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东方》2017,(6)
全域旅游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向,它充分显示了发展"旅游+"的新业态。它不仅符合和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且能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际情况,还将成为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给传统旅游业带来很大挑战性,将涉及全域旅游的顶层设计发展规划、乡村生产发展产业、乡村集体土地权属、集体所有制与共享机制关系、基础设施投融资等相关法律问题。探索解决这些法律问题,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焦点和重点,也是构建发展全域旅游有关机制的法治建设内容和重要保障环节。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旅游才更有生命力。万宁市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元素,但对文化的挖掘不够,宣传也欠缺,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如何打好文化牌,深挖本地文化资源,彰显鲜明个性是办好旅游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浅谈中国的文化旅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突飞猛进,旅游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旅游文化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繁荣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北京的旅游业在历经多年发展后,现在开始转向注重体现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的优势上。事实上,也只有大力弘扬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文化精华,深入发掘北京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内涵,才能顺应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潮流,促进普通的观光旅游向高层次、更富吸引力的文化需求型旅游发展,从而使北京旅游业有一个长期稳定发展的势头。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7,(5)
三亚市根据市情,提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三亚市在发展"全域旅游"战略背景下,提升旅游质量,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质和旅游者的文化体验、文化享受程度,实质上就是提升吸引旅客的关键所在。三亚境内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尚属简单性地开发利用,很有必须在进行全面、扎实普查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大黎、苗族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并对黎、苗、回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在开发利用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同时精心保护。  相似文献   

6.
王成 《前进》2017,(6):45-47
<正>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业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晋中成为全省首家入选地级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晋中文化旅游步入了转型升级快车道。一、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是推动晋中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首先,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  相似文献   

7.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概念被推向全域旅游业风口。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业由单一化旅游转向高质量、全域性旅游模式,这对拓宽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基于法治视阈,为拓宽旅游新业态发展下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规模、深化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8.
廖娟 《前沿》2013,(18):102-103
新形势下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旅游业持续繁荣。与此同时旅游文化营销运作模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质量的提升也就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旅游文化营销的内涵以及营销模式的分析与选择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旅游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群众需要、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市旅游业发展进入了大众旅游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空前旺盛,全域旅游、全民旅游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新路径。我们要深刻把握全域旅游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一场重大变革、一个综合载体、一项美丽工程的重大意义,抢抓全域旅游发展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旅游业发展也步入了全域旅游新时代。要深入  相似文献   

10.
《新东方》2018,(1)
海南全域旅游示范省的创建中,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省域内的发展亦表现出"绿肥红瘦"的问题。为充分开发利用海南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一定要根据其所具有的陆地型和海洋型"双栖型"的红色资源业态、"草根性"和"国际性"对接的发展形态、历史性和现代性一脉相承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形态的三种特质,运用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做好科学的开发规划、精准的功能定位、协同的开发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正成为乐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文化底蕴开发不够,文化市场构建乏力,形成了文化影响旅游、旅游制约文化的状况。因此构建以佛文化为重点的旅游大文化,以山水为煤构筑现代城市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市民素质,才能扩大乐山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乐山旅游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旅游与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民族地区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贵州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它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贵州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推动了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地区发展。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机遇。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齐海舒 《前沿》2014,(15):126-128
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文化的建设并没有跟上步伐。本文首先解析了什么是旅游文化,通俗地概括国内外对旅游文化定义的研究;其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说明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和作用;然后本文以胶东半岛为例,举例讲解当地的旅游文化特色及历史;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对胶东半岛的旅游文化发展进行了合理构想,提出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布依族地区文化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在布依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中注重开发利用布依族“显在文化”资源 ,正确处理好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突出民族文化特点与实现大众化、突出景点文化主题与综合开发利用、旅游“旺”季与“淡”季、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对布依族地区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梁柰 《当代广西》2015,(4):50-51
<正>节庆旅游是文化旅游深度发展的结果。广西节庆旅游是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开发、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也丰富了广西文化旅游的内容;随着广西节庆旅游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近些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阻碍发展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一、广西节庆旅游发展瓶颈目前,广西大量丰富多彩的节庆样式相继被挖掘,开发内容不断加深,大力创建和发展强有力并独具代表性的节庆旅游品牌,在广西旅游业形成了一个个充满活力和有发展前景的专  相似文献   

16.
苏长高 《当代广西》2013,(16):29-29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全区旅游发展大会上要求,必须加快广西旅游跨越发展。如何才能加快广西旅游业跨越发展?笔者认为,全区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项目、打造旅游产品(主要指旅游景点线路)过程中必须增强旅游文化理念的引领,大力发掘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具有本地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这样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广西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广大消费者休闲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萧山旅游业近几年投入大,发展快,成为杭州市、浙江省乃至长三角旅游业中的一匹"黑马",而湘湖景区则扮演了萧山旅游的一个重要角色。湘湖旅游度假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从成立至今6年来,大力提高旅游文化含量,提升旅游产业品位,从而取得了科学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需要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便利条件;突出鲜明特色,打造民族地区重点项目;加强政策引导,保护民族地区生态和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19.
正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不是简单的空间扩大,是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革命,发展路径的转  相似文献   

20.
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廖杨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3):134-141
旅游工艺品是在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产品,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的本质内涵是民族文化商品化。文化、技术与民族生境,构成了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的内在关联。从人类学角度对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对这种关系的变化做出自己的说明和体现出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