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建立血痕(DBS)中乙基葡萄糖醛酸苷(EtG)、硫酸乙酯(Et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检测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保存血痕中EtG、EtS的分解规律,应用于乙醇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方法采集8名志愿者酒后静脉血并制成血痕,均分为3组,分别保存在20℃、4℃、-20℃温度下,于保存当时(0d)、5d、9d、14d、20d、23d、26d、44d、50d,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痕中EtG、EtS的含量。结果血痕中EtG、EtS在10ng/ml~1μg/ml之间线性范围良好,相关系数(r)≥0.998,最低检出限分别为40ng/ml、20ng/ml。不同温度保存血痕中EtG、EtS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分解最快,-20℃分解最慢,且EtS的检测时限较EtG长。结论在乙醇相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中,应注意将血痕冷冻(-20℃)保存、及时送检,同时检测其中EtG、EtS的含量,避免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血液和尿液样品中海洛因代谢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尿液和血液中海洛因代谢物3-β-D-葡萄糖醛酸吗啡(M3G),吗啡,O6-单乙酰吗啡(O6)在180d内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准备空白添加血液、尿液、染毒动物(大白兔)血液、尿液和吸食海洛因者血液、尿液样本,分别置于20℃、4℃、-20℃下,分别于0、1、2、4、7、14、28、56、112、156、180d时间点测定样品中M3G、吗啡,O6相对含量。结果在3种不同温度下,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血液、尿液中的O6含量均逐渐下降至零;血液中吗啡含量升高(空白血液添加组)或下降(染毒动物组),在尿液则均升高;血液样中M3G含量均升高,尿样中则略有下降。下降和升高的幅度均随保存温度的下降而缩小。结论海洛因代谢物在-20℃时保存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生物检材中呋喃丹的检验方法。方法利用溶剂苯将生物检材进行振荡提取、离心,再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上层苯溶液进行分析。结果用该方法在4个实际案例中检出了呋喃丹和其代谢产物呋喃酚。结论该方法适合于案件检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3):213-217
目的研究丙泊酚及其代谢物(4-羟基丙泊酚和葡萄糖醛酸丙泊酚)在大鼠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为丙泊酚麻醉相关的死亡案件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12组,禁食12h,经尾静脉注射12.6mg/kg丙泊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处死,取心、肝、肺、肾、脑、肌肉、睾丸、静脉血,检材分为两份,一份经环己烷及乙腈液液萃取法提取后,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丙泊酚含量,并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PG含量,另一份检材经乙腈液液提取后经MSTFA衍生化,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4-羟基丙泊酚含量。结果丙泊酚经大鼠尾静脉进入体内,迅速向各组织器官内分布。由数据可看出丙泊酚在体内各组织消除迅速,并于30min后趋于平稳。丙泊酚在大鼠肝、肾、脑中分布较多,PG在大鼠中主要分布在肝脏,4-羟基丙泊酚在大鼠肝脏、肾脏、肺脏分布较多。结论经尾静脉注射丙泊酚后大鼠体内丙泊酚及其代谢物的动态分布规律可以为丙泊酚麻醉相关的死亡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7,(6):623-627
目的为筛选最佳的保存温度,准确检测酒驾血液酒精含量,为交管部门客观判断酒驾行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本研究选取EDTA-2真空抗凝采血管,采取酒后人体静脉鲜血后,分别在-20℃、4℃~8℃、25℃常温、35℃~42℃高温等4个温度条件下保存,GC法按0、3d、7d、14d、21d及28d后检测血液酒精含量,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在35℃~42℃和25℃温度下存储的血液酒精含量在0~3d内基本稳定,3d后显著下降(P0.05);4℃~8℃温度下存储的血液酒精含量在0~14 d内基本稳定,14d后显著下降(P0.05);-20℃温度保存条件下血液酒精含量测试28d统计结果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建议血样采集后低温保存,-20℃温度为血样的最佳保存温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家兔氰化钾灌胃给药致死动物模型,研究氰化物代谢物2-氨基噻唑啉-4-羧酸(ATCA)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规律。方法雄性家兔7只(体重约2.0kg~2.5kg)经口灌胃2LD50(10mg/kg)氰化钾水溶液,观察家兔反应,待家兔呼吸、心跳和反射全部消失后立即对家兔进行解剖取心、肝、脾、肺、肾、脑、睾丸、胃壁、肌肉等组织检材以及心血、玻璃体液、尿液等体液检材置于-80℃冷冻保存待检。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测定生物检材中氰化物代谢物ATCA的含量,对其在各个组织的分布进行比较并寻找规律。结果氰化钾灌胃后家兔出现呼吸频率加快,走路乏力,癫痫大发作样抽搐,后瞳孔散大,肌肉松弛,各种反射消失,似"电击样"死亡。死亡后测得心血中氰基(CN-)平均浓度为11.81μg/ml。死后0h氰化物代谢物ATCA在家兔体内的分布如下:脾>肺>肾>肝、脑>睾丸>心血>心、胃壁>玻璃体液>右下肢肌肉>尿。结论大剂量氰化物中毒致死后其代谢物ATCA在家兔体内分布不均匀,在脾中最高,尿中最低。在疑似氰化物中毒致死案件的法医学鉴定中,除采取心血外,还应全面正确采集分布量较高的脾、肺、肾和肝组织进行氰化物代谢物ATCA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
Li Y  Du TD  Yun KM 《法医学杂志》2010,26(4):266-268
目的研究布比卡因麻醉致死犬的脑组织、血液和尿液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布比卡因分解动力学。方法将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致死犬的脑组织、血液和尿液分三等份分别置于20℃、4℃和-20℃条件下保存,于死后不同时间点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布比卡因的含量,WinNonlin软件拟合分解动力学方程,计算不同保存条件下脑组织、血液和尿液中布比卡因的分解半衰期。结果脑组织、血液和尿液中布比卡因的分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可用lgC=lgCo-kt/2.303表示,式中k为一级分解速率常数。结论 20℃、4℃和-20℃条件下保存的脑组织、血液和尿液中布比卡因均可发生分解,20℃保存时分解较快,其次为4℃,-20℃保存时分解最慢。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引物Y_3、Y_4和DN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作微量人类血液(痕)和毛根的性别鉴定。扩增的靶序列位于Y染色体DNA特异3.4kb重复序列中,扩增产物为460bp。检材用量为:新鲜血液0.5μl、血痕纱纤维1mm、毛根单个。20例保存4个月的血痕与2例保存6年半的血痕性别判定结果均正确,无性别记载的保存9~11年的3例血痕显现了清晰的460bpY特异DNA扩增带。15例保存20天的自然脱落毛根性别判定结果均正确。本法省略了检材处理中的酚-氯仿抽提DNA等纯化步骤,既简化了实验操作,又减少了检验过程中外源DNA的污染机会和样品DNA的损耗,使这一性别鉴定方法更符合法医学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苯巴比妥在家兔血保存标本中分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家兔尸体血液室温保存组(10~15℃)和冰箱保存组(4℃)中苯巴比妥的分解动力学。结果表明,苯巴比妥在血液保存标本中分解是非常缓慢的,室温保存组和冰箱保存组的分解速度相近。此结果为疑为苯巴比妥中毒案件中正确评价毒物学分析结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储存条件下地西泮及其Ⅰ、Ⅱ相代谢物分别在人空白尿液中的分解动力学规律。方法人空白尿液中分别添加地西泮或其5种代谢物后,储存于不同条件(4℃、-20℃、20℃、1%NaF 20℃),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各目标物在不同保存时间点的含量。通过SPSS软件分析时间和储存条件与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储存条件下尿液中地西泮、去甲西泮和奥沙西泮的含量比较稳定,而替马西泮、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以及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随着时间逐渐降低;此外,不同条件添加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组均于储存后第三天检出奥沙西泮,而其他添加组均未发现除添加物之外的其他目标物。结论 地西泮、去甲西泮和奥沙西泮比较稳定,而替马西泮、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较容易分解;去甲羟基西泮葡萄糖醛酸苷的分解产物是奥沙西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