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聂军 《桂海论丛》2014,(2):105-109
维稳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当下中国的维稳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维稳成本高昂而效率低下。要解决中国式维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创新维稳理念。邓小平"稳定压倒一切"中的"稳定"指的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准则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稳定。在当前维稳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式维稳出现了维稳内容泛化、维稳手段泛化、维稳机构空心化和维稳的自利性倾向等问题。维稳理念的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同时,他还强调在维护社会稳定中要正确处理好维稳与维权的关系、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告诫我们,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牢固树立科学的维稳观,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科学的维稳观,包括依法维稳、源头维稳、动态维稳、柔性维稳和应急维  相似文献   

3.
政治发展是现代社会政治的核心主题,政党驱动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面相。中国共产党通过主导驱动中国一系列基础性政治制度建设以及在现有制度框架基础上形成更优化的制度体系,把握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关键,由此形成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以党建制"式进路;而通过主导驱动中国维稳朝向法治化变革,以秩序与稳定夯实国家政治发展的前提,通过扭转中国两个文明非协调发展样态朝向协调式发展,以促进民众与政治体之间互信,营造社会信任与合作式氛围以及构建良好国际交往关系,为中国政治发展创设必要的外部性保障环境条件,由此又形成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治理中国"式进路。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5,(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维稳思路经历了运动式、封堵式、疏导式的转变。当前,维稳工作面临着维稳思路僵化、维稳成本巨大的问题,并日益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悖论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我们要更新思想观念、完善制度体系、提升执政能力,着力构建新的维稳体系模式,以适应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景天魁 《人民论坛》2012,(Z2):40-41
公众推举的第八难题:维稳越维越不稳,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保持社会稳定总得票率:73.56%紧迫程度3.55复杂程度3.30尖锐程度3.28关注程度3.30(最高值为5,最低值为1)入选理由:当前,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时期,和谐稳定也成为了一项社会根本事业。中国各级政府开始强调社会管理,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维稳过程中出现过分依赖暴力机器,来维持社会的"刚性"稳定的现象。这种"维稳"的手段缺少创新,不仅成本极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民众为维护自身权益经常发生群体性事件。在刚性稳定目标下,各地方政府为维护地方稳定,基本上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却陷入"越维越乱"的维稳困境。文章将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机制和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尝试提出中国维稳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维护社会稳定模式已由单一强制性维护向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维护转变,因此良性维护社会稳定主要应该放在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上。抚顺市以党委领导为一个核心,维权促维稳、维稳促发展两个目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通过保障民生、化解矛盾、搭建平台三条路径,建立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一二三"模式。  相似文献   

8.
周玉琴 《前沿》2015,(1):84-87
当下的中国民族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转型危机与治理风险。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顺利越过"转型陷阱"实现民族社会的和谐,必须构建一个国家层面的治理战略。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来探讨民族社会和谐的内在政治逻辑结构和发展路径,具体政治路径是:(1)优化民族社会政治生态环境;(2)提升民族地区政府能力;(3)培育民族地区公民社会;(4)构建以国族认同为基础的全国范围的文化认同;(5)防范和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通过对治理转型时期民族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路径思考,妥善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活秩序,确保民族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社会稳定是与威权体制密切相联的"刚性稳定",压力维稳是这种"刚性稳定"的维持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压力维稳面临着利益冲突加剧、维稳政策偏差、信息技术发展、维权意识增长等多方面的挑战。当前,维稳必须要有新思维: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变刚性稳定为韧性稳定,变静态稳定为动态稳定,变"维稳"为"创稳"。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的政治结构中,以私营企业主为代表的新社会阶层是国家政治稳定的安全阀,而在非公企业的政治结构中,党组织活动中的积极分子是企业内部政治稳定的安全阀。"积极分子"的解释框架,包含了党组织力量和社会网络两个重要维度。通过在三省五市开展的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考察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非公党建行动者有可能成为积极分子的情况。其中,越靠近党组织力量和社会网络,他们成为积极分子的可能性就越大。分析认为,积极分子与政治结构的稳定性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积极分子能够促进政治结构的稳定。因此,执政党可以通过调动积极分子的积极性,以实现党组织有效嵌入公司治理和改善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促进政治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仅是国家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相继通过平反冤假错案、处理西单墙事件、平息政治风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力争实现对社会稳定的恢复以及对历史的正确反思。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为我们当前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促进维稳思维观念由政治斗争向经济建设、人治向法治的转变,推进社会控制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与预警机制的机制创新,成为当前探索维护社会稳定举措的重要思路,同时也是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唐皇凤 《求索》2010,(2):229-229
如何在繁荣中维系稳定,进而实现有序的变迁与可持续的发展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需要直面的重大问题。纵观人类政治发展的一般经验,越是在转型社会,社会变迁的规模与程度越剧烈,变迁范围越广泛。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结构性分化的进程骤然加速,社会力量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彰显,如何通过有效的政治吸纳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独特的内在逻辑。由于特定国内外环境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本质上可归结为"中国运动式治理",民主政治形态主要呈现为"运动中的民主"。中国运动式治理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体现出民主进程的二律背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必然要求治理模式实现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的转型。"民主中的运动"模式综合"运动式治理"和"制度式治理"的优点,实现了政府治理有效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政治发展自然和自觉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社会动员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政治传统和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时代,国家对社会动员的"路径依赖"表现为"运动式治理"。从国家能力角度来看,社会运动不仅是国家应对绩效压力、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手段,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维度和重要体现。动员及引导社会力量贯彻政治决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对现代国家而言,社会动员能力的构建需要围绕国家引导、社会协同和"互联网+"思维三个维度展开,同时必须克服社会动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各民主党派长期以来作为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和"政治联盟",在凝聚社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实现政治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履行政治参与和社会监督职能,壮大统一战线,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等多个层面。它们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并且也可从国际的视角得到强有力的印证。通过中外民主政党维稳作用的比较说明,在新时期丰富和完善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还有巨大潜力可挖,参政党未来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6.
新国家安全观的提出昭示着国家安全治理逻辑从"维稳"向"维安"转换,具体体现为国家安全治理目标由"国家政权稳定"向"社会整体安全"转换,国家安全治理取向由被动式"防止社会暴乱"向主动式"保护整体安全"转换,国家安全治理目标群体由"弱势群众"向"强势群体"转换,国家安全治理主体由"国家政府"向"社会全体"转换。这种治理逻辑转换要求国家安全治理方式和手段全面提升,由单一性方式向综合性方式提升,替代性方式向自主性方式提升,集中化方式向集成化方式提升,对立性方式向协同性方式提升,从而将新国家安全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从传统到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治理的方式也在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是社会环境变化与社会治理主客体互动的结果。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由于实现了社会价值一统、强调礼制教化以及充分发挥了基层宗法与行会组织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近代社会面临着社会文化、政治形态、社会结构的转型,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实现了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渗透,在国家法团主义模式下重组社会,但由于国家权威不足及没有充分尊重社会自发秩序而出现社会治理失败。  相似文献   

18.
维护社会稳定行动也称防骚(动)乱行动.是指国家依法运用武装力量,对聚众破坏公共财产和扰乱社会秩序的严重违法行为所采取的制止、平息措施与行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法》明确规定了维稳是武警部队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为此.武警部队必须紧密结合维稳行动的特点.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为部队圆满完成维稳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民众为维护自身权益经常发生群体性事件.在刚性稳定目标下,各地方政府为维护地方稳定,基本上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却陷入“越维越乱”的维稳困境.文章将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机制和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尝试提出中国维稳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大调解是一种"稳-维稳"的模式:以"稳定"为目标,以"维稳"为手段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它是首先在基层实践中出现,然后由中央向全国进行推广的一种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大调解以多种力量参与、灵活多样的方式满足了解决社会转型期矛盾深刻而复杂的要求,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调解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维稳模式,中国最根本的维稳出路还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