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3 毫秒
1.
领导干部“家里人”、“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除了“夫人腐败”、“子女腐败”、“秘书腐败”外,一些领导干部的司机参与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格外引人注目。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近几年,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一种新的腐败群体正在滋生。(4月18日《半月谈》)  相似文献   

2.
郭立建 《行政与法》2008,33(4):94-97
腐败暴力犯罪是私欲恶性膨胀的领导干部,谋官害命的极端腐败犯罪行为。本文剖析了此类犯罪的主客观特点和犯罪根源,提出了要加强思想教育、权力制约、重点惩治、民主政治等方面建设,使其不想犯罪、不能犯罪、不敢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纯海 《政府法制》2009,(3):42-43
近年来大量的案例表明,领导干部腐败大多是“圈子腐败”。这个圈子的圆心,就是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半径就是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圆周就是依靠领导干部滥用权力获取私利的人。今天我们剖析的安徽省淮南市委原书记陈世礼的“利益圈”,实质上就是一个“腐败圈”:陈世礼的腐败,就是典型的“圈子腐败”。  相似文献   

4.
黄丰盛 《西部法苑》2001,(10):34-36
随着我国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许多多的社会腐败案件曝光于众,给世人以警示和教育。在五花八门的腐败案件中,人们不难发现许多的腐败案件与“官”有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特别在我们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有的或为人不正、或为事不正、或为官不正,他们确确实实闹出了一些令人啼笑的怪事。  相似文献   

5.
由于“腐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及刑事实体法总体研究上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作为“腐败”最后且最有力规制手段的刑法在处理相关“腐败”犯罪时目标范围的不明确。而此种研究的重点最终不可避免地落在封“腐败”定义的刑法解读上。本文就是试图通过分析基于刑法视角研究“腐败”定义的价值问题和此种研究的可行性,明确基于刑法视角研究“腐败”定义的几个前提问题,为以刑法为主要工具的有效反腐设立一个清晰准确的靶子。  相似文献   

6.
任建明 《政府法制》2009,(22):10-11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腐败的蔓延和反腐败的不断深入,领导干部"身边人"成了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敏感的群体。这个群体之所以特殊或敏感,当然主要是以其共同腐败或介入领导干部腐 败的现象所决定的。具体地说,则是以共同腐败或介入领导干部腐败的风险高低来分级的。  相似文献   

7.
对贪污贿赂犯罪主体特征进行“大数据画像”,有利于提升腐败惩治精准性、腐败预防科学性和腐败问题研究客观性.本文主要对2016年我国检察机关公开的8133份贪污贿赂犯罪起诉书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重点研究贪污贿赂罪犯罪主体的年龄、学历、职务等因素及其与犯罪类型、犯罪金额、犯罪潜伏期等的相关关系,通过统计数据揭示了当前腐败现象的部分规律性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反腐败是各国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当代国际社会的潮流与共识。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反腐败工作,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但我国的反腐败工作任重道远,还存在一些亟需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在当前我国反腐败刑事法治领域,高官腐败犯罪、腐败犯罪的刑事推定、腐败犯罪的异地审判、性贿赂应否犯罪化、腐败犯罪人员的境外追逃和腐败犯罪外移资产的追回等重大现实刑事法治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对其深入研究和正确解决可以成为促成反腐败刑事法治进步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在贿赂犯罪案件中,行贿犯罪是衍生腐败的“犯罪链”,是腐败温床上一个最容易扩散的“毒瘤”。但是,源于立法、执法以及人们认识等因素,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处于弱势状态,严重影响了贪腐犯罪的有效惩治。因此,在研究如何有效打击受贿犯罪的同时,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对有效遏制受贿犯罪势头及控制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客观分析当前对行贿犯罪查处不力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打击行贿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方兴 《中国监察》2010,(9):48-48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应当从何处着手?实践表明,着眼源头防治腐败,重在“抓早抓小”,力求对领导干部不廉洁苗头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使其避免在错误的路上越滑越远,至关重要。应当加大监督力度,高度重视抓好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在早年披露的腐败案件中.出现较多的是临近退休时疯狂敛财的“59岁现象”。但北京西城检察院日前披露的一份调研却显示.贪污犯罪“35岁现象”悄然登场。  相似文献   

12.
王君 《中国监察》2013,(17):64-6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刘纪舟所著的《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就是一本反腐倡廉教育心理疏导的好书。贪官走向腐败犯罪,源于各种动机和心理因素。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一般犯罪者”与“腐败犯罪者”不同之处在于,腐败犯罪者犯罪前都有较好的工作岗位,生活环境较为优越,绝大多数学历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多岗位工作经历。许多人在贪污受贿前,都曾经想做清官、好官,想为老百姓办事。那么,他们在实施腐败前有什么样的心理,实施腐败过程中心理如何演变,陷入牢狱之灾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都是全书重点研究的内容。它对于树立预防腐败意识,培养廉洁心理,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习惯上,人们常把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受贿等侵吞国家财产行为称为“揣入腰包”的腐败,而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渎职侵权犯罪行为形象化地称之为“不揣腰包”的腐败。进入2007年,检察机关对渎职侵权犯罪打击的成果和举措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不揣腰包”的腐败一词也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力度的加大, 一些腐败分子意识到了搞腐败的风险,于是急着寻找贪贿新途径,“期权腐败”就此粉墨登场。在位时为企业谋利不要即时利益,等从领导岗位上退下后坐享企业“反哺”。这种把权力当期货进行交易的行为就是领导干部“权力期权化”,已成新的腐败形式。“权力期权”已成为当今最大且最具升值潜能的“期货”。这种公然以权力为资本参与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不但造成社会分配不公,而且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颗“腐败毒瘤”。  相似文献   

15.
6月26日至28日。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四届研讨会在大连举行,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就“加强腐败资产追回”的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研讨。针对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负责人。 涉贪赃款赃物“漂白”转移境外记者:腐败犯罪资产是如何被转移到境外的?追回这些资产对打击此类犯罪意义何在?反贪总局负责人:在日益严峻的反腐败工作形势下,贪污贿赂等腐败犯罪嫌疑人犯罪后潜逃前,必定想方设法隐匿或转移,尤其是向境外转移赃款赃物。通常情况下,他们以洗钱方式将赃款赃物“漂白”或变现后,  相似文献   

16.
“腐败”概念的分析与刑法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在不同的语境下往往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在公众观念、规章禁止、刑法规范等不同视野下透视也会具有不同的内容。事实上 ,不同语境、不同视野下对“腐败”的理解并非截然对立 ,而是相互包含、联系和互动的。对“腐败”概念以科学、合理、清晰的界定 ,对正确的评估反腐败形势、有效展开反腐败斗争至关重要。“腐败”概念的认识应以法律作为基本出发点 ;“腐败”内容的确定要实现刑法规范与公众观念、规章禁止的有效对接 ;“腐败”的基本表现形式和严重形态是职务犯罪。如此去认识“腐败” ,有助于突出刑法在反腐败中的统领地位 ,从而进而更好地发挥刑法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特殊功效。  相似文献   

17.
彭新林 《法学杂志》2016,(2):111-120
腐败犯罪侦查权是否依法有序进行,不仅关涉腐败犯罪案件的办案质量,而且也与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息息相关.强化腐败犯罪的侦查监督,是防止腐败犯罪侦查权滥用,确保检察机关依法办案的客观要求.总的来说,我国腐败犯罪侦查监督是有力有效的,基本上是适应腐败犯罪侦查法治化、规范化要求的.但也存在横向监督乏力、侦查纵向监督不到位和外部监督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根据我国腐败犯罪侦查监督的实际情况,还要进一步健全腐败犯罪侦查横向监督机制,加大腐败犯罪侦查纵向监督力度,增强腐败犯罪侦查外部监督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18.
自“白领犯罪”这一术语被创设以来,相关研究在美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刑法修正案(九)》将作为白领犯罪类型之一的腐败犯罪的刑罚做了调整后,一度成为争议的热点.比较中关两国的刑罚可见,两国均是保留死刑和适用终身监禁不得假释的国家,但在刑罚具体适用上则不尽相同.本文通过中关惩治腐败犯罪的基本刑罚设置、具体罪名刑罚适用、相似罪名异同剖析与比较,提出我国对腐败犯罪刑罚适用中应避免出现“重受贿、轻行贿”的倾向,应大幅度提高行贿罪的量刑标准,同时慎用不得减刑、假释的终身监禁刑,毕竟腐败犯罪的本质是非暴力性的经济性犯罪.  相似文献   

19.
在同一个省交通厅,前任厅长因腐败而落马,后任者继续因腐败又倒下,一连四任厅长“前腐后继”,都倒在同一个岗位上,被讽为腐败“四连冠”!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竟然还有一连五任“前腐后继”的,都相继因腐败而获罪!这样的官员“前腐后继”案例,实在触目惊心,怎能不引人深恩?  相似文献   

20.
从国税系统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来看,主要集中在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上(以下简称“两权”)。作为执法部门,基层一线的税务人员税收执法权力较大,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犯罪分子千方百计的拉拢腐蚀,如果对税收执法权不从机制上强化监督制约,极易出问题。行政管理权主要掌握在各级领导干部手中,突出的是人事权和财务管理权。从源头上加大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对于国税系统来说,就是要从机制上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加强“两权”监督制约,并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