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上海世博文化外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波 《国际展望》2011,(2):73-89
世界博览会因其“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而享有美誉,是开展文化外交,寻求同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是各国推动文化外交的重大机遇。上海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下设立了“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这一副主题,致力于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时半年的世博文化外交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了中国从事文化外交的能力,对于未来中国与世界更为深入的良性互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体育外交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高度契合。习近平主席强调,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及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有助于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治理理念、展示国家形象提供了世界级平台,也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民间外交注重通过民间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建立超越现实政治经济利益的人民友谊。这种基于人类文明共同理念的交往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社会基础,为国家间关系和国际合作奠定了稳固基础。民间外交主体具有人民性和有限性的特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民间外交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形式、新特点。伴随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各个领域的联系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界也在国家对外交往活动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多元化与网络化日益成为中国民间外交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许多发展和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新中国外交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在目标追求和实践要求上有许多原创性贡献。从国际关系史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摆脱了权力政治的窠臼,其理论与实践创新更多。从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从传统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吸取教训,科学判断世界发展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对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与实践作了新的有益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实际,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许多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伟鹏 《国际展望》2023,(1):42-57+154-155
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推动与各国开展友好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性和中国外交政策开放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在外交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牢牢把握主动权,也符合合作伙伴间的共同利益。这是支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在实践中凸显了团结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时代价值,为新形势下推动国际关系健康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深刻把握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对于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将各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转化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理念、共识和集体行动,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心相通继承和贯通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开放与合作的必然选择。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民心相通以其"人民为主体"的理论特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民心相通具有和平理论的属性,是以缔造国家间持久和平为导向的重要理论创新。推动世界各国摒弃冷战思维、超越零和博弈、实现和平共处与互利共赢的关键在于凝聚民心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全球治理政策是否可以获得广泛的公众支持,其决定因素就是民心相通。确立民心相通这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原则,有助于打通多领域、多层次外交的内在联系,为多种外交形式的实践提供政策指导,并使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7.
本刊记者  王珺亮 《当代世界》2009,(5):F0003-F0003
4月24日下午,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简称交流协会)第十届理事会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协会五年多来的工作,一致认为,交流协会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为目的,以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对外广泛地开展民间交流与对话活动,不断充实交流内容,  相似文献   

8.
《当代世界》2014,(1):31-31
问:民间外交是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促进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基础。2013年,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是如何发挥这种基础性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当前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个友好、稳定的国际环境。同时,崛起中的中国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需要民间外交的更多参与。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理论,是一个有待深入构建的开放的体系,也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中国特色民间外交既有时代的使命,也有制度的需求与制度优势,既有人民史观的哲学基础,也有历史与实践的经验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深度嵌入以及行为体与外交对象频繁互动关系的推动。因此,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作为一种"中国话语"的构建,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外交理论的系统探索及其在各国的实践研究还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对外文化关系的研究明显不足,这种局面应该随着对“软实力”、文化外交认识的提高而改变.文化外交问题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价值的学科.人类的许多麻烦和困扰,诸如,价值理念、宗教信仰、民族情感以及意识形态等偏见引起的误解甚至冲突,大都与人们对国际文化关系的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有关.二战后德国文化外交的理论和实践为文化外交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个案.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友好交往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长期以来,中阿双方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展交流、发展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交流合作,中阿交往进入高水平快速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经历了较大调整,"奋发有为"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特征。作为一个源于中国、包容世界的中国学派,自主性外交理论不仅是理解各国重大外交战略调整的综合理论,也是理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理论工具。自主性外交理论认为,国家实力的持续增强是"奋发有为"外交的根本原因,同时,国家能力的快速强化和合法性的联动提升则是"奋发有为"外交的直接原因。与一般理论集中关注外交行为本身不同,自主性外交理论还注重阐释外交行为的性质。新时代的"奋发有为"外交不仅是一种进取的外交战略,而且是一种进步的外交形态。当然,"奋发有为"外交在国内外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以韬光养晦为基础的奋发有为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崛起及其世界政治影响,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为此,需要探究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分析和总结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和实践,对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并借鉴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一整套有“中国视角”的知识体系和解释系统,以此为新兴大国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主张提供理论支持,表达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诉求,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苏格 《当代世界》2021,(1):4-12
2020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入发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使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局势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各国人民健康遭受严重威胁,经济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世界经济低迷不振,大国关系加速调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治理持续失衡.特别是中美博弈加剧,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迎难而上、稳健前行,既为国家和民族担当,也为处于多事之秋的世界注入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康欣 《当代世界》2008,(4):45-47
外交哲学这个概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一些中国国际关系学者也纷纷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事实上,中国的外交哲学既不是西方的现实主义也不是理想主义,而是延续在中国文化历史与外交实践中的“主和”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政党关系的旗帜,发挥党际渠道在同相关国家双边关系和地区事务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拓展全球政党伙伴关系网络,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圈".通过政党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的有机结合,积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把握战略制高点,争取意识形态斗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认可、认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严峻挑战,党的对外工作重任在肩、使命光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将续写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 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外交。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与全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利益的全球化拓展要求中国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手段来加以维护。中国领导人曾多次表示,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2004年8月,在第九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  相似文献   

18.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外交为内政服务,如何在对外关系中实现这一长远战略目标?中国政府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出发,结合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政策,近年来形成和强调与周边和世界的“合作、和谐”的实践战略。为了实现发展,中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国际秩序是世界政治中最具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国际秩序的走向本质上是“世界向何处去”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和命运。”对此时代之问,追求民族复兴并已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理应做出自己的回答。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大国竞争加剧、国际秩序“分”“合”未定之际,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国际问题研究》《外交评论》和《国际展望》三本杂志,以“中国与国际秩序”为主题,邀请近二十位学者分别从历史与理论、观念与战略、议题与实践等不同路径和维度尝试进行跨学科、全方位讨论,旨在聚焦中国在国际秩序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思考中国与世界之关系,鉴往知今、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的外交实践中长期使用"人民外交"的提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新中国正式建立官方外交关系,政府间外交成为发展和推动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形式,"民间外交"开始得到越来越普遍和广泛的使用,而"人民外交"及其意识形态色彩则在配合国家总体外交的理论探索和政策调整过程中逐渐淡化。本文基于新中国的外交实践,对"国民外交""人民外交""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梳理,厘清了"民间外交"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