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篇经典著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运用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规律、战争性质等角度,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和前途,论证了中国必胜的战争结果,并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国情特点、持久战何以可能、内线和外线、反对主观性和发挥能动性、消灭敌人与保存自己、进行决战和避免决战等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客观、全面、发展地认识和把握中国抗战,强调了坚持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唯心论和机械论等错误观点.《论持久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规模较大的国际性战争,也是一场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局部战争。我军在这场战争中,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灵活机动,扬长避短,经过两年零9个月的艰苦斗争,终于以劣势装备战胜了高度现代化的敌人。毛泽东军事思想在这场战争中也获得了新发展。在纪念抗美援朝战争出兵40周年的今天,回顾当年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导这场战争的实践,探讨毛泽东军事思想有哪些新发展,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准备,是极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3.
正一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议案《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当着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这些论述被概括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成为毛泽东战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达。毛泽东"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战略策略思想,最早出现在他1936年12月在红军大学所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演说中。他是这样表述的:"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是战略的说法,是对整个战争整个敌我对比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确实是如此;不是对战役和战术而言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决不应如此。……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思考,因为这是制定国际国内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他认为,战争还是和平,这是一个根本性质的问题,对此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基本判断是:世界战争大体上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可能的;新的世界大战可能会推迟三四十年甚至根本打不起来。进入60年代以后,中国周边环境日趋险恶,毛泽东对战争的威胁保持了高度警惕,并作了相应的战略谋划和应对准备,提出了要争取和平,但不怕战争,要准备打仗,从物质上和精神上两方面做好准备等应对战争的战略思想。进入70年代以后,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有了新的变化。虽然他仍坚持认为这个世界还不太平,战争难以避免,但他判断:大的战争一时打不起来。毛泽东对待和平与战争的基本态度有三条:第一,我们需要和平,不要战争;第二,我们需要和平,但我们不惧怕战争;第三,对战争要有准备,准备没坏处。这种基本态度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为了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培养战胜民族敌人的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决议有关内容基础上写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为了《战略问题》的写作,毛泽东曾经系统阅读和学习过许多相关书籍。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重点论述了"持久战"的问题。《论持久战》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在《战略问题》中已经基本具备。这两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是姊妹篇,二者互为补充,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持久战"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总结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培养战胜民族敌人的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决议有关内容基础上写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重要著作。为了《战略问题》的写作,毛泽东曾经系统阅读和学习过许多相关书籍。毛泽东在这篇著作中重点论述了"持久战"的问题。《论持久战》中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在《战略问题》中已经基本具备。这两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是姊妹篇,二者互为补充,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持久战"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1964年4月,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的一份报告引起了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重视:中国工业布局很不合理,作为国家战略大后方的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将面临崩溃的局面。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之后国务院根据毛泽东"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的意见,分工部署三线建  相似文献   

8.
<正>抗日战争该怎么打?这是抗战爆发后,全国各界普遍关心的大问题。"七七事变"后,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等一系列关于抗日战争战略问题的文章和讲话。毛泽东认为: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其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能力强,但国小兵少、财力物力不足,经不起长期战争。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能力都不如敌人,但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毛泽东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军队,代表着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9.
朝鲜战争从第三次战役起,攻防频繁转换。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敌我双方在三八线附近成胶着状态。然而一种不详的预感降临到“联合国军”的头上——中国人又将发动大规模反攻。敌人的预感没有错。中共中央军委确实在开会研究行动方针。毛泽东主张:边打边谈。1951年6月3日,金日成亲赴北京,同毛泽东进行密商,约定“目前两个月不进行大的反攻战役,准备八月进行一次有把握的稳打稳扎的反攻。”这是第六次战役计划的雏形。毛泽东建议彭德怀司令员在目前采取如下措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思想的论述,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最为精辟、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内容之一。他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而人是战争力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也是战争力量的主宰者,要反对机械论和唯心论;强大的物质力量只是胜利的必要条件,还必须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人是物质力量的运用者,战争指导者与战场指挥员的能力在一定条件下会决定成败;战争不只是军力的比赛,也是人心的较量,联系人民群众永远不会失败;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战斗精神,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对于强大的敌人不要怕,要有"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设"的思想准备,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认识到勇敢是在战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今天重温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充分认识战争胜负是战争力量竞赛的结果,战争胜负决定于战争综合力量对比,战争胜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人民军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工作,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1937年8月,毛泽东在其名篇《矛盾论》中提出一个论断:"战争与和平是互相转化的。"战争可以转化为和平,和平也可以转化为战争,但这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这是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剖析的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当然,这一结论,并不是单纯思辨的结果,而是毛泽东通过分析中外战争史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革命战争经验和世界战争经  相似文献   

12.
圳下村险中冷枪1929年1月,当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入赣南山区后,险象环生。从1月24日到2月2日,不到10天的时间,毛泽东就三次遇险:1月24日.红四军攻入赣粤边界的大余县城后.前委驻扎在城内一座天主教堂里。清晨,一阵剧烈的枪声把红四军官兵惊醒:"敌人攻进来了!"毛泽东等红四军官兵没有料到敌人来得这么快,事前未作应敌准备。在极度混乱中,前委组织部队一边还击,一边撤退。贺子珍后来回忆说:毛泽东发现敌情后,即从天主教堂出来,组织指挥溃退的红军部队。"'毛泽东即被暴露在敌人面前,处境十分危险"。突围时,"毛泽东的身边…  相似文献   

13.
张伟 《党史博采》2008,(10):38-41
毛泽东一生曾指导、指挥过许多战争。他所缔造和统帅的军队,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成为一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人民武装。1974年,毛泽东已81岁高龄。尽管此时他身体欠佳,自嘲快要"见马克思"了,但其头脑依然清醒、睿智,并密切关注着国家、民族利益及领土主权的完整。这一年,在毛泽东的决策、指导下,我军在西沙海域发起了一场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凡的海上自卫反击战。这一战,不仅是中国海军舰艇部队第一次对外作战,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决策的最后一仗。  相似文献   

14.
张效廉 《求是》2013,(1):61
借用毛泽东同志"战争之伟力"的理念,理论文献电视片以"文化伟力"来表达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早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我们党之所以取得伟大的胜利,正因为始终以先进的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式人物,一位深受景仰的现代文化宗师。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武装的缔造者之一和主要军事领袖,大部分精力花费在与敌人生死决战的残酷战争中,但由于他骨子里的"革命文化情结",心中始终不忘另一条战线--风云变幻的文化战线。在南征北战的枪林弹雨里,他"指点江山";在马背上、窑洞里,他"激扬文字",关注"文化同行者"的种种心迹与表现。这个时候,影响毛泽东最深的当算鲁迅。毛泽东说过,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旗手,是伟大的革命家,他尊称鲁迅是"中国第一等圣人"。  相似文献   

16.
1939年3月18日,毛泽东在刚刚成立的中央社会部讲话指出:“我们要消灭敌人,就要有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的战争,一种是隐蔽的战争。隐蔽的战争,有战略的进攻,打入敌人的内心;也有战略的防御,保卫自己。要打败敌人,须内外夹攻,所以两者都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延安时期成立的中央社会部是党的情报保卫工作机关。  相似文献   

17.
张伟 《党的建设》2008,(12):62-62
毛泽东一生曾指导、指挥过许多战争。他所缔造和统帅的军队,用落后的武器装备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成为一支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人民武装。1974年,毛泽东已81岁高龄。尽管此时他身体欠佳,自嘲快要"见马克思"了,但其头脑依然清醒、睿智,  相似文献   

18.
1949年3月23日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日子,毛泽东和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这一天,天气晴朗,毛泽东兴致盎然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被毛泽东的兴致所感染,笑道:"我们都应当考试合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收起了笑容,郑重地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离开西柏坡10多天前,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用诗人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深刻而严肃的哲理,他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解放战争之初,人民军队实施战略防御,先后打破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但这一时期,战争主要是在解放区进行。人民军队在内线作战大量歼敌的同时,解放区也承受了巨大的战争负担。在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区面积有所收缩,加之战勤任务和敌人的破坏,农民负担比较繁重,不利于长期支持战争。在打退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根据解放区实际情况、我军歼敌数量和敌我实力消长等因素,为了粉碎敌人战争计划,分散和各个击破敌人,果断作出开展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决策。自1947年6月开始,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西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先后转入战略进攻,实现了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目标。人民军队转入大规模的攻势作战,不但收复了全面内战开始之时一度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地区,而且开辟出广大新解放区,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正>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要消灭敌人,就要有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的战争,一种是隐蔽的战争。”历史证明,党的隐蔽战线是党和军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隐蔽战线上的无名英雄是党的钢铁脊梁。周恩来在战争年代说过这样一段话:“党不能为情报保卫部门到处宣传,这是一个长期埋头的艰苦工作,将来革命成功了,党史上要写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