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奥胡斯公约》是目前为止对公众参与权保护最完善的国际公约,公约全面涉及了有关公众获得环境信息权、参与决策权以及诉诸法律的权利等内容。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也规定了公众参与机制,但其对公众参与的主体、方式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规定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借鉴《奥胡斯公约》所确立的机制,我们应当明确"公众"的范围,确立NGOs的法律地位,充分保障公众参与权和环境知情权,赋予公众诉诸法律的权利,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八年来《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逐步显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在规划环评的完善、公众参与的推进、替代方案的实施、"第三方"评价以及后评价等层面不断突破。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我国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面临着基本法缺位,公众参与内容规定模糊,公众参与方式陈旧,行政决策监督机制欠缺,决策后评估机制及意见反馈机制缺失等困境。完善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还需要制定基本法律,明确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广度、深度和密度;创新公众参与决策方式,完善决策反馈机制、事后评估机制,建立健全行政决策监督机制和行政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做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公众参与更加有法可依。但我国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现状并不理想,需进一步提高、完善。  相似文献   

5.
程序的正义才是真正的正义,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体权利 通过程序的规范来保障,现阶段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多流于形式,主 就是程序规范的不完善,因此,程序制度的设计会影响实体法律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环境影响评价是为预防和减轻拟从事的开发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实施的一项环境法律制度.我国的现行环评制度在适用范围、启动时间、环评机构的中立性、环评内容、公众参与、法律责任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制约了其预防作用的发挥.为完善我国的环评制度,应借鉴国外经验,扩大环评范围,充实环评内容.保障公众参与,严格法律责任,实现"阳光环评"、"民主环评"及"科学环评".  相似文献   

7.
在环境行政领域,环境影响评价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听证程序.自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听证程序后,环境影响评价听证程序逐渐被适用.但由于听证程序立法本身缺陷等原因,其未能发挥应有的程序作用.因此,改革环境听证程序、重新设计听证当事人的地位及权利成为扩大环境行政公众参与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指公众有权平等地参与环境立法、决策、执法、司法等与其环境权益相关的一切活动。我国环境法中公众参与仅仅作为一项原则已不能适应当代环境保护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应努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是促进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制度设计,要实现公众参与的规范化与制度还是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本文论述了实现公众参与行政决策还需要解决公众参与的组织化问题、公众参与表达意见的实效性问题、公众参与决策的回应制度建设问题三个方面加强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目标。  相似文献   

10.
国外城市民主治理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政府分权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城市民主治理中公众参与是其主要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公众参与的成效不仅取决于参与主体的素质、公民文化与法律制度等条件,而且取决于参与的渠道和方式,所以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不断创造条件,积极有序地推动公众参与的发展,使其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国家与社会共同管理的管理体系,这对我国城市公共管理体制创新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和执政文明建设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执政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理应建立在公民有序、有效、有利的政治参与基础上,这样的政治生态,恰恰是文明执政和政治现代化的根本性标尺。执政文明建设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应从意识建设、制度建设、行为实践等方面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民无序政治参与对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民主政治提出了严峻挑战,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和谐社会需要的是有序的、理性的公民政治参与,应该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提升公民政治文化素养、进一步规范民主制度等措施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弱化无序政治参与对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政府危机治理中公民有序参与之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危机治理中,应运用治理观念改造政府、制定专门的危机治理法律法规、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治理机制、提高政府官员引入公民参与的积极性等途径,实现公民有序参与危机治理。  相似文献   

14.
民主的实质是人民治理,是公民参与,发展基层民主必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公安机关是基层民主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既能有效维护社区治安,又能提升公民素质,提高其参政议政能力.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战略,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方民主与公民参政的法定化制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形式,但长期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立法比较滞后;现实生活中,公民行使民主权特别是直接民主权缺乏法律保障,参政形式比较单一。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丰富民主形式”的要求,应研究实行地方民主,特别是直接民主的有益形式,建立健全地方民主和公民参政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6.
投票与民主     
作为主体的民众之所以投票,是为了实现"政治参与",并且这种政治参与并不限于投票行为.以投票人数的多寡来衡量某个地区的政治制度是否符合民主理念,不仅忽略了言论自由、个人利益等民主的必须内容,而且因为缺乏对其他民主内容的重视,造成对投票这一方式的迷信,甚至是对公民投票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这是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多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公民政治意识的复苏与增强和全球化的推动。  相似文献   

18.
警务管理体制改革关系到警务部门运行绩效的提高,关系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局与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从公共管理视角看,警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坚持公众至上、扁平高效、公众参与、公开透明、多元治理和综合平衡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人大公民旁听制度是各级人大在工作程序上实现的一次创新和突破,是对人大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力实行的在场监督。公民通过旁听这一“直接民主”的形式,参与到立法机关立法工作实施的“现场”,这无疑是增强人大工作民主性和科学性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人大公民旁听制度在实施中存在问题,今后在实践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一制度,提高公民参与旁听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国家本位环境犯罪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欲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就必须转变环境犯罪的治理模式。公众参与型犯罪治理模式在整合治理主体、保障提升非刑罚手段的治理效果以及推动治理的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公众参与型环境犯罪治理模式的建设,应该培育公众参与环境犯罪治理的意识与热情,建立环境犯罪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环境刑事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