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各种直播平台层出不穷,形成了"全民直播"的现象。全民直播的出现并非仅仅是因为技术的推动,其背后还有深刻的亚文化原因。它具有社群、猎奇、情感宣泄、文化资本获取等特点,其中所体现的视觉化偏好、缺乏主体性反思、技术异化等现象值得反思和警惕。  相似文献   

2.
KM同城网络社群的形成,与传统回族聚居社区的解体和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成员互动内容与风格,体现出回族特有的文化亲昵;社群集体认同具有共同体家园认同与宗教认同混合的特点;成员社会融入的情感能量主要来源于互动所产生的集体认同,情感能量的大小主要与互动关系结构与社会资本类型有关。网络社群成员从现实与网络两种互动渠道所获取的情感能量可以相互补充。穆斯林个体的社会融入,通过其所在群体去逐步拓展,因此,网络社群对穆斯林社会融入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商直播消费日渐成为青年网络消费的重要形式,但是这种消费往往带有从众性和冲动性等非理性消费的特点。本文以空间生产为分析视角,认为“电商直播间”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生产空间,青年网络消费行为嵌入这一空间场景中,并受其规训和形塑。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沉浸式消费”的概念,认为电商直播的空间可见性、时间性和社交性为青年网络消费营造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以连接所有直播商品为媒介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和无所不在的消费场景,这一场景增强了消费者的信任和涉入,并通过粉丝社群营造出一个基于消费的情感联盟,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融入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并以此形成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4.
"阿巴多"是哈尼族奕车支系青年人的一种聚会交友活动。青年异性配对成双,以酒会友,以歌达意,其目的却并不仅仅在于交友或恋爱。从活动的内容、意义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看,"阿巴多"是一次培养青年人性观念、生存理念和生活智慧的青春期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青年人不仅获得了应对未来生活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技能,而且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沟通,其本身成为构建和巩固整个奕车社会关系网络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5.
刘能 《青年探索》2023,(3):5-12
如何将青年人纳入到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从而完成世代的更替,是从前现代社会到后现代社会的全谱系社会形态的一个核心任务;而当代学术的关注焦点则在于:如何在变动不居的结构性力量的约束、推动和形塑之下,来理解社会的这一核心任务。本文尝试以这一宏大学术议题为背景,讨论当代中国青年的一种看似悖论性的境遇:线下疏离、线上活跃。本文从地位获得和地位保卫理论出发,以当代中国青年相对局促的线下社会处境,与带有赋权含义的线上文化实践地位的对比为切入点,将网络话语权看作青年地位获得和地位维持的一个核心机制,由此解释这一看起来不一致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给出了面向青年世代的网络舆论治理的三大原则——理解、承认和自制力的社会期待,以此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及其社会治理代理人容纳(accommodating)青年世代的重要战术策略。  相似文献   

6.
青年的发展关系着世界的未来,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青年人责无旁贷。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际,让青年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习者、传播者、践行者,就要加强新时代青年思想教育,深刻发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思想内涵,传扬中国社会和谐包容的公共价值,树立"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目标,鼓励青年参与国际交流、加快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现全球公平、和谐、正义的新秩序、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风险社会的来临为处于就业、择偶阶段的青年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促使青年人通过算命来克服自身的焦虑和对不确定的恐惧.与此同时,网络促进了算命活动的传播,使得算命活动更加隐秘和便利.为了迎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网络算命调整了传统的"强价值干预"模式,更加突出保护个人的隐私和尊重个体的选择,使得其更受青年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屌丝”现象的后现代话语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屌丝"是典型的网络亚文化,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网络语言文化,其边缘性、批判性、反抗性、开放性和娱乐性等都彰显了后现代社会文化特性。"屌丝"这种近乎"变异与狂欢"的网络语言,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群体对自身社会地位及生活状态的嘲弄和反讽,是对转型期我国社会分层现实的一种解构;同时,它又是青年反抗传统文化、彰显自身个性特点的工具。"屌丝"族期待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政府和社会应给予"屌丝"族更多的包容与关爱,积极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青年文化的标志·过程·特点青年文化这一概念的内含及表述虽为欧美式,但在日本现代社会状况下毫无疑问是存在着青年人自我完成的独特的文化的。所谓“青年文化”是指广泛地散播于青年人之间的行为方式或者指引发年轻人参与的那种文化。当然仅在这点上定义,未必能将其与现代流行风潮的一般状况相  相似文献   

10.
王仪 《长江论坛》2020,(1):12-17
青年马克思在批判地考察黑格尔式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当时市民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现代国家作为"虚假共同体"的本质,进而提出了一种以充分肯定人的本质力量为根本特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终极旨归的"真正共同体"观念。这一观念为我们今天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在国际社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来源、价值依归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青年人在网络中聚集的新特点归结出网络时代青年群体出现了趣群化的发展趋势,并对网络青年群体趣群化所依赖的条件,以及趣群化发展对网络和现实社会的反向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青年趣群化未来发展走向进行了讨论。趣群化在当前网络时代可能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但与阶层化相比,还缺少充分的经验研究加以支撑,且趣群化在预测青年人行为上可能还不足够有力,因而,需要更多的后续研究来关注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大批90后青年主动积极参与抗疫行动,这一青年群体的抗疫行动不是基于"利益相关者"出发的明哲保身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投入"的公共参与行动。其参与动力既包括现代流动社会风险的剧烈性与弥散性、纵向治理结构的有限性与延缓性、平民英雄的感召性与辐射性等所带来的场域外发性动力,也有主体内生性的承担使命、实现价值、寻求认同的惯习作用。90后青年群体成为参与抗疫行动的中坚力量,其背后的意义所展现的是90后青年群体的崛起、"社会"的彰显与发育和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形塑。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青年的社会意识或价值观,都在向 所谓的“现代价值观”转化;但传统儒家文化 中的一些成份,却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于青年 之中。▲面对全球化浪潮,中日青年中的大多数仍然 对民族、国家和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但青 年中没有任何与西方为敌的价值倾向。▲尽管中国在总体上还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 型,但后现代价值观已经渗入青年之中。[导 言]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际,东亚社会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及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引起东西方学者的注意。为真实了解东亚青年的价值观现状,1998年至2000年,日本佛教大学…  相似文献   

14.
闫顺利 《岭南学刊》2007,4(6):90-94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已经终结,代之而起的是与现代性断裂的后现代性;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死了",根本不存在一个后现代性,所谓后现代性不过是现代性的激进化或现代化的第二波,因此拒绝后现代。无论是现代性主张还是后现代性主张都直指现代社会发展之弊,在解决现代性的重大后果问题上具有异工同曲之妙。他们的争论对于处在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背景下的中国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隐形贫困"青年群体若以工作与收入划分,大体可细分为三类人群:高收入、高消费的一线城市青年;青年"白领"群体;高校毕业的"宅家啃老族"。超前消费已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丰富多样的物质、新型的交易方式,为青年人追求时尚生活提供了透支便利。从"佛系"到"隐形贫困",反映了部分青年人的社会适应无力感,通过超前消费"刷存在感",会给青年人带来心理焦虑,乃至生活风险。社会应提供正向的价值激励,倡导"新节俭主义",帮助青年人树立理性消费观念,简约生活新风尚。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方从以工业化生产为组织形式的现代社会逐渐转型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作为人类基本整合形式的家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的变迁。20世纪末美国现代核心家庭模式在人口统计上已完全失去了主导地位,家庭的变迁在美国社会引起了激烈的论战。女性主义批判了功能主义建构的现代家庭刻板模式,推崇后现代家庭模式,并在家庭多样性的研究中积极建构多元化的后现代家庭形象。后现代情境中家庭模式的深刻变化也吸引了主流社会理论家的关注。贝克提出"协商家庭"模式,吉登斯构想亲密关系转型、情感民主化,从反思现代性视角探讨社会从制度上超越现代性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模式从现代向后现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愤青"与青年的爱国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在新世纪以来网络技术的普及化、大众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青年人在网络上发表极端的爱国主义言论、宣扬民族主义的现象及他们的一些极端行为(这类青年常被称为"愤青")进行了分析.从国内的一些社会问题与国际交往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以及"愤青"自身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愤青"产生的原因,并对如何对待"愤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来,"‘90后’遭遇年龄危机"等类似话语在网络空间中成为"刷屏"句式,这一表述兼具情绪宣泄与调侃意味,侧面印证了"90后"群体对于年龄的敏感与焦虑态度的真实存在。由此,本文基于16个访谈个案的分析,针对当代"90后"大学生年龄焦虑的触发机制、表现形式、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建构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分析认为,年龄焦虑实质上是与生理年龄相关联的角色预期担忧,既受到微观层面的家庭背景与自我期望影响,又有其深刻的社会性根源,包括社会转型、教育年限延长、网络技术革新、生育政策变化、就业经济形势变动等等,经由网络社群的调侃共鸣与媒介呈现,形成了实质性的群体性焦虑心理。研究这一焦虑状况对于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特征,破解社会焦虑现象,提升青年面对现代社会快速变迁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空间与现实空间日渐融合,网络社群的影响力超越了网络空间。网络社群不仅是一种虚拟空间的产物,而且在社群互动模式、地理社区的网络社群化、社会组织的去实体化等方面与现实社会产生融合。这种线下融合趋势客观上要求网络社群治理在思维方式与制度层面产生变革,应综合互联网治理和社会治理,构建多元化、协同化、智能化的创新型网络社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吴小坤 《人民论坛》2020,(4):136-137
网络表情包是后现代社会交往的产物,它的生产与交往模式充满模糊意义和不确定性,导致了表面上的“滥用”现象。但其背后是后现代性所主张的去中心性、非理性、不确定性逻辑,以及对当代社会权力结构和交往秩序的改变。表情包所隐含的后现代逻辑,指示了当下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