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任罗成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生活。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望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归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称他为“半鸭知县”。后来他任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馆,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又誉之为“于青菜”。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后人有诗赞道  相似文献   

2.
正清朝时的威远县令李南晖是甘肃通渭人,因"耻以貌博官",躲避皇帝大挑,所以直至56岁才被授予威远知县一职。在任14年间,他体恤民情、勤政务实,修城池、筑河堤、架桥梁、建书院、修县志……"百废俱兴,民心爱戴,欢若一家",民间称呼他为"清廉知县"。清乾隆三十年(1765),李南晖到任。次年便募资开修"几几不可支"的东桥(原名观澜桥)和北桥(原名义津桥),总耗时十余载。在此期间,李南晖  相似文献   

3.
《学习导报》2012,(23):45-45
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为官清廉无私,崇尚节约,甘于淡泊。他在任广西罗城知县时,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仅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成鸭,乃割下一半作为儿子回老家时路上的莱肴,因此得名“半鸭知县”。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清官受人敬仰,有关他们为官清廉而获得种种美名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读来颇受教益。半鸭知县清代于成龙任罗成知县时,廉洁自律,寸礼不纳,安于清贫生活。有一次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望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归路上的菜,因而百姓敬称他为“半鸭知县”。后来,他任两江总督,文史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馆,在总督府,  相似文献   

5.
记者在环县文广局“村村通”办公室见到沈天儒时,他正专注地修理着接收机,拆盒、拧螺丝、检查主板、调试信号,“折腾”了不到10分钟,便将修好的接收机交到村民手中.沈天儒搓了搓粗糙的双手对记者说:“村上人不容易,为修个接收机要跑几十里路,修不好就等于白跑一趟,咱心里也不安.”  相似文献   

6.
西尧 《奋斗》2005,(10):55-55
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有个知县死后对阎王爷表白:自己任期内虽然没什么功劳,但一身清廉,到百姓家连口热水都不喝,只喝凉水。他满以为阎王爷会对他一番夸奖,没想到阎王爷拍案而起:“你为官一任,本该兴利除弊,为百姓办事,如果不贪就是好官,还不如雕个木头知县放在那里,连凉水也不喝,岂不更好!”看罢这则虚拟的故事,再想想你身边的人和事,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凉水官”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7.
据清朝翟颢《通俗篇·货财》记载:靖江县(原名马驼沙)郭知县原先在江南教过书。上任不久,一个学生就找上门来“打秋风”。他请门人呈上一张拜帖,一把诗扇。郭知县见了并不迎客,而是提笔在扇面上写道:“马驼沙上县新开,城郭民稀半革菜。寄语江南诸子弟,秋风切莫过江来。”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4,(1):126-126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个叫马亮的年轻人。他出身商业世家,很小的时候就能双手打算盘,而且准确无误,可谓“才高八斗”。经过县、府、州层层推举,马亮被明太祖朱元璋钦点为山东日照知县。  相似文献   

9.
王建柱 《党课》2012,(23):120-122
陈石林是摄影师出身,但却以“修版师”出名;他从未给毛泽东拍过照片,但毛泽东的四版标准像无一不是经过他的手修制完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四部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大学》中提出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实现全部政治理想的基础思想.它说:“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反过来,此书又提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命题. 这个在逻辑上未必经得住推敲的命题却为许多代的中国士人所信奉.修、齐、治、平,是中国封建社会士人的最高人生理想.只是在道德层面上,个人是高度受重视的.至于个人的正当利益,却少有论述.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提出“义利之辩”,他轻视“利益”的观念,而强调“道义”是高于一切的,儒家还提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命题,认为为了道义原则而牺牲生命是最崇高光荣的事.  相似文献   

11.
明人袁宏道任吴县知县时,整顿吏治,精兵简政,轻刑省讼,备受百姓拥戴。尤其是他处理公务快速公允,办事之人至多在城里吃一餐饭的工夫事情就已办好。“升米公事”自此在百姓中传开。细想一下,“升米公事”之所以能赢得百姓赞誉,其可贵之处就在于食“升米”之间“公事”毕,不推不诿。时至今日,“升米公事”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亡羊补牢”是《战国策》里庄辛讲给楚襄王的的寓言。讲的是,羊的主人发现羊圈里的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他很后悔,把羊圈修好了,再也没丢羊。后人比喻为,做事出了错要马上查找原因,补好漏洞,以防类似的损失再次发生。然而,一些国有企业“亡羊”之后的一些表现却令笔者困惑不解。  相似文献   

13.
海瑞字汝贤,号刚锋,广东琼山县(今海南省海口市)人。他的性格和他的号一样,“刚锋”异常,在浙江淳安当知县的时候,竟敢直言上疏皇帝,又敢与总督大人抗衡,因而给当地人留下“海刚锋”“海知县”“海青天”的名气。海瑞的疏文,洋洋洒洒数百言,据理而谈直斥君非,实在算得上一篇历史文献。其大意如下:日前严嵩罢相,也不过就是严嵩受到极刑,也算是略快人意吧。不过严嵩罢相之后,也不过就是严嵩没当宰相以前的状况罢了,政治并不怎样清明,比起汉文帝来那就是差远了。天下人不满意陛下已经很久了。古代君王有过,靠臣子们来匡正。今…  相似文献   

14.
陈鲁民 《学习月刊》2013,(19):17-17
明嘉靖四年,徐九思任江苏句容知县。任职期间.他在县衙前竖立一座石碑.碑上是刻的他画的一棵大白菜,两侧题写了一幅楹联:“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他在句容九年,为官清廉,自奉节俭,办事公正.不徇私情,深受百姓爱戴.徐九思逝世后.句容百姓为了怀念这位清官.捐资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祠”.予以供奉。  相似文献   

15.
大凡从政者,都有交出权柄、“解甲归田”的那一天。当其在位之时,人们或因对其有所求,或因慑于其权势,往往会对其说些违心的溢美之词。而一旦其离开官位,脱去了官服,还原为布衣百姓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所以,要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政声”,当在“人去后”。正是:“官员是非贤不肖,人人有日,不能强之便加毁誉”也。清代湖南人蔡信芳,在陕西蒲城县任知县时,清正廉洁,勤政爱民,颇有政声。离任时,民众先拦道挽留,后挥泪相送,蔡知县感动之余,留诗相赠:“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绵;回看群黎终有愧…  相似文献   

16.
近日看到一则笔谈:有个知县要到庙里游览,提前通知了庙里住持和尚。和尚忙了几天,洒扫庭除,并且张罗了一桌酒席招待。知县觉得挺惬意,本又是个风雅之人,便随口吟诵了两句古诗:“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和尚听了,只是苦笑。知县看了很奇怪:“你为啥发笑?难道下官念错  相似文献   

17.
他是村里的“当家人”,是大家公认的“能人”,带领党员群众不仅修好了出行路,还“修”通了致富路,让昔日的穷村子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日新月异。可最令乡亲们敬佩的,却是他打造出一支“能人队伍”,带动全村经济持续腾飞。这就是——  相似文献   

18.
于成龙是山西永宁(今离石县)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任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偏处山隅,峦烟瘴雨”,传说北方人若去,“生还者十不一二”,亲朋劝他莫往。他以“古人义不辞难”相告,变卖部分家产,得银百两以作盘缠。行前他表示:“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志,誓不昧‘天理良心’四字。”当时,罗城县城只有居民六家,全住茅屋。县衙中长满荒草,中堂、内宅也皆为茅屋,条件十分艰苦。于成龙从老家带去的几名壮仆,先后病死四人,剩下的大都弃他而去。  相似文献   

19.
于成龙(1617年-1684年),字北溟,山西永宁(今山西离石)人.他本是明朝崇祯年间的副榜贡生,清朝同治18年谒选为广西罗城知县,走上仕途时,他已45岁了.  相似文献   

20.
刘志祥猖狂得连“遮羞布”也懒得挂,竟赤裸裸地把“一身歪气、两袖黑风”露于形外,其野蛮行径,令人瞠目、让人咋舌。比如他在汉口火车站担任站长6年,被群众讥为“汉口站最大的票霸”,这一囤票倒票的“公开秘密”居然无人敢去过问。再如他借基建敛财简直是破绽百出,修个小花坛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