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目前中国民众的政治信任主要来源于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观绩效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但学界也认为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文化价值观对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广州青年中间阶层为研究对象,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结果发现:政治参与行为以及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在统计上并不影响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而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和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对青年中间阶层政治信任有显著的影响,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比后物质主义主观绩效评价具有更加强烈的影响力。这些发现显示政府目前以发展经济为主来获取政治信任的管治方式在青年中间阶层已奏效不大,青年中间阶层的政治信任已超越了物质性的维度。随着社会多元利益诉求的增多,如何处理依法办事、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增长放慢之间的张力是政府需要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两岸社会统合趋势下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两岸社会统合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然而,在此过程中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走向却呈现复杂的变化。考察台湾民众政治认同的转变,可以从更大的范围入手。除了在政治层面透析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之外,也应在社会层面洞察影响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社会心理背景。同时,透过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乃至心理的分析视角,全面把握台湾民众政治认同转变的多维脉络,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解决台湾民众政治认同问题的必由之路,除了在政治层面着手之外,也应从社会心理的发生机制出发,通过调动社会、文化、历史层面的各种积极要素的全方位支持,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3.
政党纷争下台湾青年社会政治心态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反映了台湾青年对处于裂变中的台湾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评价 ,其特征有明显的矛盾性。台湾青年矛盾的社会政治心态与政治转型期台湾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相联系。台湾青年对台湾社会政治昌明的渴求和对台海和平的期盼 ,及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 ,为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心理和思想基础。为此 ,我们必须加大对台政策宣传 ,努力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4.
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抵抗与疏离.动漫流行语成为探究中国青年亚文化心理症候的一种视角,"萝莉""伪娘""宅男"三个术语折射出青年一代的心理状态、生存境遇与交往方式.三者集中代表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有赖于主流文化、媒体文化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加以规避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社会从传统威权时代向现代民主自由时代转型的几十年中,台湾青年在认同问题上的政治文化人格发生了一些复杂的变化,他们对于岛内政治既满怀期望又深感失望,在国家问题上既有认同又存在迷惘,对于两岸关系既期待交流又求稳怕变。从当代台湾青年这种矛盾特征来看待两岸青年交流将会有助于更好地找到双方交往中的交集与共识,从而增进彼此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6.
“微政治”蔓延挑战中国治理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广兵 《人民论坛》2012,(18):54-55
微政治的出现使得普通个人真正第一次脱离束缚、发现自我、登上社会政治的舞台我们已经浑然不觉地步入"微政治时代"2010年末,以突尼斯革命这一"蝴蝶效应"为发端,一场席卷中东、北非的大规模社会政治运动不断蔓延,这场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展现了与以往历史上社会运动的不同特点。在这一运动中,以年轻群体为主体的青年一代,无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5,(22)
<正>当代台湾青年成长的30多年,岛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岸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都深刻地影响到台湾年轻世代的政治心理。相较于年长群体,尤其是外省第一代而言,台湾年轻人在大陆缺乏亲缘联系和生活经历,对于大陆有陌生感和疏离感,对中国的认同"先天不足"。岛内的政治社会和舆论环境中充斥分离主义元素,则是造成台湾青年中国认同薄弱的主因。在政治方面,"台独"势力30年来不遗余力地从事分裂活动,使"台湾主体意识"的影响不断扩大。"台湾主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2年"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第六期第三次计划的调查数据,从交往人数、交往层次和频率、互助关系和岛外交往四个方面探讨当代台湾青年社会交往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青年群体的社交网络较为稳定,家人和朋友的互助关系在社交网络中最为明显,岛外交往较为密切;同时,基于此数据还从志愿服务和社团参与两个方面分析当代台湾青年社会参与的基本状况,结果显示:青年一代的政治参与意识极为薄弱,对社区和社会事务的关注度也显不足,志愿服务精神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王晓虹 《人民论坛》2014,(1):154-156
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呈现积极情绪占主流、弱势心理蔓延、焦虑与浮躁心理凸显以及社会信任度降低等特点.文章从社会心态的视角切入,透过社会心态,窥视当代青年政治认同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加强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提供现实依据,并提出优化当代青年政治认同教育社会环境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自从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一直处于政治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台湾之所以难以实现政治稳定,有着深层次的政治文化根源。主要包括台湾政治体系结构的客观缺陷和民进党当局主观上对制度的不尊重,受到台湾“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民主政治”恶质化倾向的影响,以及台湾政治文化极端化趋向导致民众政治参与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等等。只要这些问题不解决,台湾将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1.
黄悦 《理论月刊》2007,(3):174-176
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与否以及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是否能够顺利传递,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的稳定等重大问题。我国当前的各种变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而三峡移民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我国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三峡移民精神,有助于促进我国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12.
在界定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中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崛起的态势;以起始于2011年的中东北非青年街头抗议引发的政治骚乱和2012年12月日本政府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的行为而引发的中国青年"保钓"运动为例,对中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目的和后果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青年网络政治运动和应对处置机制的经验教训,并就减少网络负面影响促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正向发展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3.
当代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反映了台湾青年对处于裂变中的台湾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评价,其基本特点表现为政治效能感低,“政府权威”认同淡薄,求新、求变愿望强烈,身份认同模糊,两岸关系上“求稳怕变”等。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是与政治转型期台湾特殊的社会政治和背景相联系的,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当局对大陆的诋毁等都是其中原因。台湾青年对和平的期盼和对台湾社会政治昌明的渴求,及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我们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台政策宣传,努力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当前青年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青年是否在消逝的疑问。青年的消逝并不是指特定生理年龄生命群体的消逝,而是指社会文化意义上青年开始变得日趋模糊。随后从三个视角论证青年的消逝,分别是权利义务视角、心理行为视角、价值意义视角。青年资格的失去、青年形象的模糊、信仰理想的危机消解了青年的概念。最后,文章提出要通过发展青年的公民能力,由内激发青年自身的能量来改变状况。  相似文献   

15.
青年从来是一个与民主议题紧密联系的群体,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社会政治民主,另一个是青年成长发展。从政治民主和网络社会的理论视角分析可知,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对青年,对社会政治民主,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网络参与的平等性实现了青年政治参与的主体地位,给社会民主进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网络的隐秘性赋予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充分自由,推动着"自由、平等"等社会价值的建设;网络参与的快捷化使青年的社会活力得到充分展现,是对党中央"解放社会活力"倡导的具体落实;网络内容的丰富与参与动因的复杂推动着青年的政治成熟,促进社会民主政治环境的良性发展。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社会与青年共赢的积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6.
田杰 《青年探索》2010,(1):11-18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最紧密的联系。它承续了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政治革命的传统,经历和参与了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它成为现代性风险社会中的一种政治仪式,并在自己的各种文化表达和诉求中实现对社会政治和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同时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思想品格。在建国后的30年中,青年文化具有单一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色彩,是社会一元文化系统的附属物。政治紧张中的文化焦虑一度成为青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矛盾。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青年文化发生根本转折的重要契机,红卫兵以自我燃烧的方式宣告一个青年文化时代的终结。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青年思想解放、自我解放的30年,是青年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和自由表达权利,在新型青年文化与青年社会运动中实现新的民族/国家认同的30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增长、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形下,青年对社会以及民族国家的认同将出现某些新的问题,青年文化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联系亦将形成某些新的格局。因此,中国青年文化的发展首先仍属于社会政治领域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或文化认同过程中的社会政治问题,且其中蕴涵着诸多的风险和机遇。  相似文献   

17.
青年的消费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它不仅与青年自身的价值观念、消费心理和个性、气质等微观因素有关,而且更多地受社会中、宏观因素的制约,为诸多社会因素所影响。从宏观的视角出发,青年的消费行为受社会政治、气候、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因素制约;从中观的视角出发,青年的消费行为受家庭和所属社会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新生代"青年群体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网络里流行的"干物族"、"脑残体"和"90后贱女孩"三种文化现象,认为青年一代在对传统文化反抗和自我追求的同时也陷入了迷茫,进而对"新生代"青年群体如何在社会的压力和缝隙里寻找出路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兴起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重塑了作为支撑政治发展价值基础的政治文化.青年作为网络社会的成员主体,凭借自身在技术、知识以及思维方面的优势,以其独特的方式构建着自己的网络政治文化.青年网络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文化之于沟通与说服、竞争与合作、一致与多元、变革与稳定的内在要求,使得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价值基础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青年网络政治文化的内涵、特点以及功能作了详细考察,并结合金登的“多源流”政策分析模型,进一步阐释了在这一新型政治文化影响之下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年网络政策参与过程.试图为我国合理监管互联网,建设健康的青年网络政治文化,实现青年合理、有序地网络政策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学术卡片     
80年代欧洲青年研究的三大流派陈文兴撰文认为,80年代上叶欧洲社会学界青年研究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三个:第一,功能主义观点.欧洲的一些社会学者提出,青年的状况可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的状况.青年一代既有可塑性又具有主体性、创造性和抗争性.所以,社会应注重青年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的社会规定性,减少和避免反社会的危害行为发生,促使青年一代创造新的价值和行为方式,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运用功能主义观点分析和解释青年现象的理论有:1.青年社会化理论.研究青年在社会环境诸因素的互动中如何去适应和创造进步的文化和价值.2.青年生活圈理论.从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