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成效、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许晓明  王仕国 《求实》2003,(10):57-59
我国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在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化建设及以民主的方式化解矛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但也存在“乡政村治”的体制摩擦、“两委”关系的权责交错和村自治组织内部的机制障碍等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 ,应从完善乡村治理体制、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创新乡村社会组织结构和加强农村党组织民主建设等环节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自村民自治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以来 ,乡镇政府与民选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下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出现了八种形式的失调现象。乡镇政府过分干预村委会与村委会的过度行政化造成了乡村关系的失调与紧张 ,给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治理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乡村关系失调的病因根源于宏观体制 ,压力型行政体制、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制度、党政关系、立法与司法体制等宏观体制中存在的困境是乡村关系失调的病灶。村民自治大背景下的乡村关系问题正是宏观体制困境的微观映射  相似文献   

3.
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来,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难发挥、村"两委"关系难理顺成为困扰农村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难题.为此,海林市围绕"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目标要求.在全市农村探索性地实行了"村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决定、村委会实施"的村级民主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村民自治:农村两委关系的解析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洪生 《求实》2005,(12):99-102
农村两委关系问题是村民自治后选举时期乡村治理中的一个凸显的现实问题。村民自治的两委关系的政策设计体现出了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模式,即所谓的“鸟笼型村民自治”模式,而这种法理上的设计为村民自治实践遗留下了一个国家控制与政府主导乡村社会的有力管道。  相似文献   

5.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影响党在农村战斗力的有力发挥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并制约当前和今后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农村"两委"关系问题的产生及其不协调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分析,提出促进农村"两委"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村“两委”关系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影响党在农村战斗力的有力发挥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困扰并制约当前和今后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农村"两委"关系问题的产生及其不协调的表现形式和原因分析,提出促进农村"两委"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姚巧华 《学习论坛》2004,(11):75-77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村支"两委"关系是影响村民自治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村支"两委"关系比较紧张,这已成为村民自治的核心难题."两委"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说是因体制转轨期间利益关系调整和现有明确权力边界与范围的制度供给短缺而产生的.解决"两委"矛盾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最终实现村支双强这样一种双赢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作为最基层民主政治实践形式,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及乡村善治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如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高、村委会选举欠缺公平、村民议事机构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相关制度在落实中变形走样等,制约和阻碍了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为此,相关部门在实践中应提高村民民主参与意识,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完善议事机构及相关制度,理顺乡镇与村及村"两委"之间的关系,使村民自治沿着良性轨道健康推进。  相似文献   

9.
张领 《探索》2022,(2):89-102
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传统乡村治理自发性、弱约束模式无法应对乡村发展失序、社区失灵的问题。乡村自愿组织整合经由“社区空间”形成的公共关切,通过向村“两委”输入而形成公共议题,并协助村“两委”协调村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矛盾。社会关联度高的社区空间中的农民随着“乡-城流动”增加收入,进而提高了行动能力,积极支持自愿组织的活动,参与乡村振兴。然而,在约束性的治理场景中村“两委”和自愿组织就难以发挥作用,陷入“社区失灵”的困境,因而需要基层政府介入承担元治理的角色,弥补村级治理体系权威性不足的问题。这样,下沉的基层政府权力、村“两委”、自愿组织和村民几大主体形成了强约束和自治相配合的合作治理格局。这一多元合作治理网络实现了德治、自治和法治的有机组合,进而破解乡村治理失效的困局。  相似文献   

10.
以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内蒙古"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构建为背景,提出内蒙古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实践要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以及建设平安乡村五个方面渐次展开。发展协商民主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整合回应群众利益诉求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培育具有现代治理精神的参与型农民是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事业的胜利之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在农村,密切农村干群关系有利于党和国家的政策在农村的实现,有利于树立党和国家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有利于农村政治稳定,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产生和发展的村民自治,作为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实践过程为新时期的农村干群关系提出了新要求。一、乡村民主化进程中的干群关系现状村民自治是一种基层直接民主形式,即由村民直接参与…  相似文献   

12.
政治学视域中的村民自治问题——以天津市塘沽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属于群众性自治而不是地方性自治,其制度安排主要是用于解决农民之间、农民与村集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着力调整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村民自治面临的困境极其复杂,必须从自治的本质内涵上加以解析,坚持多视角看待。要在结合国家政治制度、体制背景和村治实践的前提下,在仔细分析村民自治区域内各种关系和自治的内在逻辑基础上,谨慎地进行乡村治理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3.
健全和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全村级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改革和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针对近年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出现的新情况,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总结了"两委"交叉任职、"公推直选"、"四议两公开"等多种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实践模式.这些实践探索,对于解决农村党的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弊端和局限.当前的重点是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进一步完善村级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提高村级治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了应对后税费时代因农村基层组织"悬浮"于乡村社会之上不能有效作为而出现的以"治理缺位"为轴心的村治困境,河南省邓州市探索出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构建村社内部"五级民主决策机制",创造性地运用了参与式民主理论,健全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理顺了村"两委"关系,重塑了村委会的权力结构形态,打造出一个"向下负责、向下使力"而"向上‘索取'财政资源"的致力于维持乡村社会基础性秩序的常规性力量,并架构起连接国家财政转移支农资金与农民需求偏好表达之间的桥梁,满足了农业税费取消以后农民对农村公共品的迫切需求,缓解了乡村治理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邓斌  郭春甫  冉志 《探索》2006,(3):69-72
村民自治在我国农村已推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中民主选举居于首位。有必要根据当前村民自治中选举运行现状并分析乡村关系、两委关系、宗族派性关系对村级民主选举制度的影响,从制度和意识方面给出改善民主选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黄博 《求实》2020,(1):74-83,M0005,M0006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村民自治是乡村振兴的要义之一,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支撑与保障,两者相互嵌入,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价值耦合。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图景实现基石的村民自治需要满足"治理有效"这一要求。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嬗变,要求从治理形态、治理资源、治理主体、治理载体层面对村民自治进行重新审视和设计。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发展路径需要从多维度进行建构,体现为基层政治权威与乡村内生动力的协同共治,精英型农民群体的塑造,村域经济、文化与组织资源的三重嵌入,农村社区自治的形成及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17.
《探索》2016,(5)
从乡村治理实践来看,行政权力在资源配置和社会动员中占据优势,而社会参与力量不足。农村基层政权上下壁垒森严,横向协作不足,与村民的关系逐渐疏离。这引起了权责不清、治理碎片化和村民自治不足等困境。重庆群工系统开辟了信息共享和技术赋权的双重路径,有利于优化政府流程,强化部门横向合作,保障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权利,从而推动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有效破除了乡村治理中的行政壁垒。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就是农民利益表达与乡村治理结构互动变迁的过程,这一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结构面临新的困境。为了维护和实现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适应农民利益表达的需要,农村治理结构必须突破旧有模式,走向以政府主导、充分发挥"两委"的组织依托、尊重农民主体性的乡村治理结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嬗变与挑战:村民自治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功能转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党组织的功能转换是村民自治和乡村社会变迁的客观要求。本研究以调适与转换村党组织角色功能为视角,探究村民自治背景下实现农村"两委"关系藕合与和谐的例证与路径,在理论上将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村民自治理论和党的基层执政理论;在实践上,实现村党组织角色功能合理的调适与转换,将有利于消弭村民自治进程中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的矛盾,扭转和解决农村基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现象,有效地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促进农村治理进一步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背景下和谐乡村关系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村民自治的大背景下,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是影响村民自治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变量.在村民自治的进程中,一些地方乡村关系存在不和谐现象,乡镇政府过分干预村民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的行政化、散漫化造成了乡村关系的失调与紧张,给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与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乡村关系不和谐有乡村干部素质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体制性因素.构建和谐乡村关系,应提高广大乡村干部素质,更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