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向寂静之途——论汉语诗歌音乐性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乐套语是诗歌和音乐的共同源头 ,但诗歌的材料——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组成的 ,因而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具有必然性。乐府的“采诗”行为是诗乐分离的契机之一 ;对于“文气”的自觉和四声的归纳 ,使得语言发现了自身的节律 ,诗歌文本脱离外在的曲调存在成为可能。对于永恒的追求 ,进一步成为诗歌摆脱音乐瞬间生灭这一宿命的契机 ,促使诗歌通过寂静抵达永恒。  相似文献   

2.
沈亚丹 《金陵法律评论》2006,2(1):126-130,137
诗歌语言是一种音乐化语言,但诗歌不能等同于韵语。诗歌的音乐形式既是其外部声音特征,也是其内在规定,节奏、韵律仅是其本质的外在显现。音乐和诗歌都是时间艺术,其共同逻辑起点是人对于世界的时间化感知。时间是内省形式,因而不可言说,但可通过时间对象——意象得以揭示。只有当诗歌语言被用于呈现生命时间本身,诗歌才达到旋律的境界,声韵一变而为神韵。动态意象成就了诗歌的内在节奏,它使得体验者当下的时间音乐化了。律化时间片断的延续构成了生命过程本身,由此抵达诗歌的内在旋律。动态意象所形成的内在节奏与声音节奏统一,内在旋律也与声调之曲折相呼应。如此,诗、音乐、思共在。  相似文献   

3.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据此而论:曹操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律之美的综合体,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曹丕与曹植的诗歌,则由于创作心态与观念的新变,逐渐表现出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分离,从而走上了诗歌自觉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文学革命后,口语入诗、诗歌散文化的追求曾导致“诗文合一”、诗文不分的倾向。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诗歌和散文文体界限不清的问题引起了创作界和理论界的重视,对诗歌文体独特性的追求促使作家们对新诗语言进行调整和加工。通过对诗歌语言“形象的加工”和“声音的加工”的自觉追求,新诗语言逐渐与口语拉开了距离,这有力地推动了新诗文体的完善。从“诗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这一现象揭示了文学语言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文体形式发展的关系,这也包括现代文学的文体发展对文学语言变革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5.
诗乐异同论     
美国文艺理论家佩特曾经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朱光潜先生译为“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为指归”,并作了以下解释:“他的意思是:艺术的最高理想是实质与形式混化无迹”(《诗论》)。这作为对原文的直接说明,未必十分理想。其实,佩特的意思是表述得很明白的,他的原文是:“All art tends to become music—that is to stir emotions rather than to sate intellectual ideas.”显然,他是强调所有艺术都象音乐那样,与其满足理性的观念,不如表现情感的运动。诗歌在表现情感方面,较之其他艺术样式更为明显,所以诗歌与音乐是更为接近的姐妹艺术。我们要认识诗歌,就有必要对诗歌与音乐进行一番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说:“有什么东西比合唱更能表现团结?”合唱是融语言、音乐、演唱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帮助学生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让美妙的歌声在合唱的过程中飞扬出青春的火花和力量,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相似文献   

7.
论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倡导的“风骨”、“风雅”、“兴寄”等诗歌革新主张,是彻底清除齐梁绮靡轻艳诗风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使唐代诗歌走上一条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干预政治、关心民瘼的健康发展的道路。但其侧重点是在思想内容的表达上,因而存在着忽视诗歌形式美的倾向。陈子昂的诗歌创作正是在这种主张的指导下进行的。他的诗歌创作大大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成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先驱。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有时只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而写诗,因而他的许多作品缺少精美的艺术形式和感人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永恒的主题──江西法院开展“95程序年”活动追记沈庆中,邓扬茂忽如一夜春风来也许是礼教传统太深之故,中国人对于礼仪程序之重视是一丝不苟的,稍有违逆,便可能遭致非议。只可惜,在法律上,中国人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务实”。对于审判,人们往往只注重判决结...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有一种语言是通用的,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都可以听懂并理解它,这就是音乐。在音乐的殿堂里,你能忘记烦忧与痛苦,感受快乐与欣慰,体会成功与喜悦,憧憬幸福与希望。音乐是情感的世界,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以用跳动的音符来表现,甚至有时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受也能被一段旋律描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音乐开始之处,乃语言终止之时。”音乐让一切都变得和谐而朦胧,把纷争化解于抑扬顿错之间。 与音乐完全不同的是法律,它清晰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观、世界观,它分明地界定了罪与非罪、法与非法的…  相似文献   

10.
颜延之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文字和用典上的对偶。其的名对、联绵对、双声对等诗歌语言的对称美,对齐梁新体诗的发展,乃至初唐诗歌的定型化,都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六朝文化“继汉开唐”的转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文体嬗变的意义上看 ,散曲文学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次变体 ,也是古代韵文学的最后一种形态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视之 ,散曲语言是对传统诗歌语言的一种疏离 ,甚至与此前正宗文学语言相对说来是一种逆向思维。所谓“尖新茜意”、“说尽道透”,以及泼辣、灏澜、透辟、生新云云 ,与含蓄蕴藉的诗 ,雅洁清空的词 ,都是完全不同的。曲语已趋于通俗晓畅 ,渐近“言文一致”,其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诗 ,已是项背相望。故体式之变 ,根在语言之变  相似文献   

12.
白丽丽 《研究生法学》2004,19(1):114-120
西方政治法律传统中,“自然法”(nartral law)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对于法律,正如上帝对于基督教,意味着永恒的正义和终极的真理。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法学说是对上帝理念的理性洗礼和形而上的阐释,体现了人类在法律领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和最后原因的追问。  相似文献   

13.
廉政,历史的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政,历史的课题海南大学副校长谭世贵历史从远古走来。自从剥削和剥削阶级产生以来,腐败和廉政作为两种相对立的社会现象,便同生共长,相互伴随,成为阶级社会的永恒话题。旧中国上下几千年,“十官九贪”、“无官不贪”、“升官发财”,腐败现象之严重可见一斑。明代...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诗歌的特点,何其芳同志在《关于写诗和读诗》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是对诗歌特点的比较科学的概括。所以,人们在谈诗时,往往沿用这种说法。王长俊同志在《关于诗歌  相似文献   

15.
杨向东  王永红 《证据科学》2006,13(4):252-253
医疗质量是医院永恒的话题,医疗纠纷是医疗过程中的“副产品”。医疗纠纷的存在有多种因素.既有医院的因素、社会的因素,又有患者的因素。对于纠纷不能正视,将会产生无穷的后果。作者将自己参与处理的一起精神科纠纷“私了”案例报道如下.以供同行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16.
雅各布森的"诗歌语法"既是诗歌理论,又是批评实践,它有别于人文主义的诗歌研究,通过诗歌的语法分析,从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层面上重新诠释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问题.雅各布森对普希金的两首抒情诗的分析表明,诗歌中的语法具有独特的魅力:对立的语法范畴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架构起了诗歌的结构,而且还负载着诗歌的语义阐释.因此,"诗歌语法"理论与实践表达的是作为语言学家的雅各布森对于文学科学的诉求,拓展了诗歌、语言和文学批评等相关领域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7.
云音乐存储服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播放音乐的方式,但这种新型模式的出现引起了版权人的担忧,并发展到与云服务提供商对簿公堂。云音乐第一案--“百代诉MP3tunes案”中,“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运用是否会导致对作品的公开表演,成为判断云音乐存储服务商直接侵权成立与否的关键。在判断云音乐存储服务商版权间接侵权责任承担时,法院主要从终止用户重复侵权政策的采用、是否构成“飘扬的红旗”以及“通知-删除”规则的适用范围这三个方面,来确定云音乐存储服务商能否适用避风港规则;云服务提供商对于用户直接侵权行为的主观认知状态则成为判断其版权间接责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央决定开展警示教育,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部署,是继“三讲”教育之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又一重大举措。利用胡长清、成克杰等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对于我们检察机关来说,这既是一次固本强基、提高队伍整个素质极好的契机,又是一次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的动员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诗歌的原始含义入手,对我国和西方的最初看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指出:研究诗歌,不能满足于说明其作为文学的共同本质,而应探索其特殊本质。本文搜集了许多关于古代与晚近的诗歌定义,分类作了扼要的评述。特别是对流行较为广泛的、何其芳的诗歌定义,提出了商榷的意见。究竟什么是诗?作者认为:“诗是情感语言的浓缩形式”。  相似文献   

20.
姜晖 《法治纵横》2014,(21):38-39
他,以雄奇刚健、大气磅礴的诗歌搅动中国诗坛,成为“新边塞诗”的领军人物; 他,以恣肆汪洋、笔走龙蛇的散文独树一帜,最先提出了“解放散文”,令文坛再度震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