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不可淡化的内容。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学习进步的起点;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保障;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条件。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宋朝爱国英雄岳飞,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母教,养成谦恭礼让、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才有了“踏破贺兰山阙”的壮举,才没有留下“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人生遗憾。辩证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从小养成了刻苦耐劳,坚持真理的行为习…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试从习惯地特性、习惯的养成,结合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探求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养”即培育、训练、修正的意思,是一种长期地自觉自愿的意识行为。“养成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形式,培养未成年人知、情、意、行等素质,使之养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并形成为固有的个性特征。美育是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依靠审美情感使人的心灵受到感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孔子说过,"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叶圣陶也讲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告诉我们,"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古今中外教育家都不约而同强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徐振维老师也认为"学习习惯对于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一、审题出错的原因探析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粗心现象,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审题习惯不好,注意力不够集中,粗心大意造成的,例如:看错数字、写错数字、抄错了数、漏写符  相似文献   

6.
袁浩 《政策》2010,(6):60-60
物理学上有一种原理,叫惯性原理。指的是“一个不受任何外力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其实,人的行为也存在着这种惯性。这就是习惯。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自动行为,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愤是需要培养的,形成习惯也绝不是一二天的事。而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也很不容易。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正是俗话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相似文献   

7.
《公民》课教学目的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都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为此,我在《公民》课教学中认真贯彻《规范》精神,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础文明训练的途径。其主要做法是“六个要”:一、要做到“三备”。即教师要备好教材、《规范》和学生行为表现。在“三备”时,我坚持了“三个三”的备课原则和方法。所谓“三个三”就是“三选择”、“三对照”、“三深入”。“三选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人能否坚持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的学习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俗话说,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从表现方式上我们可以把习惯分为显性习惯与隐性习惯。像早起刷牙,先做完事再玩耍等是显性习惯。思维方式的习惯、自我反思的习惯、信息处理的习惯等是隐性习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时,多是在学生的显性习惯上下功夫,却很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隐  相似文献   

9.
在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看书自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而且也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教会学生学。因此,在教学双边活动中,“学”应是重点,是“教”的目的。但是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重“教”而轻“学”,教师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适逢“六一”国际儿童节,特别邀请诸位参加我们的座谈会,共同探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除烦恼、困惑,同时也帮助成年人学习到一些正确的教育方式,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此作为我们奉献给“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礼物。我们发现目前有许多研究机构、媒体在研究、探讨如何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问题,孙云晓老师就提到:“习惯是人生之基,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很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实践证明,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使其形成行为习惯,这样,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简称“导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在明白道理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法指导或引导学生行为的养成。它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我的具体做法是:一、以“样”导行“样”——样子、榜样。“样”形象具体。教师一旦拿出客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样”来讲解、引导,学生就能获得具体的情感体验。“榜样”不…  相似文献   

12.
习惯即习俗、惯常 ,是指人们在长时 期重复或多次练习,逐渐养成、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倾向或风尚,是 一种相当顽强的力量。习惯伴随人的一生,是人的第二天性。从某种意义上看,与其说人是按严格的理性生活,不如讲大多数人是按传统与习惯度其一生。起初人们造成习惯,而后习惯造成 人们,积行成习,积习成性。正如英国哲学家休谟所言:“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习惯是把双刃剑,有好坏之分。好习惯是财富,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使人渐成大器;坏习惯是灾祸,是一种惰性的结果,致人颓废、堕落。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生活中,职业道德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师德、医德和官德,这三种职业道德一旦偏差就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师德——古人云:“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就是做人之理,就是老师要向学生传输做人的正理,如何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所谓“业”,就是知识和技能,就是老师要向学生传授为社会创造价值、求得生存的本领和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活动中所需要的劳动生产能力;所谓“惑”,就是在获取正确的“道”和“业”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它的方法无固定要求,但我认为以下三种方法为佳: 1.行为对比法。心理规律告诉我们,事物间的不同特征越是明显,就越利于人们对事物作出正确选择。通过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正反对比,能增大优劣行为间的“反差”,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择贤而师,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感化法。榜样感化是德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考不考初一思想政治,所以,很多学校和政治教师往往忽视它的教学,认为只是走走过场而且。实际上,搞好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乃至教育他们怎样做人都很重要。这就如高楼之先打基,没有坚实的基础,楼房自然危在旦夕,建不起来。初一《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标就在于行为养成──整个教材就是通过大量生动翔实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进一步达到行为养成这个最终目标.把新一代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一次,有位同学在向班主任汇报好人好事时,其中有一件事是某同学在班级捡到一分钱放在讲台上。班主任对此事不以为然,当着来汇报的同学的面说:“这算什么好事!”我认为,这位班主任的认识是值得探讨的,甚至是应当否定的。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况且,我们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必须从点滴抓起,必须从“小”抓起。作为人民教师,我们难道不懂得这个道理?记得刘备在遗言后主刘禅时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尚且懂得这个道理,做为现代人的我们难道不如古人吗?  相似文献   

17.
没有遵守纪律的习惯就会表现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学习差。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所忧心的往往不是后进生的基础不好,而是后进生的习惯不良,因而往往十分重视后进生的习惯培养。转化后进生,至关紧要的是让后进生走上第一台阶——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后进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有一定的方法。根据多  相似文献   

18.
赖文  缪姝 《文明大观》2001,(5):30-31
恩格斯曾说:“人们已经习惯于以他们的思维而不是以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他批判了这种不科学的习惯,指出会导致人们的一种错误,认为想要的(即思维)就是需要的(客观性),从而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真正认识他人和自己。  相似文献   

19.
一吼 《今日浙江》2006,(15):62-62
好人孟二冬其时在石河子大学授课,板书很多,学生为他擦黑板时,他每次都站起欠身、连声道谢。即便是在病重回到北京时,在机场见到北大医院医生,喘气都困难的他,艰难挤出的第一句话就是“:给你们添麻烦了。”无独有偶,曾经看到一个材料:夏衍临终前,感到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就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无论是孟二冬还是夏衍,之所以如此,当是他们日久天长积累养成的习惯。而习惯就是这样,一旦养成了,你就无法改变,因为习惯已经深深融入其血脉。于是,哪怕是孟二冬“学生为他擦黑板…  相似文献   

20.
氛围,就是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作为一种环境因素,氛围的影响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孟母三迁”的典故和“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的名言都说明环境氛围的作用。可见,树立强烈的“氛围”意识,显得极为重要。例如现代社会需要很强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这种合作精神,只有身处和谐团结的大环境,才能得到培育,从而养成与人为善、和人合作的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氛围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