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从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看祖国统一的历史必然辉县市文物管理局张有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追求统一与和谐,称之为“大一统”思想。“大”是重视、尊重的意思;“一统”,原意是指周朝时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来泛指统一。“大一统”,指封建王朝统治全...  相似文献   

2.
从“游”看小说评点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是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从小说评点的外在形式而言,评点是“游”的体现,从评点的内在精神上而言,“游”体现为有限与无限的二重性。概而言之,评点是评点者在有限的精神世界中优游于无限的艺术世界的外在显现。  相似文献   

3.
王易  黄刚 《长白学刊》2008,(6):128-132
和谐世界思想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下观”、“和谐睨”的思想精华,为雏护世界和谐提供了一种理念共识;它坚持了中华传统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内按,回应了诸如“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制造世界不和谐因素的错误论调;它借鉴了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和实生物”、“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实现世界和谐创造了现实而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和谐”与“合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一项历史性的战略选择。“和谐”源承于中国几千年的“合和”文化思想,了解中国传统的“合和”文化思想,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合和”:中华民族基本的价值观“合”,作为中华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侧重于本体论,指统一物由两或多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跨文明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把世界看成是由“人—社会—自然”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普遍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自然生态、人类文化生态、精神生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 ,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人类中心主义、机械自然观是人类生态危机的文化渊源 ,“役自然”的现代工业文明、消费主义是造成生态失衡的直接原因。相反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强调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 ,天和人之间能达到动态平衡 ,文明的创建应师法自然。所以 ,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对全球生态文化的重构具有重要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价值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基础之上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和”文化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实现个体身心和谐为根本,以建立人际和谐为核心,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7.
武学军  吴洁 《理论月刊》2006,(3):125-127
《诗经.秦风.蒹葭》以其耐人寻味的意蕴、朦胧渺远的意境、深沉低回的情感和蕴含其中的至真至美的向往与精神追求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去感叹与鉴赏,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思与对其内容的不同解读。透过《蒹葭》的艺术美,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审美观、道家文化顺随自然的精神追求、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孙书敏 《前沿》2006,(4):254-256
儒道思想在文化上的对立互补,衍生出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动态之美”、“自然之美”以及“意境之美”等独特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七一”讲话中,他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上的一面旗帜”的论断,从而把文化建设同党的思想、精神形象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阐述了文化建设不仅是促进政党建设的手段和精神动力,而且把文化建设更加明确地放在了目的的地位上,是一个政党在思想、精神方面的旗帜。因此,在“七一”讲话中,他一以贯之地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始终代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最高的人生与社会境界,具有美的价值。我本人就写过《和:审美理想之维》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将“和”与“同”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别,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孔子在谈到朋友交往时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君子交往时是有原则的,充许不同的意见成立,而不是不讲原则,沆瀣一气,这就是“和而不同”:而小人则“同而不和”,即不分是非,只求同一。所谓“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人从天地自然的生长与发展中悟出的的素朴而…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主要内容,融思想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社会风尚、文化产品、制度机制为一体的文化形态。从外延看,和谐文化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态:一种是比较专门的、范围清晰的实体文化;另一种是渗透于其他各种文化类型、文化形式、文化现象之中的非实体文化(即广义的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先进性和大众性的统一,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就是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论"和"文化的发展与国际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和”文化规定着中国外交始终把“和平”作为基本国策,它不仅铸造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东方和平主义,其精神的发扬光大和现代运用也为当今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指导。“和”文化的发展与国际传播,彰显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文化规范和国际行为的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13.
彭自成 《理论月刊》2003,42(11):41-42
理论创新应当做到审美自觉,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理论设计是一种“意象美”创造活动,智慧是创新主体所具有的美的精神形态,理论反思和批判是一种审美判断。美的本质在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创新是一种审美追求和审美自觉。  相似文献   

14.
郭霞 《青年论坛》2006,(5):22-2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和谐"基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和谐"性重要特征;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庸之道"最高价值原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盈于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宽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对秩序与和谐、公平与正义之法律价值理想的追求,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天道和谐之精神内核相互契合。特别是随着天道和谐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价值依归,天道与人道的水乳交融便成为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天与人的关系格局出发,传统法文化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平主义和世俗主义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人间佛教是20世纪佛教发展的主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大陆,赵朴初先生对人间佛教的理论和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针上,他主张“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在佛教的社会本质上,他认为“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不矛盾”;在佛教的文化本质上,他坚持“佛教是文化而不是迷信”。进而,促使佛教成为当今中国先进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玉之东西     
《上海支部生活》2014,(9):62-62
中国的玉器(饰)已伴随着华夏民族走过了漫漫8000余年的历程。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惟有中华民族将“玉”同“人品、人格、人性”和谐统一,把物质层面的玉提升至精神层面,进而影响并成为了东方哲学的载体,创造出了璀璨夺目、博大精深的中华玉文化。  相似文献   

18.
何林 《思想战线》2006,32(6):71-75
以二元论、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为基础的研究视角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甚至会遮蔽和阻碍理解“和谐共存”等文化事象。有别于“二元对立”的“多元统一”思维结构和观念模式不仅是一些民族解释世界、处理内部关系的核心结构,而且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和谐共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审美人类学对美的历史性理解,一是指美是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发生的;二是指历史是美的发生基础和氛围;三是指美之为美的观念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呈现出鲜明的历史感。“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代表了两种典型形态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生活感觉的审美人类学,一种是侧重文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两种形态的审美人类学都批判了美与日常生活的疏离。审美人类学的历史视野和批判精神赋予了其整体性美学和反思性美学的品格。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东方正面临着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具有鲜明文化属性的建筑自不例外地卷入了这一“漩涡”。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文质彬彬”诸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哲人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指相异因素的统一,“同”是指相同因素的统一。孔子倡导豁达大度、兼容并蓄、博采众家之长。中华文化千百年来就是在尚和鄙同的道路上不断充实发展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不是简单的“移植”,更不是照抄照搬全盘西化,而是多方借鉴、巧妙“嫁接”。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