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针对近段时间香港楼价急升,豪华住宅的楼价更是创出全球最高,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罕有地约见地产建筑商会代表,警告地产发展商要“自律”,并指楼市若出现“不公平、不稳定、影响民生”,当局会果断介入楼市。受这一消息打击,香港股市地产股之后连续两天全线暴跌。  相似文献   

2.
社会各界话回归张可夫澳门诚山地产置业公司董事长香港回归,迫在眉睫。现在香港同胞正在积极筹备庆典活动,来迎接特区政府的成立。特区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英国在亚洲殖民统治的终结,标志着我国“一国两制”的伟大胜利。临近九七,香港人对前途更有信心。楼价上升、股票上...  相似文献   

3.
绝大部分“刚需”们还在观望。因为楼价还没回落到预期低位,也因为对政府调控楼市使“价格回落”还寄予希望。  相似文献   

4.
李勇 《现代领导》2010,(5):10-10
4月14日和17日中国政府接连宣布的楼市政策似乎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直气势汹汹的楼价上蹿势头在政府明确无误的决心面前表现出屈服,投机商抛售开始了。英国路透社预言,“中国楼市的冰冻期山雨欲来”。  相似文献   

5.
疯狂不再,跌势开始,2005初夏的楼市带着一丝痛苦的寒意。按照经济学家的观点,目前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初期,房价微跌而成交量大幅下降。那么,房价会跌多长时间?下跌幅度有多大?在下跌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对于这些人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听听专家、中介、开发商、购房者以及投资者的说法。楼价是继续观望还是入市?难题一观望,还是入市?楼价原本是众口一词都说要升的,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情况!但现在却因政府新政一声棒喝,楼价被悬在空中,谁也不知道房价将来到底会怎样。房价就是供需双方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博弈,市场价格的杠…  相似文献   

6.
《现代领导》2011,(2):13-13
2011年头两个月,加息步步紧逼,房产税“敲山震虎”,在“最严调控”升级的压力下,楼市步人降温通道:1月成交显著萎缩,春节楼市跌人“冰点”。新一轮调控高压下。多方期盼楼市会出现“合理调整”。  相似文献   

7.
《今日中国论坛》2006,(12):123-123
本刊讯 近日,由《楼市》举办的“品牌地产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暨《楼市》三周年盛典”在北京嘉里中心隆重举行。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解思忠,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城乡规划建设处处长翟宝辉,建设部住宅与房地产业司权属与市场管理处处长杨佳燕,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京生,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新闻宣传处处长龙兵,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陈炎兵,副秘书长陈君、高泽成,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中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李明,复地华北区总经理张春华,金地北京总经理杨伟民,《楼市》总经理蔡鸿岩等政府官员及业界知名人士参加了此次盛会。  相似文献   

8.
欧阳海燕 《小康》2010,(6):46-49
对政府调控楼市有信心者不过半;认为“在新政之下,中国楼市会出现大的拐点”的比例近四成,不过有近一半人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房价会出现报复性反弹  相似文献   

9.
香港问题是按照邓小平先生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的。从香港回归前夕开始,人们就在议论“一国两制”和台湾命运。香港顺利回归以后,一切运作良好,人们的议论就更多了。他们在问:“一国两制”既然有适合于香港的“香港模式”,是不是也会有适合台湾的“台湾模式”呢?台湾当局说,香港是香港,台湾不是香港,“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台湾绝不接受“一国两制”。这一类话,说了又说,真不知已说了多少遍了。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香港实行的“一国两制”已严重构成对台湾的“压力”和“威胁”了。那么,“一国两制”究竟适不适用…  相似文献   

10.
两年前的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得以在香港付诸实践,祖国统一大业由此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遗憾的是,爆发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很快就侵扰了回归不久的香港,使得特区经济、民生各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所幸的是,特区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借危机带来的压力,所谓“借力使力”,提出一系列固本培源、纾困助民的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危机造成的冲击。本刊上期发表的《近期香港经济新动向》一文已经谈到香港经济显露出的种种“正面信息”,诸如股市上升、楼市稳定、外来投资继续增加、旅游上升等等,总之…  相似文献   

11.
2007年4月3日,又一场戏剧般的梦结束了,被称做“亚洲女首富”的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在获得300亿元遗产的第二年,病逝香港。空无一物来,空无一物去。龚如心的突然离去,在香港乃至全国地产行业产生了轰动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书信息     
《小康》2011,(3):109
《地产霸权》潘慧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定价:39.80作者曾任新鸿基地产集团创办人郭得胜的私人助理达八年,其后加入嘉里建设。根据多年从业经验,作者深入缕述香港地产在数十年来的发展中,如何沦入被大地产财团垄断的现状。地产霸权,会在内地重演吗?这无法预知。但我们似乎看到,地产霸权在香港上空的阴影,正向我们漂移而来。  相似文献   

13.
张立伟 《现代领导》2007,(10):15-15
任何一种商品,只要进入市场.价格就有涨跌.住房也不例外。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美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等,房价已历经起起落落的多个周期。而中国的买房者,无论投资炒楼的,还是自买自住的,仿佛都忘却了“房价会涨就会跌”的这一经济铁律。这也难怪,中国全面推行房改,尚不足10年。这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迅速改善,楼市规模高速膨胀。我们的楼市,还没有出现全局性的低迷。甚至在楼市起伏的曲线图上,人们似乎还看不准第一轮上升区的顶点。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坛》2008,(2):48-48
连日来,各大媒体关于正荣集团和融信地产投资开发的世欧彼岸城的报道引人注目: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优雅独到的规划设计,开盘当日即创下高达93%的销售率;近日作为省内唯一入围的房地产项目,在全球房地产交流合作峰会上,捧得“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楼盘”,在榕城楼市产生了强烈效应。  相似文献   

15.
余丰慧 《现代领导》2009,(11):11-11
今年,中国楼市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那就是其“温度”跟着季节变化。今年春天,楼市似乎出现了小阳春,夏季楼市如火热的天气不断发烧,进入秋天后,楼市成交量开始下降,购买力开始减弱.“十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南京等城市成交惨淡,再次出现楼市拐点论的声音。  相似文献   

16.
《创造》2011,(12):80-83
没有房产推介会上的火爆场景,没有预料中的“金九银十”,剩下的只有维持在相对低住的房产销售和不会放松的地产调控政策。而现在,包括一些专家和消费者在内,都相信中国房价或许真的到了“拐点”之时。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运行两年,成效终于有所显现。  相似文献   

17.
在思想迷茫、经济压力、政治浮躁等多重压力和互联网助推下,21世纪初叶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两岸三地,某种程度上其同陷入了集体的焦虑与迷失之中。面对资本的焦虑—从李嘉诚被质疑说起 前不久发生的内地幼童在香港街头便溺的事件,原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却持续发酵成为两地经久不息的对骂和笔战,有内地网民发帖呼吁利用五一假期,带着孩童到香港街头便溺,演绎名副其实的“黄金周”。香港作家陶杰则在一篇评论中,半开玩笑半讽刺地将此对骂称作“粪战”。看清这场“粪战”和台湾“太阳花学运”的本质,也许还得拂去表面的喧嚣,从李嘉诚2013年底主动高调接受南方报业的集体采访说起。在《南方周末》那篇访谈里,李嘉诚敞开心扉,详谈撤资传闻、香港环境和政商关系。香港是李嘉诚的福地,50多年的艰苦创业,香港成就了李嘉诚富可敌国的今天。但是临到晚年,香港却似乎成为李嘉诚又爱又恨的地方—以前一直备受尊敬的“李超人”,现在却被抨击为魔鬼、万恶的资本家、地产霸权,说他垄断了香港经济。  相似文献   

18.
刘彦华 《小康》2023,(31):24-26
<正>楼市是个“政策市”,但又不单单是个“政策市”。如果说将政策取向从“防过热”转变为“防过冷”是适应楼市供求关系变化的应时举措,那么,构建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才是长远之计。楼市素有“金九银十”之说。今年以来,面对楼市复苏放缓这一新形势,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楼市新政,尤其是自7月末住建部明确楼市政策优化三大方向之后,8月25日,住建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文,推动落实首套房贷款“认房不认贷”,并将其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  相似文献   

19.
方舟 《时事报告》2012,(7):54-55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这15年的历史,也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历史。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和基本法的保障下,港人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享有充分的自由。特区政府施政透明,市民得以更广泛参与香港政务。15年来,香港在“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导下,在保持高度自治的同时,不断扩大、加深与内地经济的合作范围、领域和内容,与祖国内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正因为有祖国内地作为坚强后盾,有中央政府强力支持,香港经受住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地产价格调整、美国科技网络行业泡沫破灭、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多次外来冲击和内部危机,经济继续保持着向上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20.
6月中下旬以来.各大国际投行纷纷看空中国下半年楼市。标准普尔预测未来房价将有10%左右的下降空间,高盛则预计中国楼市将下降20%。但也有不少专家表示“现在很多人认为房价不会跌,房地产商也不认为会跌”,观点争锋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