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呵护贫困群体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为贫困群体提供最起码生存需求和最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基础的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2.
关心困难群体,改善民生,一直是各级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换届以来,高青县人大常委会采取视察、调查和会议等多种方式,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着力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代表:认真履职提建议社会救助工作是影响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安全网,起着最后"兜底"的  相似文献   

3.
吴洪彪 《群众》2010,(3):33-35
社会救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它直接承担着维护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困难群体的起码生活保障任务。2009年12月,民政部在江苏南京召开"全国社会救助规范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对我省社会救助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克服国际性金融危机影响取得初步成果的背景下,回顾我省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历程,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省委、省政府"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和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坚定决心以及建设"和谐江苏"的不变追求。  相似文献   

4.
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普通百姓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民政部今年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5.
郑全红 《人民政坛》2013,(11):11-13
社会救助,又被称为社会救济、公共援助、国民扶助等。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个人、家庭、自然、社会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无法维持最低生活的社会成员给予必要的物质接济或者服务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目标是帮助社会困难群体摆脱生存危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包括灾害救助、贫困救助和其他针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措施。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安全体系中最基本的“兜底线”,是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的“最后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要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完善以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约定,健全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机制,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专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机制建立。社会救助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运行机制,落实民政部门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协调职能。  相似文献   

7.
《天津人大》2010,(8):20-21
社会困难群体的救助是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如何使救助真正起到"兜底"的作用,减少或消除社会保障的空白,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成为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大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近年来,浙江省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民政部多年来一直致力研究的工作,也是民政工作的重点之一,但这项工作涉及的部门多、难度大。浙江省的做法,实现了“零”的突破,为我们研究、推进这一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弢 《中国减灾》2007,(5):22-23
社会救助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为目标,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独立子系统,社会救助又有着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所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对象为重点、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以政府救济为主渠道、以社会互助为补充、以基层组织为依托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体贫有所济、孤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困有所助、弱有所扶。社会救助的内容已经从单一的灾害救助向医疗、住房、教育、就业、法律援助等各方面拓展;  相似文献   

11.
王瑞 《人民政坛》2013,(11):13-15
社会救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框架。现行社会救助政策虽已基本完备,但与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社会救助法制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定和出台社会救助法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
包宗顺 《群众》2014,(7):66-67
<正>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农民生活主要靠家庭、靠集体、靠土地来保障。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开始重视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先后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等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3.
代表语录     
社会救助需要法制保障陈海啸:来自民间个人的救助,是令人感动的;同时,也是偶然的并且是十分脆弱的。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社会救助形成约束,使得贫困人口的救助没有走向法制化,社会救助成为口头上的"大道理"。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在宪法的保护下,自然而然地,或者是理所当然地处在一个社会救助的系统中。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救助法构筑和谐社会的最低门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救助法是社会法体系中首要和前提立法,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门槛,是公民生存权的最后保障。社会救助立法要立足社会法角度定位其价值取向和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分化速度的加快,城乡贫困群体的问题逐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并取得一定成效,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城乡社会救助工作问题仍比较多。一、在指导思想上,重发展、轻救助,对贫困群众救助工作缺乏正确的理解。二、在救助对象上,重城市、轻农村,救助工作本身存在较大差异,社会保障实际是城市人的保障,城乡贫困群众不能享受同等的保障待遇。具体体现在:(一)救助观念的差异。对城市贫困群体强调政府救助,对农村贫困群体强调自我救助、生产自救;对城市贫困群体救助理念强调保稳定,对农村…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丰台区积极落实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已初步建立了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专项救助相配套,以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城乡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3,(1):2-F0002
<正>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加快发展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在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生活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新形势下社会救助工作管理提升的新路子,呈现出市域范围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18.
郭勇  王欢  余丹 《公民导刊》2012,(9):22-23
近年来,重庆市南岸区鸡冠石镇不断加大社会救助投入力度,推行并完善"1+X"社会救助体系,在探索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工作中作出了有益尝试,让这一民生"保障网"惠及了众多城乡居民。"1+X"社会救助体系不仅表明鸡冠石镇社会保障工作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更凝结着该镇人大及代表连续多年跟踪监督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帮扶救助困难群体,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和权益,主要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进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我市各级政府应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采取行之有效措施,加快构建低保为基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民政部门以保障困难群体、优抚群体、持殊群体为重点,全力推动社会保障工作转型升级。具体作法:一是完善困难群众基本民生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科学化水平,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委托中介机构评估和论证实施效果,实施低收入居民生活救助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二是完善双拥优抚安置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