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刑法中规定了关于没收财产的制度,该制度作为刑罚体系中的附加刑,已成为惩罚犯罪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该制度的存废之争也从未中断。笔者认为,首先,从刑罚的功能上讲,没收财产刑与罚金刑功能近似,可以实现相互替代;其次,没收财产刑所没收的是犯罪人合法所有财产,违背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宪法精神;再次,没收财产刑也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再者,没收财产刑实质上不利于实现刑罚目的的功能,导致重刑化趋势。因此,没收财产刑应当被废止。  相似文献   

2.
刑罚的种类即刑种。资产阶级法学家通常将刑罚分为:生命刑、身体刑、自由刑、财产刑、权利刑、名誉刑。这六种刑罚又可分为主刑和从刑(附加刑)两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刑种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这九种刑罚又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主刑是法院在判决刑事案件时独立适用的刑  相似文献   

3.
强调财产刑的人道主义执行越来越成为法治发达国家刑事司法的重要内容。随着财产刑适用范围的日益扩张,我国财产刑人道主义执行日益被刑事立法所关注。这不仅顺应了世界刑罚发展趋势和刑罚的轻刑化和社会化,而且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发展要求。这就为我国财产刑人道主义执行提供了可能。因此,我国要完善罚金刑的适用,设立财产刑减刑制度,保障被执行财产其他权益人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4.
当前刑罚体系针对强人工智能体具有局限性,生命刑、自由刑、财产刑、权利刑均无法适用于强人工智能.应当适当调整刑罚体系,增设删除数据、修改程序和永久销毁的刑罚处罚方式.在适用相应刑罚时,应坚持罪刑相适应原则,遵循报应与预防相结合的二元论思想,根据社会危害性和再犯可能性的大小设置刑罚梯度.只有在强人工智能体的罪行极其严重时,...  相似文献   

5.
当前,经济犯罪刑罚轻缓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刑事政策的发展趋势,而我国经济犯罪惩罚还存在刑种设置单一、财产刑适用不足、量刑情节模糊等问题。为使我国经济犯罪刑罚改革跟上世界刑事法的发展潮流,应在宽严相济形势政策指导之下完善经济犯罪惩罚的财产刑和资格刑,对现行刑罚模式予以改革。  相似文献   

6.
酌定情节是具体内容和功能都缺乏刑法明确规定的量刑情节,与罪刑法定原则的明确性要求在形式上似乎不相符.但是,由于罪刑法定原则实行成文法主义,而成文法有其固有的抽象性和稳定性弊端,因此,在刑罚裁量时适用酌定情节能够有效地弥补罪刑法定原则的缺陷,有利于实现罪刑法定原则的保护宗旨.  相似文献   

7.
刑法的公法地位和刑罚的严厉程度决定了刑事案件的裁判有着与民事案件不同的原则和方法。罪刑法定作为刑事法律的帝王原则,使得刑事案件的裁判具有自制和谦抑的特性。自由裁量是法官面对法律条文的抽象普遍性与个别案例的具体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所作的策略选择,体现了司法权的扩充和张扬。刑事诉讼法律适用的方法,应当是在罪刑法定原则与法官自由裁量权之间求得兼容与平衡。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在适用刑罚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审时、宽严有度。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的特点及犯罪原因的特殊性,对未成年犯科刑时应当体现出轻缓、宽容的一面,对较为严厉且不能实现刑罚目的的无期徒刑、财产刑及资格刑的适用应当作出相应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赎刑是中国古代犯罪人交纳财物以抵刑罚处罚的一种制度,它经过了由夏到清几千年的历史,其适用的范围、原则和方法对中国古代的刑罚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立功制度的根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刑法中的立功制度关涉刑罚的裁量与执行两大环节,是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历数千年而不灭,反而日益完善。对其根基予以全方位探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道义根基、理论根基、政策根基、实践根基等4个方面对立功制度的根基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Murphy  Russell D. 《Public Choice》2004,118(3-4):325-340
This paper presents a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rent seeking in which the payoffs and the choices between productiveand non-productive activity are endogenous. The economy has the potential for endogenous growth, but when agents can choose between confiscation and productive investment, growth is no longer possible. The confiscation activity has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In one, confiscation occurs as a result of theft;the lack of sufficient property rights eventually makesinvestment in productive activity unpalatable.Alternatively, confiscation is the result ofgovernment activity (e.g., taxation). The paper underlines the difficulty of creating aninstitutional structure conducive to growth.  相似文献   

12.
司法实践中,行政处罚与刑罚的竞合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竞合时的法律适用问题。本文以为,在适用方法上应遵循并合主义,具体适用时又应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予以处理,并突出刑事处罚优先的原则。同时,也应注意犯罪移送时的证明要求,以防止法院间的互相推诿。  相似文献   

13.
以监禁刑为主的近代各国刑罚体系,在矫正罪犯和恢复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以监禁刑为主的刑罚运行成本在不断增加,其改造效能也有待加强。非刑罚化是对犯罪行为处罚,在不适用刑罚而采其他处罚手段能达目的时,可排除刑罚适用的责任承担方式,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且符合刑罚发展趋势和保障人权之需要。研究我国非刑罚化的价值取向及其理论与实践基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闫倩 《学理论》2012,(24):110-111
赖昌星在经历了长达12年的逃亡之后,于2011年7月终于被加拿大遣返回中国,2012年5月18日,赖昌星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赖昌星未提出上诉。赖昌星之所以被遣返而不是被引渡,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加之间没有引渡协议。本文从赖昌星案出发,剖析了其未被引渡的深层次原因,包括中加未能达成引渡协议的原因,指出了我国引渡法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引渡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所谓刑法的有限性,是指刑法的调控范围以及刑罚手段的运用是有限的,而不是无穷的。具体而言,刑法的有限性又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刑法触角的有限性,二是刑罚发动的有限性。所谓刑法触角的有限性,又称刑法调控范围的有限制性,是指刑法调控的对象必须是在行为人意识支配下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刑罚发动的有限制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条件上:第一,刑罚发动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有刑事案件的发生;第二,刑罚发动的实体法条件是刑法的规定性,该条件通常需要通过"罪刑法定的要求"和"犯罪构成要件的限制"两个方面来实现;第三,刑罚发动的程序性条件是指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与自由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过渡社区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城市化过渡社区的治理困境,一直是我国地方治理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首次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以X市PN社区为例,分析了城市化过渡社区中常住居民的公平观念及其利益诉求方式。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作为弱势力群体的失地农民,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生存权利,在过渡社区的日常生活中与地方政府进行博弈的方式;并且分析了这些博弈方式背后的理性因素及其启示意义。研究发现:土地征用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安排的不合理,侵蚀了过渡社区中居民的利益,违背了社区居民的公平观念,加上市场经济生活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压力,降低了基层政府管理行为的合法性,激励了社区居民的隐性抗争行为。只有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政府的制度设计和管理行为才能取得长久的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7.
信赖原则具有平衡社会公共安全保护与交通建设事业发展、限制过失犯罪成立范围的功能,其适用条件有严格的限制。国外关于信赖原则的立法、判例对我国在刑法理论、立法领域引入该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目前的交通设施环境、法治观念等已经基本具备了适用信赖原则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在立法技术、刑罚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应从制度上对公职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进行预防和惩处。完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一方面要搞好前置措施的设置,重在预防;另一方面要严密刑事法网,严惩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犯罪分子。可从明确行为模式、规范法律用语、提高刑罚幅度、增设附加刑等方面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9.
After 1984 local law enforcement agences in the U.S. substantially increased arrests for drug offenses relative to arrests for property and violent crimes. This paper explores why this reallocation of police resources occurred, focusing on alternative “public interest” and bureaucratic self interest explanations. The Comprehensive Crime Act of 1984 is shown to have altered the incentives of police agencies by allowing them to keep the proceeds of assets forfeited as a result of drug enforcement activities. Empirical evidence is presented which shows that police agencies can increase their discretionary budgets through the asset forfeiture proces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hallenges the assumption inherent in most models of legislative behavior — namely that congressmen are driven by the desire for reelection. I offer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incumbents seek to maximize their discretionary investments and the income generated by the job. The only constraint on this behavior is that legislators provide a satisfactory level of constituency service — a product that I suggest entails slight opportunity, and few manufacturing, costs for congressmen, and one that is unlikely to lose its value with increased production. I also demonstrate that increases in salary and discretionary investments have lengthened congressional care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