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9世纪以来,在浪漫主义与实证主义反叛性运动的冲击下,修辞学在法国逐渐名声扫地,于1885年被逐出法国中学的人文课程。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在涉及语言理论与诗学的俄国、捷克形式主义理论推动下,修辞学在法国重获生机。发源于俄国的形式主义运动在法国以结构主义的名号得以进一步发展,它教给人们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与研究视角,有力地推动了以雄辩术为核心的文体修辞学的发展。研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修辞学永远是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因为他的作品在内容与风格上都属于文体修辞学研究的范畴。研究乔治·佩雷克的作品,一个要紧之处就是阐明佩雷克的“新形式主义”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古罗马修辞学的传统论题源以及作为亚里士多德修辞五艺之一的“记忆术”的普遍原则。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探讨战略机遇期内的中国外交走向,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东方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和俄罗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讨会12月5—6日华东师大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就“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多学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与当前国际态势”和“中国外交的理论思考”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韩国语语系归属研究的重要意义19世纪诞生于西方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确实解决了亚洲的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等的划分问题,但当遇到日本语、韩国语(含朝鲜语—以下同)这类用历史比较法不能完全解决其系属问题的语言时,只好冠之以“语系不明”的结论(欧洲语言学家对...  相似文献   

4.
王申蛟 《美国研究》2023,(2):143-160+8
美国著名冷战史学家约翰·加迪斯自20世纪70年代中叶开始涉足“大战略”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遏制战略包含“对称”与“非对称”两种模式以及“冷战是长和平”等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冷战结束后,他在有关“大战略”理论的研究中强调优秀的大战略家与历史学家间(应该)共享一系列相通的思维与工作原则,而这些原则又内化于他对冷战时代美国国际政治理论的学术反思之中。加迪斯依据自己的研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政府提出了诸多战略建议,他的“大战略”思想生动展现了当代一部分美国知识精英在美国霸权护持问题上的焦灼心态,但这种学术实践也为打破传统的学科间壁垒找到了一个切实可操作的起点。  相似文献   

5.
彭彧 《德国研究》2009,24(3):73-77
魏斯格贝尔是20世纪联邦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凯尔特学家和教育家,“新洪堡特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理论有“内容相关语法”、“母语中间世界”等,但国内对其译介甚少。本文拟就他对“母语”一词的词源研究、他的母语观进行介绍和评论。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发展中的转折时期,它拉开了日本近代史的序幕,促使日本从落后闭塞的封建国家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期间,日本政府大力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师法西方列强,发起了日本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教育革命”,日本近现代高等教育即肇始于这一时期。从1877年日本第一所新型高等学校─—东京大学的诞生,到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基本确立。其标志是“第一,高等教育制度和法规初步完善,包括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法国作家塞利纳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在反映法属殖民地问题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中的“非洲风情”描写成为众多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从互文性角度来看,《茫茫黑夜漫游》中的“非洲之旅”是塞利纳通过复杂构思构建起的互文性文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纪德的《刚果纪行》等作品都充当了塞利纳小说中“非洲风情”的互文本。塞利纳通过引用、重写、拼贴等互文技巧使各个互文本相互渗透交织在同一文本之中,从而使《茫茫黑夜漫游》对非洲问题的探讨显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描述和分析了魏建功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旅韩游记《侨韩琐谈》中的15篇文章,并对《侨韩琐谈》的这15篇文章分“韩国文化研究上的价值”、“韩国历史研究上的价值”、“韩中关系研究上的价值”、“韩中文化交流关系上的研究价值”,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价值”、“中国现代思想观点上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韩国社会的认识和看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一 黄皙暎文学的现在性 黄皙暎的登坛之作《立石附近》(1962)与 《塔》(1970)以及2003年的《沈青——莲花之 路》,把韩国社会矛盾的时空卓越地描写出来,因此 黄皙哄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基于自身的经 历所勾画的劳动者、城市贫民、打杂工、军人、知 识分子等人物,成为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他的 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框架为依托,所以被称为 具有代表性的“20世纪70年代的作家”。 黄皙暎的小说主要关注20世纪60年代以后韩 国社会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近代化、城市化所引起 的现…  相似文献   

10.
转型中的韩国经济的特征杨景明“经济转型”已成为20世纪末期使用最广泛、内涵最多和理论最深奥的一个名词。①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济正在转型,发达国家诸如美、日等国的经济正在转型。罗伯特·赖克在其《国家的作用》一书中反复强调,面向21世纪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转...  相似文献   

11.
徐冰的语言     
《新民周刊》2022,(11):78-78
近日,“徐冰的语言”展览在浦东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以徐冰文字语言和艺术语言为核心线索,展现作品中的思想和学术理论。70余组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作品分布在美术馆一层和三层,版画、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展现其艺术的多元和丰富。  相似文献   

12.
resumeCetexposepresentantLouisAragon,undesgrandspoetessurrealistes,donneuneiddee,porcisesurlapoesie,laprowdetl'imagesurrealistes路易·阿拉贡(LoutsAragon1897-1982)的生命轨迹和创作发展是同本世纪的文学史、政治史密不可分的。由于其丰富的经历、卷积浩繁的著作以及作品表现出的宏大气派和奔放的文笔经常被誉为20世纪的雨果。阿拉贡一生以其多产,更以其作品多样化著称。从超现实主义时代的天才作家到写“真实世界”的勤奋大手笔,从抵抗运动的抒情诗人到写出令人眼花涂乱作品的小说家,阿拉贡的名字代表了20世纪法国文学…  相似文献   

13.
黄芳 《法国研究》2000,(1):151-159
作家,艺术家,政治家……如此多的称呼并不能概括安德烈·马尔罗的全部天赋。这个天生爱冒险的人,二十几岁就在印度支那等地目睹了那里的革命斗争,回国后写出了《王家大道》、《征服者》、《人类状况》等一系列有关东方革命,尤其是中国革命的小说。而当时他未来过中国。这些作品在法国引起了轰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别出心裁地描写了中国革命,还因为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两个深刻的主题:荒诞与人道主义。一、世界的荒诞性荒诞原指音乐中的“不和谐”,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有悖情理和规矩,不合时宜,不合理性,不合逻辑。”1荒诞意识自古…  相似文献   

14.
关于联邦德国“阶层社会”理论的综述丁智勇一、联邦德国阶层社会的主要标志依据德国社会学家的看法,德国社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8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德国封建社会可视作“等级社会”阶段;从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处于“阶级社会”阶段;而德国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M.亚罗先生于1999年12月21日在北京大学外国文学讲座上的发言稿,全文分两期刊出。他从文献学、阐释学等文学批评的角度,以Erasme的圣经以及蒙田的《随笔》为例,对16世纪作品作了一个全新的诠释,并提出文学作品给读者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对每个读者来说,阅读是“一个寻求自我本体的历程,一个组织结构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春香传》、浙清传》、《兴夫传》是韩国三大古典小说,自问世以来,深得韩国人民的喜爱。为什么两个世纪以来,“三大古典小说”能久传不衰,如此受到韩国人民的喜爱呢?除了它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外,鲜明的艺术特色也是其重要原因。“三大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究竟表现在哪里,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一、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三大古典小说”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其中春香、沈清、兴夫的形象,可以说是光彩照人深入人心的。《春香传》中的春香被塑造成美丽、坚贞、纯朴、刚毅的封建时代妇女的典型,作品通过许多人物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7.
克罗德·西蒙获198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是“新小说”的光荣。然而西蒙并非“新小说”的代表作家。和萨特·加缪甚至某些传统作家一样,西蒙没有完全离开传统人道主义文学的道路。他的作品有故事情节线索,有事件,有人物,有目的,从主题上看,他也没有完全割断传统,他的不少作品如《佛兰德之路》就是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在西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当然,西蒙作品中的现实是“新小说”式的:人物活动平庸无意义;现实总显得神秘、朦胧、压抑。西蒙的语言风格极有个性,是诗一般的语言,但只象“癌细胞”一样在他身上繁殖。他自写自赏,所以他不写关于创作的理论著作,“传染”别人。  相似文献   

18.
克里斯特瓦的互文性概念提出后,首先得到了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的阐释,这集中反映在巴尔特1973年为法国著名《通用大百科全书》撰写的《文本理论》中这一词条的发表,“如是”小组的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其核心概念互文性被正式引入了“文学共和国”的体制话语。尽管这一理论依然因其论战色彩和极端态度而令许多研究者感到无法亲近,但文学史家必须承认,它已经构成了20世纪法国文论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流动性太多是如何发生的呢?有人说,“实践错误一定是因为理论错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错误是因为货币理论错误。大家都在接受弗里德曼的那句名言——“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这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的基石。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明显错误的理论:它错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货币超发并不必然带来高通货膨胀。货币超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是“众语喧嚣”的时代,女性的声音尤为瞩目,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女性作家透过写作,尝试表达自我、反抗斗争,继而感受生命。本文试图从词汇学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围绕(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埃莱娜·西苏提出的)“女性写作”这一概念,对女性作品进行文本解读,思索女性自我生命书写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