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唐圣菊 《求索》2014,(11):180-184
民国时期是中国舞蹈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西舞东渐"一方面令国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促使舞蹈逐渐由宫廷文化、民间文化成为一种都市大众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但是,由于意识形态、政治、经济、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舞蹈现代发展进程中,禁舞与反禁舞斗争相互交织,构成了现代舞蹈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畸形文化景观。深入研究民国时期的禁舞与反禁舞斗争,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对民族舞蹈现代转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从文化层面理解舞蹈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这样一个众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中,少数民族舞蹈独树一帜且神奇美妙;曼妙绝伦的少数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舞蹈艺术的骄傲与自豪,而且亦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揭示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深层文化内涵对于深入研究少数民族文化而言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今日民族》2013,(9):19-19
“打歌”是云南少数民族对“踏歌起瓣”的统称,而“圈舞”更是各民族载歌载舞的一个不约而同的形式。这不仅是云南少数民族其通的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有许多舞蹈也是以“圈舞”的形式,边行进边表演的。大家依前后顺序,手拉手,臂挽臂,唱着歌,合着节拍,动作步伐整齐一致,一起围圈共歌共舞,其场景壮观感人。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舞蹈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对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的机制与现状,剖析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交流的必要性,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有效地传播与交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傣族劳动舞     
生活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景星乡曼兰村的傣族妇女,至今保留着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劳动舞,在节庆或劳动之余,以三弦或口琴伴奏,用舞蹈生动地再现了整个稻耕劳作从撒种到装谷入仓的过程,舞蹈动作形象逼真,反映了傣族妇女勤劳朴实、喜庆丰收的心情。跳劳动舞,人数可多可少,以双数为多。舞者以场中某一点为中心,“米”字状向四周排成直线排开,舞曲响起,舞者用动作表现妇女在秧田里撒种的情景。劳动舞虽然舞曲节奏十分简单,通曲不过8个节拍,但在反反复复的舞曲循环里,舞者要做完撒秧种、拔秧苗、捆秧苗、下田栽秧、薅秧、守稻田撵鸟兽、割稻、…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经历过相互借鉴与创新的过程,因此这些民族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它们之间有着这样的联系,因此他们的神灵信仰、思考方式、生活习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一大群人围着篝火连袂踏歌的圈舞形式,就是舞蹈的的一种共性特征。圈舞形式包含很强的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而且伴随社会的发展进步,圈舞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开始实现流变。  相似文献   

7.
舞彩澜沧     
雨周 《今日民族》2013,(3):38-39
舞蹈是另一种语言,它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不同的舞蹈具有祭祀、娱乐、表演等不同的功能,在澜沧这片热土上,就流传着这样一些多姿多彩的舞蹈。摆舞摆舞是拉祜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是拉祜族两大传统舞蹈之一,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只要高兴,人们便相聚而舞,深受群众喜爱。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心理变迁成为我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少数民族心理的生成是被在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的。然而,随着实践方式即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变迁与民族文化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出现了对生产方式变迁和民族文化延续性断裂的不适、哀伤和惆怅的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身份认同的茫然和迷惘。对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去分析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辩证认识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培育适应城市化与现代化、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少数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9.
苗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苗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同时,她又以自已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从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绚丽多彩的苗族文化艺苑里,除了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学及正在崛起的书面文学之外,还有悠扬悦耳的民间音乐、矫健有力的民间舞蹈,别具一格的民间建筑,疗效显著的民间医药,技艺高超的民间武术,饮誉中外的民间工艺,等等。可谓琳琅满目,令人赞不绝口。 在苗族民间舞蹈领域中,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古瓢舞、花鼓舞、板凳舞、踩鼓舞、刀舞等舞蹈类型。每种舞蹈类型又因其内容的不同而分为各种不同的舞蹈形式和舞蹈动作。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10)
<正>"阿美族群传统歌谣、迎宾舞蹈、台湾少数民族手作体验……"5月1日,台湾少数民族山舞天使团成员跨海来到福州三坊七巷闽台青年创业基地"唯美客文创聚落",为福州市民作精彩演出及展示,受到民众热捧。台湾"原住民族文创农特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何玉平表示,两岸一家亲,首次率领13位老中青三代台湾少数民族艺人"带着家乡原汁原味的东西,将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以及歌  相似文献   

11.
郑锋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2):134-138
本文应用田野考察、专家访谈、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彝族铃铛舞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彝族铃铛舞是一种独具民族个性的、方便易行的自娱自乐和有健身功能的民族传统舞蹈和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地域性、表演性、观赏性、群体性、融合性等文化特征.始终表现了增强本民族的团结.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社会功能;可以对铃铛舞进行开发;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引入学校体育,也可作为全民健身的内容,服务于大众;还可促进彝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阎颖  田强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2):107-111
跳丧舞是土家族特有的民族丧葬舞蹈,至今仍流行于鄂西土家族聚居区。其基本动作和表现的内容同古代巴族歌舞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是古代巴族歌舞的继承和发展;其表现出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寓意,成为别具一格的民族标识。随着时代的变迁,跳丧舞发生裂变,形成官方与民间的文化分野,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3.
高鹏春 《前沿》2013,(22):137-13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怒江傈僳族刮克舞运动的变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刮克舞运动是一项集信仰、娱乐、舞蹈和健身为一体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其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表现形式,并承载着傈僳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简论湘西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少数民族舞蹈以祭祀为主题内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作用,舞蹈表现形式再现了湘西少数民族的欢乐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正>8月21日至25日,2014年桂台少数民族交流周在广西南宁举办。台湾花莲县、苗栗县50名少数民族代表与当地少数民族代表同台表演,以歌会友,以舞传情,亲密交流,共同探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壮乡民俗迎客来8月21日,2014年桂台少数民族交流周在广西南宁沛鸿民族中学江南校区拉开序幕。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学生,早早摆好了竹竿,用热情欢快的壮族竹竿舞迎接来自台湾的贵客。在清脆有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关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的县份之一,也是云南省苗族人口较多的县市之一。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芦笙舞是马关县境内苗族同胞喜闻乐见的舞蹈,遍及全县苗族村寨,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话:"听见芦笙响,苗家脚板痒。"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在于研究少数民族几千年来在生产实践和历史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征的各种体育文化,这些不同的体育文化,都需要以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项目形式呈现出来。这一形式不仅可以体现这个项目的实际内容,更能代表这个民族在发展历史中存在的民族信仰、独特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活习俗。面对当前少数民族旅游形象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为出发点,对少数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形象设计,以期为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形象与传播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8.
舞魅人生     
<正>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以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个主张,强调文化惠民的群众性、精神性,对我们理解民族文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省民族宗教委实施的"双百"工程一直对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给予很大支持。著名舞蹈家马文静的《舞魅高原》演艺剧目,就是众多获得过"百项精品"项目资助的民族文化工程之一。马文静成长于边疆,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滋养。成长为舞蹈家后,  相似文献   

19.
丁桦 《当代广西》2009,(6):60-60
春牛舞,也叫舞春牛,是桂平市西区石龙镇群乐村壮族民间的一种演唱舞蹈。春牛舞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石龙镇山区村屯便盛行春牛舞。  相似文献   

20.
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民族文化是民族中的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它与民族经济、民族政治是内在统一的,共同构成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和制约的作用,民族经济意识的转变将会促进民族经济的工业化;与工业化不相适应的文化因素将阻碍民族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民族文化由少数民族经济所承载,少数民族经济由民族文化界定和导引。民族文化的变革是民族经济变革的先导,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反映和内在要求;少数民族经济的现代化是民族文化变革的方向。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将促成民族文化的蜕变,逐渐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