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7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人口膨胀的压力,中国将计划生育列为国策,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如今,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庞大的群体。据统计,目前全国有7000万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出现,引发了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人们都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独生子女能够适应社会吗?独生子女是“问题子女”吗?有人说,中国的独生子女是“问题子女”。这种说法并非中国人的专利,独生子女在不同的国家里,从一开始都是被当做“问题儿童”来研究的。100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曾经提出令人震惊…  相似文献   

2.
《广东民政》2010,(9):6-7
“421家庭”问题多多 “自身难保”的“80后”到底有多难? “80后”一直被视为幸福的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疼爱有加;大学扩招,很多成绩平平的人也能拿到本科学历。然而“80后”们慢慢发现,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让他们承载起家庭的全部希望,成为压力最大的群体,甚至成为充满争议的一群人,社会对他们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学业压力又很大,社交能力有限。作为家长,我有自己的“笔友”,在工作学习中可以互相切磋帮助。后来我想,何不让我们“大笔友”的孩子也结成“小笔友呢”?  相似文献   

4.
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一边成长一边见证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些人在“穿名牌、听ipod、吃麦当劳”中长大;他们经历了高考的“独木桥”,也面临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不再拥有“天之骄子”的自豪;他们熟知互联网,习惯在论坛“灌水”,用QQ和MSN聊天,用博客表达自我;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不走寻常路”……他们,就是“80后”的大学生。面对他们,思想政治课该讲什么?该怎么讲?  相似文献   

5.
观点集粹     
《半月谈》2005,(8):80-82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下,吃不了多少苦头,“代写作业”正是这种“独生子女病”的延伸。  相似文献   

6.
随着大学生、独生子女、特长战士的逐步增多,一些民主意识强、个性张扬的战士与带兵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碰撞”。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带好这些“问题”兵?一直以来是基层带兵人关注的“焦点话题”。南京军区装甲某团党委积极用科学发展观转变带兵的视角,进一步密切和发展了新型官兵关系,现今,该团官兵关系普遍相处得和睦融洽,一股股和谐之风遍布绿色军营。  相似文献   

7.
言咏 《今日广西》2007,(22):33-36
当一代独生子女开始当上父母之后,他们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们都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竟然“会生,不会养”了。他们变得很不自信:自己到底会不会科学地、高水平地爱孩子?人们失去了育儿的平常之心,也失去了育儿的从容不迫。  相似文献   

8.
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湖北省三城市450名独生子女家长和150名非独生子女家长的问卷调查,本文从家庭互动、家庭期望、家庭观念和家教方式四个方面比较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发现“四过”现象仍然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在家庭教育中引入“适中原理”,是提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质量、促进独生子女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独生子女”是我国“第五代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有3亿多个家庭,7000多万“独生子女”。1995年后大学校园“独生子女”开始成为主体。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社会。最近,我国医学研究人员用国际公认的儿童智力研究方法,经过10年跟踪研究,逐一分析了影响儿童智力的43个环境因素,证明家庭教育对儿童智商影响最大。研究证明,中国“独生子女”的智力明显优于非“独生子女”。由于“独生子女”生长在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美学趣味和时空观念与前几代人不同。跨国的调查比较研究发现,当代中国的“独生子女”中学生与日本、韩国、美国的中学生相比,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吸烟:中国青年中时髦和身份的象征/[美]贾森·迪安殷华译/编译参考-1999,(4)涉世之初,你的上岗状态如何?:研究生、大学生、中专生从业表现调查/何飞/追求-1999,(4)美国:对孩子进行“跨文化”教育/俞鑫/独生子女-1999,(4)当今独生子女交友心态/余逸群/百科知识-1999,(4)惊涛拍岸的“网上一代”/林泉/百科知识-1999,(4)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孙云晓/辅导员-1999,(4)解读新人类/黄金时代-1999,(5)成长,拒绝家长的“设计”/任文海/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1.
独生子女家庭应加强伦理道德教育上海社会科学院苏颂兴独生子女在成为一种新的国情之后,家庭伦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是成员关系简单化。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目前已没有兄弟姐妹,若干年后也将不存在兄嫂弟媳、姐夫妹夫的概念。儒家伦理主张长幼有序,“孝梯”的“梯...  相似文献   

12.
《干部人事月报》2014,(5):30-33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首次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并阐述了其必要性。从此,"独生子女"政策被逐步推向了历史高位,并深刻改变着此后30多年国人的传统家庭观、社会观、职业观。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当"单独二孩"的窗口缓缓开启,早已适应了在"独生子女"惯性思维下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是否乐于接受这种改变?不同人群给出了不同答案,尽管绝大多数职场妈妈们尚未表态,紊以“职场晴雨表”著称的招聘市场,却在第一时间有了反应——“是否有‘二孩计划’”已经赫然出现在一部分企业招聘的必答选项之中。  相似文献   

13.
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80后”第一代独生子女自出生以来就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他们被认为是与以往世代有巨大差异的“天生的理想消费者”,是拉动我国第三次消费大潮的主力军。随着“80后”独生子女规模日益扩大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把握他们的消费特点无论是对于企业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走进军营。如何做好独生子女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需要我们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要着重培养其自律、劳动、互助的观念。独生子女士兵在家里长期以“小皇帝”自居,在宠爱中长大,来到军营,他们不可能还是“中心”,部队应及时帮助他们实现这种角色转换。一要培养他们的自律观念和能力。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律是教育管理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要多创造能让他们把自我当作认识对象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70年代末,“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使中国人口总数减少了3亿,1980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父辈和祖辈众多的宠爱中已经长大成人。 日本投资银行百富勤在调查报告中预言,从现在到2016年,将是中国的消费繁荣期,随着中国“80后”独生子女步入成年,他们将成为消费的主力,引领音乐、互联网、数码产品的潮流。  相似文献   

16.
排名     
我在家里排名第一,顺序是我、妻子、孩子,这是户口簿上的排法;还有另一种排法:孩子、妻子、我,这是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排列法。无论怎么排,妻子都屈居第二。妻子也有不满的时候,问我她为何就不能排第一?我说你实际就是第一,我说电视上你都见到了,无论什么规格的会议,总是以首长为中心,其他官员在首长左右依次排开,你就是我们家的“第一”,就是我们家的“首长”,左边是我,右边是孩子。妻子一乐,马上打发我去洗碗,说是“行政首长负责制”,她是在行使职权,我只好开溜,说要赶时间到单位上班。到了单位,我排名第几呢?单位…  相似文献   

17.
学生应不应该多做家务?我认为:答案是不容置疑的。目前,独生子女在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备受亲人宠爱的“小皇帝”、“小太阳”,不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逍遥生活。加上长期以来家庭、学校、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因而在学生身上出现了许多令人痛心和值得深思的问题。大学生上学由父亲扛行李送到宿舍的“佳话”多有耳闻,寄宿生周末带脏衣服回家让母亲洗的“故事”更不新鲜。曾有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小学生,在校吃午饭。当他打开饭盒,拿起鸡蛋时,竟“哇”地一声哭了。原来,是因为他妈妈忘了给他剥蛋皮。呜呼,悲…  相似文献   

18.
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初析电视在青年成长中的影响力黄志坚90年代中期,我国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两个令人瞩目的新特点,一是独生子女数逐年增多,二是电视的影响力逐年增大,以致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现在这一代青年,叫作“独生子女的一代”,“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本文拟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独生子女的社会行为取向之“个我取向”形成的结构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社会的变迁与转型、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以及家庭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的社会行为之“个我取向”的结构性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第二代独生子女也已长大。独生子女是社会的未来,关注独生子女的成长、成才,是全社会的责任。目前,在我们身边有一个颇令人忧心的现象:这些由20岁到30岁的新失业族,大有直逼“4050”下岗人数之势。他们大学毕业不就业在家“啃老”;或者低学历、少技能又怕苦在家“待业”,他们成为了新时期的“新失业群体”。本刊记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采访和剖析,期望通过我们的文章引起社会的关注、决策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