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拟就经济活动中,如何界定行为人行为是民事上的欺诈行为,还是刑事上的利用经济合同诈骗犯罪行为提出几点看法。一、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的特点及表现形式新修订的《刑法》为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对一些特殊领域的诈骗犯罪作了专门规定。如将利用合同诈骗犯罪从原《刑法》诈骗罪中分离出来,进行分别细化,在新《刑法》中规定的合同诈骗罪(第224条)、信用证诈骗罪(第195条)、贷款诈骗罪(第193条)、保险诈骗罪(第198条)等类犯罪已不是原来诈骗罪意义上的侵犯财产罪了,而是划归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  相似文献   

2.
合同诈骗     
合同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法律形式。当前,合同诈骗犯罪无论是在全部诈骗犯罪当中,还是在全部经济犯罪当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合同诈骗犯罪也是诈骗罪,当然也具有普通诈骗罪的特征;但这种诈骗罪作为一种经济犯罪,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又有着经济犯罪的特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下就已经存在的普通诈骗罪不完全相同。我们只有从普通诈骗罪的构成和经济犯罪的构成两个方面来分析合同诈骗犯罪,才能正确地把握住这种犯罪的特征。首先,从犯罪客体来看,合同诈骗犯罪侵犯的是双重客体。作为诈骗罪,它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因而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作为经济犯罪,它是在商品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是一种非法的经济活动,又侵犯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以供货合同中的诈骗犯罪为例,如果供货方在骗取对方货款后,不按合同规定供给对方货物,这不仅使对方遭受财产上的损失,而且会使对方的生产因原料不足受到影响甚至停顿,或者使对方不能及时将商品投入市场。而由于商品交换在这一环节上出了问题,又会使社会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从而使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合同诈骗犯罪较普通诈骗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其原因就在这里。如果诈骗行为从形式上是以合同为手段实施的,但实质上只  相似文献   

3.
合同诈骗罪是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新型诈骗罪。我国司法体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侦查措施,严厉打击合同诈骗犯罪。但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纠纷、合同欺诈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针对此问题展开相关探讨,希望对合同诈骗罪的相关法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之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所有或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伴随着经济交往的大量增加,合同诈骗犯罪活动更加猖獗。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我国1997年刑法将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从诈骗罪中剥离,在第二百二十四条专门规定了合同诈骗罪及其量刑规则,从而加大了对合同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但是合同诈骗犯罪往往和合同纠纷交织在一起,在理论上难于区分,实践中难以把握,以致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偏差,成了困扰广大司法工作者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的认定是一个难点。主要原因在于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之间的界限模糊,难以掌握。一些合同诈骗犯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又恰恰与合同纠纷特征相似或相同,这就为行为人借口合同纠纷而逃避法律制裁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使司法机关在此类案件的处理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准确认定二者之间的区别,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梁啸 《法制与社会》2011,(30):80-80
合同诈骗犯罪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在实践中人们往往难以把握其与合同纠纷的区别,以致司法实践中容易出现偏差。本文从法学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界定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纠纷.如何正确认定合同诈骗罪和处理合同纠纷,为提高司法机关的办案效率、及时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合法财产安全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7.
单位合同诈骗罪应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合同诈骗犯罪意志的单位性 ;二是利益归属的单位性。以此为基准 ,再结合司法解释 ,就可以对实践中容易混淆犯罪主体的情形包括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实施合同诈骗的情形作出准确认定。以所有制形式为基准区分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方法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缺陷 ,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同样可以成为合同诈骗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裁判要旨】区分合同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关键考察两个方面:一是被告人之所以最后能占有财物,主要是利用了其职务之便,还是主要利用了通常意义上的诈骗手段?即犯罪手段问题:二是被告人实际占有的是合同相对人的财物,还是本单位的财物?即犯罪对象或犯罪客体问题。将通过职务行为(或有权代理行为)签订合同所得之财物占为已有者,属职务侵占,而非合同诈骗。  相似文献   

9.
论合同诈骗罪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洪水 《法治研究》2011,(12):50-55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领域的诈骗犯罪愈演愈烈。行为方式的复杂多变使得此类犯罪的认定难度进一步加大。而我们对此类犯罪的办案思想仍然桎梏于传统的诈骗犯罪,因此难以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本文以合同诈骗罪为例,从非法占有目的、数额标准、罪与非罪和此罪与彼罪的认定上进行了重新解构,以期更好地指导合同诈骗犯罪的审理,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0.
犯罪数额是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由于主客观原因,合同诈骗罪会呈现不同形态,而不同的犯罪形态存在着不同的犯罪数额。在合同诈骗既遂情况下,应当以受害人实际交付的财物数额为定罪数额,在合同诈骗未遂情况下,则应以行为人主观上希望骗取的数额为定罪数额。  相似文献   

11.
论利用合同诈骗犯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的界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合同诈骗犯罪(以下简称为合同诈骗罪),是当前较为多见的经济犯罪形式。这类犯罪往往与民事诈欺行为引起的合同纠纷交织在一起,不易区分。本文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就如何区分二者的界限进行探讨。一、合同诈骗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的异同点民事诈欺行为,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故意地以不真实的情况为真实的表思表示,使他人陷于错误,从而达到发生、变更和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合同诈骗  相似文献   

12.
房屋买卖中的合同诈骗行为方式宜作扩张解释。被认定为诈骗罪的被害人不一定是最后损失承担者。刑法上认定合同诈骗成立,不必然导致民事领域该合同无效。合同效力的认定及房屋产权归属,应适用民法相关规定。同一案件中,刑法上的合同诈骗罪与民法上的表见代理可以并存。刑法侧重于对反面破坏行为的打击以保护法益、维护社会秩序,民法侧重于正面的设计制度以引导交易安全、高效进行,这种差异导致在财产犯罪、重婚罪、合同诈骗罪等领域出现刑民冲突的表象。刑民调整方式各异,但最终之价值目标却相同。  相似文献   

13.
合同诈骗罪实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诈手段,骗取他人财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它同样具有普通诈骗罪的一般特征。采用欺骗方法使他人上当受骗后"自愿" 交付财物是所有诈骗犯罪客观方面的共同特征。合同诈骗犯罪不同于普通诈骗犯罪,它的性质及它所  相似文献   

14.
试论合同诈骗罪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试论合同诈骗罪夏朝晖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是近年来我国诈骗犯罪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更有效地同合同诈骗犯罪行为作斗争,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24条增设了“合同诈骗罪”这一新罪名。本文试图对这一新罪名作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以便人们更准确...  相似文献   

15.
租车诈骗是随着社会生活中租车服务盛行而产生的一种合同诈骗形式。近年来租车诈骗也呈现出多发的趋势,且案情行行色色,不尽相同。给案件审查中被害人的确定、犯罪数额的认定,犯罪嫌疑人主观故意的判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主要是通过一则案例,综合分析了该案的定性及被害人的界定、涉案数额的具体认定及民法意义上的合同欺诈行为与刑法意义合同诈骗罪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赵青云 《犯罪研究》2000,(1):30-32,4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内的犯罪活动也日趋严重,合同诈骗犯罪是其中一种。但合同诈骗犯罪常与合同纠纷有许多相似之处,致使在侦查中出现该立不立等现象。为此,笔者试着从合同诈骗犯罪的认定、侦查中如何证明犯罪及侦查措施等几方面对此作一初浅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合同诈骗罪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合同诈骗之“合同”仅限于体现市场经济秩序之合同 ,合同诈骗罪之“其他方法”应体现“利用合同”之客观特征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之界限在于非法占有目的之有无 ,此一目的的判断有赖于司法推定 ,连续诈骗行为同时触犯合同诈骗罪与其他诈骗犯罪 ,应实行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生活中,合同纠纷的案件很多。在诈欺性的合同纠纷中,对于哪些属于合同欺诈的民事行为,哪些已构成合同诈骗罪,实践中并不易区分。由此,可能导致有些案件被错误定性和处理。所以,正确区分合同欺诈民事行为和合同诈骗犯罪,是非常必要的。 合同欺诈行为和合同诈骗罪之所以难以区分,原因在于二者在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和行为的客观表现上都有相似之处。在主观目的上,行为人都有取得不  相似文献   

19.
合同诈骗犯罪案件历年位居我国经济犯罪立案数首位,几乎占每年经济犯罪总数的1/4强。在这繁多的合同诈骗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为蒙蔽被害人、逃避法律制裁、变换林林种种的手段,使案件错综复杂。再加之法律规定尚不完备,在办理该类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界定、“借鸡生蛋”、诉讼诈骗、利用寄送的价目表或商业广告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是否可以构成合同诈骗犯罪等等,  相似文献   

20.
<正> 利用合同的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的手法,与他人签订虚假合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合同是进行经济交往的正常手段,因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往往具有“合法”的外衣掩护,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因而在处理这种犯罪时,应划清两条界线。 (一)划清利用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纠纷的界限根据我国刑法第151条规定,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采取了虚构事实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