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觉得这个人很了不起。”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十分肯定地说。她口中的“这个人”就是已故中国总理周恩来。目前,她正在为周总理立传,书名叫《周恩来的世纪——1898至1998》。虽然周恩来逝世于1976年,但韩素音还会在一个附加的章节里描写他的影响,直至1998年,即香港主权回归后的一年。他知道,周恩来曾于  相似文献   

2.
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推出8卷本的《杨绛文集》,收有她的小说、散文、戏剧、文论和翻译作品,让人们看到杨绛作为一位小说家、评论家和翻译家的多方面才能。杨绛在《自序》里自谦说:"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部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可是,我们看到,杨绛不论创作还是翻译都是用"心"写的。尤其是散文,作者自由  相似文献   

3.
裴高才 《党史纵横》2015,(3):9-11,24
她的出生是东西方文化的惊艳碰撞。她的每一段爱情都荡气回肠。她与毛泽东、周恩来、基辛格、戴高乐、尼赫鲁等人都有交往。她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沧桑……她就是有着"抗战新娘"美誉的英籍华人韩素音。值此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笔者重温其佳构,并于近期专访了曾经采访过韩素音的资深翻译家万子美先生。韩素音向万子美介绍了她"心中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高翠 《党史博采》2007,(1):42-45
<正>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革命作家、记者。从1929年初史沫特莱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东方中国古老的土地,到1950年与世长辞,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她的文笔生活把她的命运同中国人民的命运连在一起。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那,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相似文献   

5.
高翠 《党史文汇》2007,(3):14-18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革命作家、记者。她从1929年初作为《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踏上中国的土地,到1950年与世长辞,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她说:“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才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了。不知是什么缘故,在哪儿,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相似文献   

6.
曾和许多朋友说过喜欢杨打铁最初的一篇小说《白蝴蝶》。后来这篇小说易名为《铁皮屋顶》,修改后发在《北京文学》98年第9期。杨打铁是贵州有潜力的青年作家之一,1991年以来发表了《远望博格达》、《无人落水》、《全家光荣》等为她带来声誉的作品。不过,在她的作品中,我喜欢的却是这篇今年才正式发表的《白蝴蝶》也即《铁皮屋顶》。 “白蝴蝶”与“铁皮屋顶”两个名字中,其实我更倾向于前者,这与小说内质的轻盈灵巧相一致。而后者看上去像是作者为了使小说显得更为厚重的考虑。我想这没什么必要。 喜欢“白蝴蝶”这一名字的更深层的原因,是觉得它具有超越的征象,很有诗意。而在我看来,诗意之于小说,乃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7.
丁玲(1904-1986)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也是国际文坛上享有盛名的女作家。她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是三十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重要成员,曾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过英勇卓绝的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内资格最老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之一,丁玲一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达60余年,创作出了许多为世人所瞩目的作品。她的代表作《太阳照在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洵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的”。(市市贤治)  相似文献   

9.
《湘潮》2007,(9)
上海是现代中国唯一的大都市,而作为专注上海市民生活的作家张爱玲,她的小说中理所当然的蕴藏着大量的现代性体验成分。只有了解作者和文中人物的现代性体验(家国之感、漂泊无依感),才能更好的理解张爱玲的现代性风格和她的文学世界。然而当今现代性研究常常陷于浮空。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本文着重以《倾城之恋》为研究文本,从人物内心的现代性体验入手,来剖析挖掘该作品中的现代性内涵,为张爱玲的作品研究提出自己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位作家的作品曾影响了几代人,并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短篇小说《七根火柴》《党费》《三人行》《草》入选中小学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由他担任编剧的电影《星火燎原》《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等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他就是著名军旅作家王愿坚,一位用心用情用功为人民书写的作家。在王愿坚去世27年后,收录了其全部文学题材作品的七卷本《王愿坚文集》,于2018年1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遵照王愿坚的遗愿,他的夫人翁亚尼在第一时间将文集寄送给了习近平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收到《王愿坚文集》后,深情地表示:看到他的作品,就想起当年与他交往时的情景,至今都很怀念他。并派专人向翁亚尼转达谢意,同时回赠给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习近平总书记和王愿坚是怎样成为文友的呢?翁亚尼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文章。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成长起来的女作家中,像柯岩这样既写儿童诗、戏剧,又写报告文学、小说、电视剧、散文和评论的女作家,在我印象中还没有第二个。抒情艺术与叙事艺术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异,各种文学体裁也各有自己的规律;写给儿童看的作品和写给成人看的作品更是大不一样,两种读者的接受心理各有自己的特点。而柯岩居然能够把这些多姿多彩的各种文体都把握起来,在广阔的创作领域里自由耕耘,既受到儿童的欢迎,又受到成年读者的青睐,这实在不易,足见她过人的勤奋和卓越的才华。 柯岩是一个充满童心和爱心的作家。她的作品很多都是写给少年儿童阅读的。她有多本儿童诗集和许多题画诗。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电视连续剧《红蜻蜓》等等也  相似文献   

12.
何建明 《求是》2012,(10):43-44
作为一名党培养起来的作家,我自豪和庆幸自己几十年来一直在《讲话》精神鼓舞下,努力地为人民创作、为时代讴歌,并且收获了一些让人民满意的作品。我的创作是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的。30多  相似文献   

13.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正因如此,人民革命战争也成为文学艺术作品讴歌的长盛不衰的主题。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精心撰写的力作《解放战争》问世以后,很快被社会所认可,成为图书市场上的热销书,被报刊媒体评选为"2009年度最佳图书",还被评选为"6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五十年来,始终唱响党的建设工作主旋律的前沿媒体——《党员之友》,以她独有的影响力、感染力和独特的风格、品质,为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开辟和铺就了一条充满无限光明的道路。我作为一名从事党的建设工作二十余年的党务工作者,作为与《党员之友》朝夕相伴的一名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5.
杨绛先生的家在北京西城南沙沟。杨绛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1986年,西班牙国王授予她“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表彰她为西班牙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的杰出贡献(翻译《唐·吉诃德》)。200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杨绛文集》8卷本,计240余万字,分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翻译作品等卷。杨绛先生近年过得不容易。1997年3月4日,独生女儿钱瑗不幸病逝。“老年丧子”是人生一大痛,杨绛甚是难过。更不幸的是,1998年12月19日,丈夫钱钟书仙逝。连续丧失亲人的痛苦压向杨绛先生,而她选择的寄托哀思的办法是:将读书治学作为人生…  相似文献   

16.
正翻开厚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一位著名作家及其作品早已载入其中。她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女作家,1924年元旦在上海《时报》上发表《我所希望的新妇女》一文,并以此获乙等奖而步入文坛,此后还结识了鲁迅、茅盾等文学大家。她是中国第一位留洋文学女博士,却谢绝了法国巴黎大学东方语言学院院长格拉耐的执教邀请,回国后曾三赴革命圣地延安,最初以《国讯》特派  相似文献   

17.
《党史文苑》2014,(12):F0004-F0004
今年以来,《作家文摘》连续转载本刊上半月刊首发文章。该报第1734期第14版全文转载了《(黄河大合唱)二三事》(张小芳著);第1762期第1版全文转载了《胡耀邦与广东改革开放纪实》(陈雷刚著);第1770期第14版全文转载了《彭丽媛与她的“士兵兄弟”》(张小芳著);第1776期第1版全文转载了《邓小平十年磨剑领导百万裁军》(宋毅军著);第1780期第1版全文转载了《陈云、邓小平与中共八大》(宋毅军著);第1784期第1版全文转载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高层出国考察》(刘艳著)。据悉,《作家文摘》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创刊于1993年,是一份文史与时政并重的综合性文化类报纸,发行覆盖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社区,影响力遍布社会各界。  相似文献   

18.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9岁丧母,“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②继母对她更少慈爱,唯一能给她温暖和爱的是祖父.所以,她“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③1928年,萧红在家乡读完小学,考入哈尔滨一所女子中学.在这里,她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鲁迅的《呐喊》、茅盾的《追求》、美国进步作家辛克莱描写工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屠场》等中外文学作而,使她的思想产生了反对剥削压迫,追来民主自由的进步倾向.1930年冬,因对封建家庭包办婚姻不满,他毅然离家出走.此后,她结识了萧军等进步的文化人士.1932年,她开始文学创作,并以悄吟为笔名,先后在哈尔滨《国际协报》、《哈尔滨公报》、《大同报》等发表文学作品.1933年10月,她与萧军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其中收入她的《春曲》、《王阿嫂的死》、《小黑狗》、《看风筝》、《夜风》、《广告副手》6篇作品.这些作品,多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面貌,带有鲜明的进步倾向.《跋涉》出版后刚刚送到书店,便遭查禁.萧红不得不和萧军流亡关内.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追潮的青年人,很多的身边同龄朋友和我一样,《新湘评论》每年必订、每期必看,已成为她的忠实粉丝。这彰显出《新湘评论》在80、90后市场的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什么订阅《新湘评论》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呢?当然离不开其散发出的迷人魅力。  相似文献   

20.
聆听韶山     
这儿曾经回响着一段乐音,这儿因此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她巍巍的群山是衡山的第七十一峰,她潺潺的溪水是湘江一脉支流。她有连绵的田野,有袅袅的炊烟,还有一担柴式的土砖房……英国华裔女作家韩素音曾在《早晨的洪流》中这样描绘:舜来到韶山,他喜欢那富饶多产的绿色平原和那闪闪发光的曲折流水。他登上山,坐在悦人的山顶唱起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