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就是消除制约社会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的良性运行体制,建设符合新时期"社情民意"的"民心工程",让人民过上心情舒畅、幸福美满的日子。在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政府机关肩负着主要的领导责任。  相似文献   

2.
张一军 《民主》2011,(9):10-1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已上升到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高度。加强、特别是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转型期内必须经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基层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前沿阵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为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现实支撑。文章分析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总结梳理了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四个典型模式:天津滨海新区模式、石家庄模式、深圳模式和成都模式;探讨了实现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三条路径,即外部力量推动、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推动;并提出了进一步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建立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体系,完善基层社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创新虚拟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社会管理专业化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管理任务日益加重、社会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社会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亟待提高的背景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城市基层社会新型管理体制,是乌苏市实现社会系统协调运转、构建和谐乌苏的内在要求.当前,乌苏市推进社区建设应着力于四个方面:理顺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等社会管理部门的关系;发展社区服务;培育发展基层民间组织;引导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阵地.  相似文献   

5.
郑颖 《理论探索》2011,(6):102-104
广州增城聚众滋事事件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新型社会矛盾凸显的一个典型群体性事件,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创新社会管理,应提升社会管理创新意识,努力减少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优化服务管理,以有效缓解流动人口与当地群众的矛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稳定根基;加强社会管理防控体系的建设和落实,有效防范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提升政府舆情应对能力,使其在突发事件中正确引导舆论,平息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6.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新思路,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既不是对原有的社会管理的简单升级,也不是对西方治理理论的照搬照抄,而是我党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三中全会所表述的社会治理,有鲜明的目的性,预示着社会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其主体多元化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治理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四个重要维度:精细化、责任化、信息化和社会化,主张从四个维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第一个以社会管理命名的实体———"北京市朝外地区社会管理中心"为对象展开组织分析。社会管理中心是GONGO,它依赖政府机构,采取类直线式职能制组织结构,在编制、岗位、角色方面"官"与"民"交叉组合,在运行理念上,注重同质性社会资本但忽视异质性社会资本的利用。该组织在政府和群众谁是组织的主要受益者问题上存在冲突与博弈。这一新的社会管理组织模式,反映了政府的非政府管理理念。它促使我们进一步探讨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相匹配的社会管理组织形式。北京市朝外地区社会管理中心就是在资源限制性环境中的一种适应性创新模式。通过组织分析,本文发现该组织从一开始就在规范结构和行为结构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内部组织管理运行艰难,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限制性困境与适应性创新是中国特色的GONGO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9.
最近,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同志到北京市就社会管理工作进行调研时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结合首都实际大胆探索创新,积极构建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谱写首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篇章。因此,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建设和谐家园,不仅是全区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我们贯彻"全  相似文献   

10.
周帼 《学理论》2013,(22):148-151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权的一项重要工作。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完成四个转变。一是理念转变,从"控权"向"以人为本,保障人权"转变;二是主体转变,从一元管理向多元管理转变;三是方式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四是手段转变,从偏重法律治理手段向多种治理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相似文献   

11.
正确引导舆情是信息化建设与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项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化发展,由互联网等新媒体构成的虚拟社会已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随着近几年"躲猫猫"、"喝开水死"、杨佳袭警案、贵州瓮安事件等一系列的涉警网络舆情在互联网上的炒作和迅速传播,更使公安机关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直面涉警网络舆情、加强涉警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刘辉 《学理论》2009,(25):40-42
近年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取得了不少共识,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涉及:关于社会建设中"社会"一词的理解;关于社会建设的具体内涵;关于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深化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需要正确理解社会建设中"社会"的含义,全面把握社会建设的具体内涵,明确区分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小军 《理论探索》2011,(6):98-101
基层党组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基层党组织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就必须实现"四个创新":一是社会管理主体要创新,二是社会管理方式要创新,三是社会管理手段要创新,四是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要创新。  相似文献   

14.
李志萍 《学理论》2012,(25):14-15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管理需深入研究进行改革创新,是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要求,也是管理领域的一次创新发展,社会管理的创新关系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利益的调整。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可以加强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使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进入转型加速期,如何加强社会建设,解决城市基层管理面临的挑战,构建和谐社会成为越来越紧迫的问题。文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的先进管理经验,对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作了深入的思考,提出必须遵循"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多元化"四条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一、政务微博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打开睿智之窗 2011年10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任王晨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互联网建设发展和管理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积极利用、  相似文献   

17.
深圳作为国家民政部授权的“社区建设改革创新试点城市”,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有探索有经验,并逐步打造出“深圳特色”.尤其是将基层文明创建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的工作思路,极大地拓宽了社会建设工作的方向与领域.本文在梳理提炼深圳市近年来以基层文明创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从两者的结合机制、活动载体、宣教方式和群众参与力度四个方面,对未来深圳社会管理的创新途径作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时期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们党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理论的提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目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还存在诸多难题;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9.
谭桔华 《求知》2012,(12):21-23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同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社会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服务是出发点,也是根本目的。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社会组织发展的不成熟、公民参与意识不强以及法规体系的不健全等,这一切都制约着社会管理的进一步完善。为此。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会组织、鼓励公民参与和健全法制体系四个方面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整个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海淀区社会组织工作实践,对社会组织发展建设提出对策如下:树立治理理念;深化管办分开;加快社会组织监管创新;创新工作机制,规范社会组织治理;提高社会组织工作能力;改进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