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根据变化了的世界格局和地区形势,顺应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适时调整军事战略,大力推行军事改革,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适应形势变化,重新构建军事战略部署第一,战略指导由安内转向御外。二战后,美国对东盟地区的防务作出了特殊安排,东盟一直处于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下。随着冷战结束,美国在东南亚收缩兵力,东盟一些国家认为本地区原有的力量平衡和相对稳定已被打破,担心区域外的势力可能乘虚而入。对“安全真空”的忧虑使它们意识到加强自身防卫力量的必要性,适时调整了战略指导思想,由平息内部低烈…  相似文献   

2.
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发展在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力量之间进行的世界性“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下层开。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出现了明显的政治分化,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东盟的建立和东盟各国亲西方领导人的上台以及印支三国共产党的掌权和缅甸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使东南亚各国的地区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70年代中期以后,东盟和印支各国尽管未发生地区性的大规模冲突,但明显已划入冷战中对立双方的两大阵营中。东盟各国在战后到60年代初议会民主制政治尝试失败后,集权主义抬头,先后形成了以军队或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及领袖人物为特征的相对稳定的政治模式和政府。越南、老挝则在70年代中期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柬埔寨也在第二次印支战争结束后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共产党政权。缅甸则走上了奈温领导的缅甸式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东盟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相对稳定和持续地推出了一系列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来,东盟在内部进行了组织结构、政治机制、经济关系、安全机制等各方面关系的调整,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这些调整是在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及东盟实力大大加强之际发生的,东盟关系的调整对整个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地区安全等方面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东盟内部关系的调整 1.扩大成员国,实施大东盟战略。扩大东盟的计划并不是近一两年才出现的,早在1976年8月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时,与会国就提出要成立东南亚地区共同体,对赞成东盟原则和宗旨的“所有东南亚国家”开放。然而,由于东盟与印支的意识形态严重对立,这一计划一直束之高阁。冷战结束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国都实行对外开放,于是扩大东盟又开始提上议事  相似文献   

4.
1995年的东南亚地区形势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其特点十分明显。 一、以越南加入东盟为标志,一个“扩大的东南亚联盟”已成雏形 东盟成立于1967年,自称是一个为促进东南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组织,但实际是冷战时期的产物。东盟成立之初,其政治主旨在对抗越南等“有共产主义色彩的印支国家向东南亚的渗透”,是多个弱小国家在冷战时期为保护自己、加强实力而结成的联盟。 在东盟成立后的20余年间,越南与该组织的关系因越南战争和越南入侵柬埔寨等原因而处于对抗状态,整个东南亚地区也处于东盟和印支两个集团对峙的局面。冷战时期,这两个集团分别代表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的势力。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出现的变化以及1991年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巴黎和平协议的签署,东盟同越南的关系开始缓和,越南也改变了对东盟的态度,调整了其对外政策,并迅速向这个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影响不断扩大的区域组织靠拢。随后,越南在1992年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近几年来“大东盟”的崛起.1995年7月东盟正式吸收越南为其成员国,1997年7月在吉隆坡召开的东盟外长会议上又接纳缅甸和老挝加入了东盟,至此,东盟由6个成员国增加到9个成员国.一个“大东盟”的蓝图就非常现实地摆在人们的面前.“大东盟”的出现对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及安全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大东盟”的形成是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有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机遇和条件,而且还有其理论和目的.本文仅拟就“大东盟”建立的目的及其发展前景,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区域性大国,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影响力,其极具特色的国家构成与政治走势,不可避免地要对东南亚地区的总体性安全与稳定构成战略性影响。冷战时期,越南曾是东南亚地区动荡的主要根源,也曾是中国西南边陲安全的主要威胁。而随着冷战的结束,越南的政治、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因应变化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及地区格局的新形势,越南于1995年加入东盟,开始了其联盟政治、和平发展的道路。从此,一个和平友好的越南重新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近年来,在东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断演进的双重作用下,越南的军事…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已基本形成了“一超四强”的格局,即美国、日本、俄罗斯、东盟及中国五大力量相互作用。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和区域性强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积极、主动地采取了“向东看”的政策,同东盟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东盟国家也非常重视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本文拟就印度与东盟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的战略考虑、主要举措和发展前景以及对我国安全的影响作一简要阐述。一、印度与东盟国家建立伙伴关系的战略考虑首先,印度是世界上第四大军事强国,与东盟国家形成军事上的互补性。目…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特点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的结束和印支与东盟对立关系的解体,使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来,东南亚各国根据地区安全形势的此种变化,相继对其安全防务政策作了新的调整,由此使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并将对未来该地区安全形势的走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日本对东盟的安全保障政策 ,经历了从安全对话、军事交流到直接派兵三个阶段 ,是日本追求新的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其实质是力图主导亚太地区的安全新秩序 ,以东盟地区为突破口逐步走向军事大国 ,并通过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合作 ,平衡地区安全中美国、中国等大国间的关系。日本对东盟的安全保障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存在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的产生、发展的演进历程,是我们把握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演变的关键主线,也是了解同期地区主义与区域安全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途径。安全复合体的出现为开展地区安全合作创造了条件,也是安全区域主义发展的起点。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复合体在构建过程中遵循了安全连续统一体的演进规律,地区安全结构经历了从冲突竞争为基调到对话合作为主旋律的显著变化。东盟国家一方面借此调解和缓和地区国家间的矛盾冲突,达到团结和整合地区安全力量的目的;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推动"地区中立化"的安全机制,实现冷战两极体系下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平衡和稳定。从寻求"共同安全"到地区"合作安全"的最终建构,东盟把一个分裂对抗的东南亚逐步发展过渡成为一个团结互助、相互依存,愿意为了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而共同奋斗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合作典范。同时,冷战时期培育"合作型"安全复合体的实践培养了东盟国家间的政治安全互信,增强了对地区的认同,这为冷战后东盟地区安全结构向更高一级的"安全共同体"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二战以来形成的美苏互为对手的国际冷战格局,随着苏联解体、东欧的剧变、德国的统一以及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而打破。这无疑将对当前的世界形势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就国际格局变化的影响与东南亚地区政治安全形势出现的新变化作些分析探讨。一、美苏在亚太降低军事对抗水平,大大地改善了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东盟作为亚太地区唯一的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保证东南亚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地区战略.在东盟各国看来,单纯依靠东盟自身的力量是无法保障本地区安全的,而大国出于利益的驱动和对权力的追求,一定会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和竞争.  相似文献   

13.
东盟外交新走向--兼论中国与东盟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盟所在的东南亚地区是世界风云变幻中的一块“绿洲”。长期以来,东盟国家总体上保持了政治基本稳定,经济较快增长的好局面。在对外关系领域,东盟也积极进取,颇富个性和特色,是世界上一个外交活跃、成果丰硕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自东西方冷战结束后,东盟大力推行全方位、多元化外交,取得显著成效,同各类国家特别是亚太国家发展了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近一年来,为  相似文献   

14.
东盟“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战略构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维护东南亚地区各国的主权和独立,避免外部大国的威胁和干涉,东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了"和平、自由和中立区"战略构想.80年代,由于发生了越南入侵柬埔寨事件,使东盟中立区构想遭遇极大挫折.冷战结束以后,地区安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的国际关系格局正在形成,东盟及时调整其安全战略,组建了"东盟地区论坛",实现了由"中立"到"中心"的历史性转变.本文主要就东盟中立区战略构想的宗旨和主要原则、发展演变历程和外部大国的反应等方面做较为全面的探讨.指出,东盟安全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在大国均势格局下实现地区安全事务的自治.  相似文献   

15.
贺圣达 《东南亚》2014,(1):1-10
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经历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近代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在冷战时期(1949~1980年代末)和后冷战时期(1990年代初至今)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目前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的特点是:东盟加快推进共同体的建设进程,中国、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多个大国则以不同方式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存在与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形式上以东盟为主体、各大国展开博弈的复杂的战略格局。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战略格局中,地位特殊,作用突出,但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战略意愿,为此,需要积极、妥善地应对东南亚错综复杂的战略格局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6.
缅甸与东盟经济关系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年7月23日,缅甸加入东盟,这是缅甸对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缅甸开始融入东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对于缅甸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缅甸加入东盟后,与东盟在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合作,双方的经济合作成就尤为突出。一、东盟对缅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缅甸加入东盟后,即确立了与东盟加强联系和合作、借东盟国家的投资和技术发展缅甸经济的外交策略。缅甸入盟以来,东盟对缅甸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东盟成员国对缅甸的直接投资在缅甸吸引的外资中占据主导地位缅甸军政府上台…  相似文献   

17.
张小欣 《东南亚》2002,(2):5-11
东南亚地区在历史上曾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由于冷战兴起 ,两极格局形成 ,第三世界国家间合作运动迅速高涨。 1 96 7年东盟组织的成立 ,使地区形势再次产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以致于印度的决策者一直把他们对于日益联合的地区的关心视为与自身的安全需要相关。”① 这更进一步加快了印度重新审视和调整对东南亚地区外交政策的步伐。 1 96 7——— 1 977年是东盟成立并初步发展的十年 ,也是印度英迪拉·甘地总理的第一次执政时期 ( 1 96 6——— 1 977年 ) ,还是印度对东盟国家外交政策在继承与改造、挫折与发展中逐…  相似文献   

18.
冷战的结束,东西方对抗的消失打破了长期存在于南亚地区的巴美和印苏对抗的战略格局。苏联的解体和苏军撤出阿富汗使巴基斯坦失去了它在美国西亚战略中的地缘政治优势。美国开始调整它的南亚政策,在加快步伐改善与印度关系的同时拉开与巴基斯坦的距离,使巴长期借助美国抗衡地区大国印度以及遏制印度在南亚称雄的外交政策受到冲击。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形势,民选的巴基斯坦谢里夫政府在力求稳定国内局势、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务实地调整对外  相似文献   

19.
试析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威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明显特征是彼此力求合作,以合作谋发展,并不断探索解决敏感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近年来,“中国机遇论”上扬,“中国威胁论”下降。但应该看到,东盟对中国硬实力的发展仍具戒备心理。“中国威胁论”有其客观基础和影响力,消除“中国威胁论”将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一、“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伴随中国发展,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威胁论”。它们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不相同。(一)“中国战略威胁论”首先,东盟国家担心中国强大后会采取扩张战略。冷战结束后,美苏撤出该地区,东南亚国家即担心…  相似文献   

20.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启动了无核区建设,但近年来由于世界油气价格的高涨,一些东盟国家纷纷着手开发民用核能。其中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尤其突出。与这些国家的核能开发相关的环境安全等问题受到了东盟内外各种力量的关注,这给东盟在区域安全问题上的协调和治理能力提出新挑战,并将影响东盟未来的自身改革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