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知、情、意、信、行"是党性教育发生的基本机制,其中"知"是核心,是"情、意、信"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产生"行"的基础。但在当前的党性教育实践中,一些学者在强调"情"的重要性时,淡化甚至忽视了"知"在党性教育中的决定作用,颠倒了理性认同与感性认同之间的关系。要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对受教育的党员干部进行适当的政治"灌输"和"渗透",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的动态性和结构关系看,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的要素由主体、客体、内容和环节构成更加清晰合理,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的主体是人或组织,主体互动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互动涉及的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环节既包括主客体间的知、情、意、信、行的转化环节,还包括完成知、情、意、信、行转化后主体价值累进提升环节。主客体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引起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发生和存续。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互助县紧紧围绕从严治党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思想理论和党风党纪教育为支撑,不断健全完善"六位一体"的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格局,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知、信、行、为"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一、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的实践(一)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培训现状及特点。深入分析全县党员干部结构,准确掌握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及特点,为全面谋划和科学推进党员干  相似文献   

4.
不断提高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党性教育者“虚功实做”、实现党性教育目标、为考核评价党性教育成效找到价值坐标。当前,制约党性教育实效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党性教育产品的“供”“需”双方结构性失衡、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党员干部的接受习惯存在差异、少数党员干部在党性教育中的“知”与“行”相脱节等。为此,各级干部教育培训部门要优化党性教育产品供给,推动“供”“需”双方高位对接;针对党员干部的特点,采用使其更易于接受、并乐于参与的授课形式;引导党员干部“虚实”并举,确保其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的双向提升;完善配套机制,推动党性教育形成完整的“闭合圈”。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在科学安排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方式方法以及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切实增强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党性教育是增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切实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从党员干部层面、所在单位党组织层面、培训机构层面和党委组织部门层面四个维度探讨增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红色旅游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它实现了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红色旅游具有十分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游客从意识到实践的活动过程,按照知、情、信、意、行的内在程序循环往复,构成了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进行;游客通过接受、内化、外化等达到教育功能的实现。红色旅游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法和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雨百年而风华正茂、永葆青春活力,正是凭借着一股敢于革命、勇于拼命的强大精神,其涵盖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之中。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服务人民的重要主体。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内涵,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党员干部教育路径,以“知、情、意、行”四层逻辑理路锤炼党员干部政治品格,为推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勇担初心使命,增强历史主动性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评价依据应包括知、信、行三个方面,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必要条件。"知"就是大学生认知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就是大学生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它转化为自身的行动理念,"行"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和发扬即影响范围实现从个人拓展到周边的环境乃至全社会。  相似文献   

10.
党性修养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全过程。这意味着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不但要坚持党建理论视角及在其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提升方法,或者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阳明"心学"视角来追求"知行合一"的修养提升方法,还可以运用心理学理论视角——即心理资本之希望理论来进行方法创新。考察希望与党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党性修养的过程与培育希望的过程是一致的,因此,借鉴心理资本之希望理论,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也可以借助目标设置、弹性目标、分步前进、参与和奖励机制等方法来进行。此外,党员干部更要以不断增强的对未来的希望来提升个人的党性修养,以持续的努力工作来增强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全军上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笔者认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需要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都参与进来,并按照一定规律发挥作用,从而增强主题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紧紧抓住“知、情、意、信”四个环节,充分调动大学生个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规律,努力开创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其道德养成是"知→情→意→行"渐进发展的结果。"知、情、意、行"是道德品质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其中"知"是基础和前提,"行"是目的和归宿,情感和意志则是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行统一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党性教育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关键任务。党性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培养党员干部实事求是的理性意识、集中统一的政治意识和勇于奉献的责任意识。要达到这一目的,还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三大关系,即党性教育和党性修养的关系,党性教育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党性教育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便于我们更加明确党性教育的必要条件、基本定位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艳红 《党史博采》2006,(12):91-92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道德行为(行)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统一和谐发徒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情"、"意"是由知到行的台阶.学校德育工作要想真下具有实效,就必须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巴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通过上好"一课两会"、各学科教学自然渗透打好道德认识基础;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搭好"情、意"台阶;通过日常的管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反复训练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6.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是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青年大学生的党性教育和培养应当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德育规律,坚持知、情、意、行统一,建立全过程大学生党员四级培养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党校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党校为例,就党校党性教育的实践、问题作深入分析,并对如何提升党校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在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红色文化开展党性教育,不仅有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且对于提升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必须充分重视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党性教育价值,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对策,切实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四铁"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9.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更加注重党员在实践党的宗旨、保持优秀品格和严守党的纪律方面的教育.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的特点和党性教育的内容,改进党性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党性教育的途径,进一步提高党校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4,(10):F0002-F0002
上海市黄浦区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上海iade心脏、窗口和名片。多年来,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党校始终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育之魂,积极探索理论教育、主题教育、党性分析“四环联动”的党性教育模式,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针对实效性和渗透性,努力为区域发展培养政治上合格的领导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