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司法判例制度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然 《中外法学》2014,(1):259-279
司法判例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涉及司法判例的选编、发布、内容、效力、引用、推翻之规则的总和。承认判例法的国家有司法判例制度,不承认判例法的国家也有司法判例制度。司法判例制度起源于自然法的发现和习惯法的传承,而且在神明裁判中留下沿革的痕迹。司法判例制度的变化受到制定法发展的影响。制定法强则判例弱;制定法弱则判例强。于是,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判例制度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近代以来,两大法系的司法判例制度又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当下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需要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司法公信力的判例法立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武建敏 《河北法学》2011,29(3):42-48
司法公信力的匮乏是当下中国不容忽略的事实,而建立和完善判例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司法公信力。判例制度通过满足人们的司法期待,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决司法不公、裁判不一和司法无权威等问题,促进司法公信力的形成。但是,在判例制度与司法公信力的生成之间并没有一种逻辑的必然性,而只是人们在司法运行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认识。当下中国所倡导的案例指导制度有益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但它并不必然地促进司法公信力的改观。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弥漫性的判例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法律现代化运动的继续 ,判例法作为一种似乎与价值无涉的现代司法理念在我国独特的法律语境中复苏、张扬。然而 ,然而判例法的变迁成效却与司法过程中维持着何种程度的法律自治息息相关。在所谓两大法系的判例与判例法制度中 ,坚持法律共同体地位使司法从“压制型法”迈向“自治型法”是其共同特征。我国围绕着判例法问题的论争却成为立场间的对决 ,引入判例是否有效不应停留在制度自身 ,而应当从我国法律语境入手 ,在法律变迁中寻找司法自生与自治所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先例判决"与建立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振环  白非 《河北法学》2004,22(5):127-130
自“先例判决”制度在我国产生以来 ,引起了法学理论界的争议 ,作为一项司法改革的新举措 ,尽管存在诸多值得商榷和需要完善之处 ,但它对我国司法改革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能否定的。但“先例判决”毕竟不是判例法 ,如何借鉴英美法系的判例制度 ,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 ,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判例制度 ,是我们法学理论界应当加以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法治国家建设包括立法和施法两个环节。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心应该从立法转向施法,因而要提升司法裁判的水平。世界各国司法判例制度的起始状况大同小异,英美法系国家所走的是从判例法到判例法与制定法相结合的道路,而大陆法系国家所走的是从制定法到制定法与判例相结合的道路。二者的路径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达致了制定法与判例制度的平衡。中国现行的指导性案例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判例制度的雏形,但还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司法判例制度的完善程度体现了法治国家建设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判俐制度的研究,我国目前已经从是否和能否借鉴判例制度的层面提高到了如何创设中国特色判例制度(或称案例指导制度)的层面。在如何解决判例制度的焦点问题——判例的效力上,通过对两大法系下的判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在刑事法范畴内对我国刑事判例可以作三个效力层次的定位:一是立法层面上的约束效力;二是司法层面上的约束效力;三是司法层面上的指导效力。  相似文献   

7.
李振贤 《法学》2022,(1):98-111
判例经由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具体运用实践,正在全面且深刻地嵌入我国司法场域。这种嵌入过程或现象具有与域外判例实践所不同的独特机理。恰当把握这一机理需要突破域外以判例"效力"为核心的理论认识,转变为以判例"效用"为导向。这一机理包括嵌入形态、嵌入动力与嵌入主线三个方面。嵌入形态体现为判例智识性信息泛在形态向选择形态的转化;嵌入动力体现为判例自发性运用与建构性运用的耦合;嵌入主线体现为判例运用的组织意图对个体意图的吸纳。揭示这一机理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判例运用现象的认识,把握判例运用现象的特征和规律,从而有助于理性地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判例制度,同时也有利于促成判例运用成为一种惯常化的司法习性。  相似文献   

8.
判例的运用与现代刑事司法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今世界 ,本原意义上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概念已不复存在。在司法活动中 ,大陆法系国家在坚守成文法阵地的同时 ,已允许判例占一定的地盘 ;英美法系国家虽然仍恪守“遵循先例”的传统 ,但同时也越来越表露出了对成文法的重视。既适用成文法又采纳判例 ,已成为世界各国法制发展的共同趋势。①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成文法历史的国家 ,判例曾经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 ,但在当代 ,判例却仅仅起着参考的作用。近年来 ,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外国的判例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提出建立我国的刑事判例制度的建议。② 而什么是刑事判例…  相似文献   

9.
论刑事判例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曾经围绕我国能否实行或确立刑事判例制度展开过不小的争论 ,且至今意见尚未统一。作者认为 ,争论的根源和焦点仍在于我国究竟适合建立怎样的刑事判例制度。为此 ,文章围绕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判例制度理论 ,积极探讨了刑事判例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定位问题。提出了在概念定位上刑事判例是一种刑事判决范例 ,在性质定位上刑事判例是一种刑事司法解释 ,在创制定位上必须由特定主体和程序来完成 ,在效力定位上应当具有普遍约束力 ,在监督定位上必须确立制约制衡机制等观点  相似文献   

10.
宋晓 《法学研究》2011,(4):58-73
依据法律功能主义,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可纳入广义的判例制度之中。判例生成制度是判例制度的物质基础。我国指导性案例的生成,主要依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外权力,采取不以司法等级权威为基础的案例选拔方式,没有遵循普遍的形式主义进路,没有严格依傍法院体系和审级制度,其实效有待观察。最高人民法院和高级人民法院都应成为判例法院,并可遴选自己法院的案例为指导性案例,现行案例遴选标准大体符合判例遴选的一般原理。判例遴选制度对应的是有限援引制度,有限援引制度在成文法语境中并不会面临普通法语境中的正当性质疑,案例指导制度应允许法官直接援引指导性案例。案例指导制度的未来发展应与我国整体司法改革彼此深化、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1.
彭诚信 《法学研究》2014,36(4):92-113
司法中针对某具体个案适用法律原则的通常情形是,没有既有规则可以适用(即"穷尽规则"),或者尽管有规则,但因其与原则相冲突而被排除适用。这两种情形的规范表现在实质上均可理解为原则之间的冲突。在相冲突的原则中确定何者最终适用于该具体个案,恰是阿列克西原则理论(尤其是其"竞争法则")所要解决的问题。适用"竞争法则"的核心在于找寻与确立优先条件或变量,相较于阿列克西的比重公式,参照生活常情或"事物本质"能为其找寻与确立提供更为具体的实践操作路径,因为优先条件或变量的确立由此转变为找寻连接基本案件事实与优先原则的中点(此即"裁判案件要确定的核心要素")。以"竞争法则"为理论根基,再辅之以确立优先条件或变量的具体路径,原则的规则化便水到渠成:即通过具体的优先条件或变量确立相冲突原则中优先适用的原则(即优先原则),适用优先原则的结果便是创设一个规则(即个案规范),优先条件或变量进而成为该个案规范的构成要件。个案规范才是裁判该具体个案的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价值的定位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刑事诉讼价值问题上应确立程序内在价值优先的价值观;在刑事诉讼目的问题上应确立安全优先兼顾公正的目的观;两者并不矛盾。提出,为了实现我国刑事诉讼目的,体现刑事诉讼价值,必须完善现行刑诉法;设置科学合理的司法体制;使司法人员真正树立法律至上、公正司法的法律价值观;设置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3.
约定优先作为知识产权共有的基本原则,不仅能弥补法定原则之不足,提高知识产品创造、管理与利用的效率,而且也是对民法基本原则的贯彻。然而,进一步分析约定优先在职务知识产品、合作与委托完成型知识产品、独立完成型知识产品等领域的运用情况时,我们发现不可授予专利的职务技术成果、合作作品等领域产生的知识产权还未能体现约定优先原则,需要完善。知识产权约定共有,体现了法律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对当事人知识产权约定共有也应当有所限制,典型的著作人身权不能约定共有、发明人或设计人的署名权不能约定共有、自传体作品的人身权不宜约定由特定人物与执笔人共有。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波  王平 《行政与法》2004,(8):113-115
我国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相当完善,但仍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不能根本解决。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的把握国际私法基本精神的走向。文章将从国际私法基本精神从“主权优位”到“平位协调”的转换方面,对我国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发展方向加以定位,从而提出了对我国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适用,在立法实践中加以限制和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评《合同法》第286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同法》第 2 86条对于矫正建设工程发包人和承包人失衡的地位以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条款及司法解释在确定权利性质、享有优先权的工程价款范围、标的物的范围以及行使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程序等方面均有缺陷。为此作者提出下列建议 :( 1)将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性质明确界定为特种债权上的优先权 ;( 2 )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工程价款应包括合同约定的全部工程价款及因建设单位违约给承包人造成的损失 ;( 3)应进一步明确“不宜折价、拍卖”的建筑工程范围 ;( 4 )承包人催告发包人在合理的期限内支付价款之“合理期限”以 2 8天为宜 ,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除斥期间应自工程价款确定之日起更为合理 ,承包人通过申请法院拍卖工程行使优先受偿权的具体司法程序应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6.
A High Court case illustrates Swedish legal reasoning. The case extends the use of strict liability, although the main liability rule is negligence.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show the usefulness of the economic analysis in a practical case. The case concerns liability for damages caused by a leaky, hot-water pipe. The defendant maintained that it should not be held liable because it had not acted negligently, and the district court and the court of appeals supported the defence. Nevertheless, the High Court decided on strict liability. The High Court used a line of argumentation that, partly and implicitly, may have been economically correct. However, the precedence was most limited and unclear. Given an explicit goal of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precedence would, in this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case, be that strict liability should prevail where the cause is unilateral and the injurer is able to cover and/or insure the loss.  相似文献   

17.
I argue for a new conception of practical authority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hority and subject. Commands entail a demand for practical deference, which establishes a relationship of hierarchy, vulner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that involves a variety of signals and commitments. In order for this relationship to be justified, the subject must be under a preexisting duty, the authority’s commands must take precedence over the subject’s judgment regarding fulfillment of that duty, the authority must accept the 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command, and the authority must be sufficiently trustworthy relative to how vulnerable the subject makes herself by deferring. This results in an instrumentalist conception of practical authority that can be favorably compared to Joseph Raz’s influential service conception. The relational conception’s main advantage is that it focuses on the authority as much as the subject, requiring that the authority accep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relationship and be sufficiently trustworthy. This allows the relational conception to avoid problems that the service conception faces and illuminates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相似文献   

18.
管晓峰 《政法论丛》2011,(3):113-119
近年一些影视作品中混入一些与故事情节没有关联的广告画语,突兀的广告打断了故事和观赏愉悦感,引起了消费者反感。植入广告的原则应当是艺术性第一,广告性第二,制片方不可在影视作品中肆意植入广告,这应当是影视作品制造业商业伦理的一个基本内容,以不惹受众反感为基本标准。商业道德在任何产业都是存在的,它没有明确具体的量化标准,没有文字规范,只是以争议是否得到多数人的褒贬来判断其是否有瑕疵,监管部门可以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国际法与宪法的效力关系的国内法制度中,有规定宪法的效力优于国际法的,也有规定国际法的效力优于宪法的.根据有关国际法与宪法效力关系的国际法,国际法的效力优于各国宪法,每个国家都有义务依据宪法或法律采取履行国际义务的措施、不得以宪法及其他国内法为理由不履行国际义务,但各国可以利用条约保留机制处理国际条约与宪法或法律的冲突.在国际关系中,违背国际法的宪法或法律规定不具有法律效力,削定或实施违背国际法的宪法或法律规定构成国际不法行为,产生国际责任.关于违背国际法的宪法或法律规定在其本国国内的效力,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违背一般国际法强制性规范、违背对整个国际社会的义务或违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中的缔约国在紧急情况下也不得克减保障义务的强制性条款的宪法或法律规定,应当是自始无效的.  相似文献   

20.
A view of distributive or economic justice is presented. Economic justice can best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social policies that promote equality of condition and opportunity such that people are able to achieve equitable outcomes based on their needs and the community's assessment of their contributions. A discussion of the income security situation of older Canadians provides an empirical vehicle for illustrating this view. The point is made that before economic justice can prevail social policies must be developed such that current levels of structured inequality are significantly moderated. Equity will be realized only when there is a shift in policy-making such that claims of citizenship take precedence over those claims based on the rights of proper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