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有云 《求索》2010,(7):114-116
如果说以老庄为代表的早期道家出于追求清净无为之政的考虑,主张"不尚贤,使民不争",那么,秦汉黄老哲学则出于为政之考虑,提倡尚贤任能,以实现"君无为于上,臣有为于下"的"无为"之治。这在《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文子》等黄老著述中颇有论述。道学之"君人南面之术"继承了黄老之学的这一思想传统,对于贤能之士的识别与合理任用都作了充分的论述,弘扬了我国古代贤能政治传统。本文试图对道学"君人南面之术"之贤能政治思想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世之势之治国任贤之策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2.
多维面向的中国法治道路理论有自身的缺陷。基于法治的核心要义和适度的建构立场,可以从权力分解的角度探寻具体的法治道路。借助司法权威确立规则之治和经由法律人之治实现法律之治,是"司法中心主义"的法治进路构想;规则之治与社会治理的冲突,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的矛盾,是其内在缺陷。行政法治化,有助于推动公民启蒙、控制权力膨胀、促进规则之治,从而化解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在矛盾,是中国走向法治的先导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黄秀坤  赵耀 《前沿》2010,(10):26-28
《史记》之所以被鉴定为"实录",被称颂为"绝唱",其根本之处首先在于它所记载的事情比较真实可靠,同时在对史实的分析上,也表现了突出的进步观点。"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既是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之一,也是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的根基。这种政治理念正蕴涵了其政治思想的开明之处:反对分裂割据,主张大一统;歌颂德政,主张贤人政治;反对暴政,以酷吏为治;颂扬因循为用,以顺民俗;批评多欲恣肆,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4.
龚传星 《求索》2011,(5):244-246
《庄子·天下》对于先秦学术史的分疏乃是基于道、术分离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然而这个道、术分离的判断依然是一个需要被追问的话题。实际上道、术的对举乃是道术与方术的对举,而道术与方术的对举是"以物观之"的态度,此态度并不透彻。由此导致《庄子·天下》中存在道术为一,却又分离的困境。更为透彻的观念是以道观之。如"以道观之",则道术与方术并不存在对举现象,"以道观之",道、术为一,道在术中,对于学术史的梳理应当回到"以道观之"的观念,如此《庄子·天下》中所存困境即可化解。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左秋明 《前沿》2010,(13):13-16
从中国历史的宏观角度看,中国政治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父权政治阶段、道德政治阶段和准法治政治阶段。这一历史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政治和法治理念的重大演进与发展,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政治因素。在世界法制现代化大潮中,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在继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实现的,它摈弃了"左"、"右"两极——"左"导致中国的停滞,"右"导致中国的变质,因此是一种中庸之道,中国崛起的秘密也就在此。作者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切入点,分析了60年来中国和平崛起的政治维度即政治和法治理念的演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底蕴源于应然的法治,即以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良法善治",强调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它是一套蕴含原则、价值、制度和行动等多要素的理论和实践系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时代特色则是以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坚持党对法治的全面领导,实现宪法之治,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的有机结合、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之治,倡导社会自治和善用统筹综治,从而让权力依法运行,有效释放社会活力,保障我国现行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中国梦"均得以实现的富民强国之治。它是实然的法治,是对近、现代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权与法治     
“法治”是一个内含非常丰富的概念。首先它指的是与人治根本对立的一种治国方略和社会调控方式。从主体看,是众人之治(民主政治)或一人(或几人)之治(君主专制或贵族政治)之分。从治国依据看,是依法而治还是依个人意志而治之别,从治理社会的方式看,是把法作为国家单向控制社会的手段,还是把法看成主要是制约国家的工具。其次法治意味着人民必须守法,政府更必须守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有效防范国家公共权力的专横和滥用。第三,法治还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社会状态。法治最终要表现为一种法律秩序,它表现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普法教育的基础上,依法治理的活动逐渐开展起来,据统计,目前已有30个省级行政区域、约45%的地市、49%的县市、50%的行政村开始进入法治轨道。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依法治省、治市、治县、治区被一步步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无论人们对政治与法律上的理论问题持何种态度,中国政治发展的这种趋向都将向我们提出一系列与法治有关的理论观念问题,无论人们是否自…  相似文献   

10.
郑伟 《政协天地》2014,(12):35-3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上下篇。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凸显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辉  赵嵩 《公安学刊》2006,(2):52-55
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过程,必然是法治之路,需要法的理性之治。法的理性之治,是民主政治国家的最高追求。文化建设的理性与法治的理性具有同一性。在现时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推进“法治浙江”建设,必须树立法治理性的观念,运用富于理性又切合国情省情的法治手段,推动文化建设切实走上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2.
黄玉寅 《前沿》2010,(12):F0002-F0002
苏州大学法学院杨海坤教授与章志远教授合著《中国特色政法治论研究》一书是对行政法理论基础的一种深刻阐释。本书之核心内容"政腑法治论"通过对"民主型政府""有限型政府""善治型政府""责任型政府"与"平权型政府"的系统阐述,回答了“需要一个什么样政府”的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3.
论地方法治     
丁寰翔  陈兵 《求索》2010,(5):144-146
"地方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地方法治"可以促进国家法治的提升,推进地方民主政治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弥补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的不足。"地方法治"与国家法治不单纯是表面上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是网络内容与网络整体的关系,"地方法治"是国家法治的有机组成的内容。"地方法治"具有丰富的内容,但是目前的"地方法治"建设重在程序法治,程序法治是"地方法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顾杰 《传承》2011,(5):54-54
多年来,我们对于乱作为、以权谋私的贪官及腐败之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有效的治理体系,而对于不作为、慢作为的庸官及懒政之风,似乎在治理上显得力不从心。令人欣慰的是,自今年4月以来,一场针对官员的"治庸风暴"席卷武汉。该市出台了《武汉市开展"责任风暴"、"治庸计划"的暂行办法》,并成立了市"治庸办",在短短的十余天里,就有39人因上班迟到、上网、玩游戏、炒股、聊天和脱岗而被问责。这场"治庸风暴"的时间之快、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震撼之强,均为该市改革开放以来之最。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5.
申来津 《理论月刊》2010,(8):115-117
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运行的基本要求,行政主体所依之"法"则是依法行政的内核,依"良法"行政是现代行政法治的本质特征。对"良法"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宪政主义对"良法"在实质和程序两个层面都提出了要求,"良法"既要体现"真"、"善"、"美",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又要符合一般的法治程序原则;文中指出宪法是"良法"的制高点,并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宪法至上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两岸政治互动的象限管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升两岸政治互动的稳定性和有效性,笔者参考"时间的四象限管理法则",对两岸共同面临的政治议题,依轻重缓急、优先次序进行原则性排列,并提出了政治议题与其它议题、政治议题内部议题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认为,两岸双方应该在现有政治共识基础上,将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不紧急却很重要"的经济事务上;在政治互动四大议题之间,两岸可暂缓解决"权威关系"的分配议题,着力落实两岸"人民关系",累积共同管理两岸人民事务的经验与共识,为两岸政治争议的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张梅 《求索》2013,(4):117-119
"生道"思想是道教关于长生成仙之说的一系列理论建构的总称。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在阐释老子《道德经》的基础上,主张"生"、"道"合一,赋予"道"以"精"、"气"、"神"等更加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太上老君"的概念,奉行"信道守诫"的宗教戒律思想,力证道教长生成仙之可能性与可行性,最终使老子自然之"道"转变为宗教神学化的长生久视之"道",为道教生命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建设大社会、好社会、小政府、强政府"与"良法善治"是"法治广东"理论与实践的精髓。深入实践"法治广东"理论,特别要培育社会自治、厉行良法之治,基于良法行善治。培育社会自治是最符合人性的社会建设方式。实践派的哲学理论、人群呈正态分布的科学原理和治理经济学的分析,以及行善治所要求的公共治理结构,均支持这一结论。为培育社会自治,需要确立判断良法、善治的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9.
周瑞金 《同舟共进》2014,(12):25-27
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与以往显著不同的"法治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第五个现代化奠定了基础。这种治理方式转型,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外媒评论说,习近平的依法治国必将强势载入中共史册。  相似文献   

20.
何广平 《公安研究》2011,(11):80-85,91
英美等国骚乱动荡折射了互联网"双刃剑"效应,引发了英美乃至世界各国关于互联网管理的大讨论。在互联网"双刃剑"效应的倒逼下,加强我国公安机关互联网管理,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所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必然要求,也是净化网络环境的有效方法。要"兴网之利、除网之弊",就需要我们创新观念,并运用法治的原则、法治的方法,建设制度化的规范和加强管理的制度化手段,形成秩序与权利并重、法律与自律并举的良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