。这些认定都是非法和无效的。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维和政策经历了三次大的演变:从有效的国际主义到坚定的多边主义,从有选择的多边主义到美国式的国际主义,最后回归到有效的多边主义。虽然变动不居,但从本质上讲,美国的维和政策基本上遵循着一条主线,即美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支持和参与程度,取决于美国政府对维和行动与美国国家利益的关系的认知,以及国内压力(国会、民众)与这一认知间的复杂互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What causes variation in the foreign policies of U.S. allies regarding their desired U.S. military role in their region and their troop commitments to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question through documenting and explaining the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Australia’s foreign policies regarding these issues over four decades. Treating the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in Australia and their respective leaders who self-select into them as endogenous, the paper argues that Australian foreign policy, whilst always supportive of the U.S. alliance, has systematically varied. This variation has correlated with the political party in power while the late Cold War and post-Cold War balances of power remained constant. While the Labor party has only been willing to send combat troops to large U.S. military interventions when the latter have a supporting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the conservative Liberal party has been willing to military intervene without this multilateral support. The Labor party, unlike the Liberal party, has also frequently proposed the form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multilateral regional institutions. These preferences render the U.S. to have been necessary for the Labor Party but sufficient for the Liberal party. Future Sino-U.S. armed conflict would provide a harder test of these hypotheses.  相似文献   

19.
毛瑞鹏 《美国研究》2012,(1):98-112,5
《上海公报》发表后,美国政府着手推动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资产要求问题遂成为其优先寻求解决的议题。中美两国围绕资产要求问题的谈判经历了明显的起伏。在尼克松第二任期的后期和福特任期内,由于美国政府始终未能做出实质性努力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它试图依靠双边经贸关系的进展来显示两国间紧密联系的做法无法获得中方的认同,所以导致中美双方关于资产要求问题的谈判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20.
高海龙 《美国研究》2020,34(1):99-121,M0005
"单一行政官"理论是在对美国宪法有关总统权力条款的解读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其核心含义是,任何对总统掌控行政部门进行限制的企图都被视为违宪。"单一行政官"的概念形成于200多年前的制宪会议。后来,"单一行政官"理论不断地发展演变,为美国总统不断扩展其行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单一行政官"理论通过证明总统扩张权力的正当性,对美国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构成了威胁。要厘清总统权力的边界,必须参照宪法的文本和结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行政部门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