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度读人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学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  相似文献   

2.
正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说,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  相似文献   

3.
正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读书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外国政要中喜爱读书的人为数不少,从他们的读书取向上多少能看出他们的性格和施政方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都读些什么书吧。普京:经典著作以"听"代"看"普京喜欢读两类书,一类是俄罗斯和世界经典名著,如契诃夫、托尔斯泰、果戈理等人的作品。普京中学时特别喜欢读法国大文豪大仲马的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另一类是传记和历史著作,如  相似文献   

4.
正当下,"升级版"逐渐被广泛应用,例如经济升级版、城市升级版等等。其实,"版"之源在书。《新华词典》对"版"解释为"上面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版"。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书籍迅猛增加,版式不断更新变化,琳琅满目、浩如烟海。人类与书关系的演变证明,书是人的良师益友,读书对人们生活不可或缺。从小学起我就坚持读书。"文革"时千方百计找书读,上山下乡时白天劳动晚上读,工作中结合破解难题坚持读。50多年读了多少书无法统计,成效也难以评价,但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意识:读书要读"升级版"。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思想境  相似文献   

5.
吴珏 《湘潮》2007,(12)
1949年初秋,一封紧急密信送到黑龙江省宁安县某村长手上。村长不识字,连夜挨家敲门找人来读,可村里识字的人太少了,更别说是读信了。终于,村长找到了一个号称"秀才"的村民,"秀才"看完信,很快就逃跑了。原来,这是一封"追凶密信",信中让村长监控的疑犯正是"秀才"本人。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活的节奏比较快。新闻也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进入了"读题时代"———许多读者在阅读报纸时只是浏览一下标题。碰到"抓人"的标题,也就是对读者有吸引力的标题,读者会不由自主地阅读全文,即是当时没有时间阅读,读者也会牢记这条标题而对新闻有所了解。这就是说,进入"读题时代"要实现新闻报道的有效传播,新闻采编人员必须下一番功夫制作出"抓人"的标题,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有很多姓氏,看起来都是常见的字,一写就会,可是一读,就不是那个样子了,往往读错,让人啼笑皆非,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就拿"仇"来说吧,用在姓氏上,它就不是仇恨的"仇"字读音了,应该读"求"。如果你把历史名人仇览、仇博、仇台、仇远、仇英的"仇"都读成仇恨的"仇",还不让人笑掉大牙。  相似文献   

8.
◆周善培对梁启超说:"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这不待我来恭维你。但是,做文章有两个境界,第一个是能动人,读你的文章,没有不感动的。第一步你已经做到了。第二个是能留人。司马迁死了快两千年,至今《史记》里有许多文章还是使人不厌百回读的。你这几十年中,作了若干文章,你试想想,不说百回读不容易,就是使人读两回三回的能有几篇?"◆陈独秀初见沈尹默,大声说:"我叫陈仲甫,昨天在刘三家看到你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即位初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史记》中这样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也就是说,东方朔给汉武帝的上书,竟然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相似文献   

10.
谢强 《当代贵州》2014,(25):60-60
正"读书犹如掘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读书让人生际遇大不同。那么,应该读什么书?我认为,人一生至少要读"三本书"。第一本是教科书。童年到初中时期,由于家中经济条件不好,为补贴家用,一到假期,我便跟着哥哥们到城区建筑工地搬砖头,挑水泥,所得收入除部分交学费,大部分则用来购买辅导教材。  相似文献   

11.
书香如茶     
<正>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盏好茶。好茶每冲泡一遍,都有不同的味道;而好书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所以,遇到  相似文献   

12.
<正>有种说法,读经典可以使人长精神。此话不虚。但有个前提,就是读经典必须"入神",如此方可长精神。入神者,一心一意、精神贯注之谓也。唯有一心一意,读起经典来才有可能体味九成;唯有精神贯注,读经典的过程才有可  相似文献   

13.
红色故事     
《支部生活》2015,(3):48
毛泽东:"反面的东西"也要读阅读相同题材内容的书,毛泽东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例如,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专门写条子说,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他研究拿破仑的书,就找来苏联、法国和英国学者写的《拿破仑传》和有关著述,对照起来读。为读《楚辞》,1957年12月,毛泽东一次就要了50余种古今对《楚辞》有价值的注释和研究书籍。为研究《老子》,  相似文献   

14.
叩问人生     
以前读爱因斯坦的传记,看到有人问他,人为什么而活?爱因斯坦回答:"追问人生的意义是毫无意义的。"当时对此深感疑惑,不知道这位大科学家为啥这么说。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稀里糊涂地来,  相似文献   

15.
《支部生活》2014,(3):55
读《在繁忙中用快乐创造成功》有感人人都希望快乐和成功,这是每个人最本能最终极的追求。但当今社会,日益繁忙的节奏,让我们常疲于奔命、忙于消极应付,传递着许多负能量。读党刊第2期任仲然写的《在繁忙中用快乐创造成功》一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人生命题,为我们走出"忙"和"烦"的恶性怪圈,激扬正能量,开启了一扇智慧的窗口。读这篇文章,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懂得,即使再繁忙,我们也应该保持积极的  相似文献   

16.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  相似文献   

17.
书是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俄国科学家皮罗果夫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德国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原苏联作家高尔基则说:"书籍是人类进  相似文献   

18.
常修泽 《学习月刊》2011,(11):18-19
练好科研基本功要把握好四个环节。我将其归结为"四字诀":读、述、评、著。一、"读"读什么?第一,读国内同专业的老中青学者的专业著作,特别是年轻人写的著作。年轻人在书里有一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9.
梁冬 《先锋队》2015,(7):38-39
近日翻阅读书笔记,一段话跃然眼前:在德国达豪集中营入口处,刻着17世纪一位诗人的警世名言:"当一个政权开始烧书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烧人。当一个政权开始禁言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的下一步就要灭亡。"当初读这段话,让人毛骨悚然。现今重读这段话,细细揣想,无不道理。书中有金,书中铸魂。多读书、读好书,大有裨益,教诲终生。读书,放飞梦想。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情有独钟。对任何  相似文献   

20.
<正>学政策,读文件,听的人不认真,读的人很枯燥。说起过去过组织生活的情景,江安县一位农村基层干部颇显无奈,"有的文件对我来说都深奥难懂,更别说普通农村党员了。"在机关,组织生活也是同样的套路,有的甚至异化为喝茶打牌旅游等,产生空洞化、娱乐化、庸俗化等不良现象。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重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