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孟子》的人性论,从人与禽兽区别的"几希"处言性、以心言性、以"端"言性、以"情"与"才"论性、以天论性,其人性论的实质是人性以善为本。《孟子》的人性论,在逻辑上可能存在着不足,但《孟子》的主要兴趣点不在于对人性论进行严谨的逻辑解说,而在于由"道性善"而"称尧舜",从人性论引出王道政治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善与恶、是与非、对与错等问题,既是道德哲学研究的核心理念,又是孟子人性论关注的焦点。从道德哲学视域出发,对孟子人性论进行系统化梳理,具体包含以下三个层次:其一,划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性,厘清人性、动物性和物性的异同点,彰显孟子人性论的性善道德主体;其二,围绕心性关系,点明四心即性善,阐释孟子人性论追求的理想道德人格;其三,体察内外道德修养功夫,发掘天、势、气对于恢复性善禀赋的效用,探究孟子人性论的道德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汪荣  郭畑 《求索》2011,(7):254-256
韩愈《原性》一篇,是其为申述儒家性情论以对抗佛教心性论而作。韩愈持性三品说,该文先谈及人性的由来、情的产生、性情的关系、五性说、七情说等问题,进而批判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和扬雄性善恶混论,最后批判杂佛老而言性者。我们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语境的解读,认为《原性》不仅吸收和部分改造了旧有的"性三品说",而且集中古人性论之大成。以往不少论者认为韩愈以"仁义礼智信"为性,并把它作为韩愈人性论的一个重要贡献。这种看法是对《原性》的误读,事实上韩愈并未以"仁义礼智信"为性。  相似文献   

4.
康喆清 《前沿》2011,(18):20-24
学界对董仲舒的人性学说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大都认可"性三品"说,这不符合董仲舒关于人性学说的本质。"性三品"说并非董仲舒首创,且其本身指意不明。董仲舒论述的重点在于"中民之性",即人性总体的善恶,并着眼于论证社会教化对人性发展的作用,从而将政治、教化与人性三者相关联,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也符合儒家传统的人性论证逻辑。以董仲舒关于人性的意指和目的作为其人性论推演的逻辑起点,通过《春秋》"正名"之法的层层辨析,必然得出人性"待教而善"的结论,这也是对董仲舒人性学说的合理概括。  相似文献   

5.
赵黎黎  李永鑫 《传承》2007,(7):85-86
汉代董仲舒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性有善恶"的人性观是对先秦时期人性论成果的批判和继承,提出人性包括善质和恶质两个方面,对人性要进行扬善抑恶。人性观决定着一个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性有善恶"的人性观的很多内容都符合当代管理的需求,对当代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申淑华 《求索》2012,(5):151-153
陈乾初的人性论包括性之"时"与"实"两方面内容:"性之时"是通过对"继善成性"、"尽心知性"中"成"与"尽"的独到解读,凸显人性的时间性、动态过程性和结果的证成性;"性之实"则强调对人性的言说要切实有据,而非悬空徒说,这主要体现为反对宋儒天地、气质之性的划分,乾初认为气质之性即天地之性,性善气情才皆善、气情才构成性的内容。乾初强调性之"时"与"实",是出于对佛家言性之虚的批判及对王学流弊的纠正,因此他特别强调功夫,化本体为功夫。乾初之学属于修正王学的心学,同时体现了实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生命的学问,非常重视对人性的探讨。孟子"性善"和朱熹的"性本善"思想,在中国人性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孟子和朱熹对于人性的诠释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径。孟子的"性善"是即心言性,强调性由心显,以心善言性善,走的是一条逆觉体悟的道路;朱熹的"性本善"是即性言心,强调天理下贯为人性,以性善言心善,走的是一条顺思论证的道路。"性善"与"性本善"的内涵存在一定差异。从"性善"发展到"性本善",实质是人性论的一种理论模式转化。  相似文献   

8.
孟子和荀子俱为孔门后学,且以祖述孔子为己任,却提出了“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种相反的人性论。孟子侧重对孔子“仁”的阐发,认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四善端,故性善。荀子侧重对孔子“礼”的阐发,主张将人性注解为人的自然属性,主性恶。“性恶论”与“性善论”虽有对立之势,却在历史情势演进和学术思想进度中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李勇强 《求索》2013,(1):69-71,146
本文以出土的先秦简帛文献为线索,对于孔子人性论思想进行了新探讨。文章认真梳理了关于"性"字本义的争议,孔子人性论的即生言性与即心言性,使孔子人性论到孟子性善论过渡的进路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人性论显示出清晰的三个层次:当人因其具有"三根六欲"这些自然属性而成为自然人时,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当自然人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不断受到熏染而成为社会人时,人性是善恶兼具的;当社会人通过内在心性修养不断弃恶扬善、亲证无我而成为理想人时,人性是善的,而且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本原意义上的善。贯穿于这三个层次之间,有一条主线,即突显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林合华 《理论月刊》2007,(11):58-60
关于《礼记·乐记》人性论之性质问题,学界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见解,即性善论和性可善可不善论。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观点的争论主要源于对"性"字的不同理解。《乐记》对人性的双重理解是可以统一的,这恰好体现了其人性论的深刻性。而通过将《乐记》的人性论置于儒家人性论的形成过程中来考察,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其本身的性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也论人性     
人生问题,是人类的一大奥秘。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为它绞尽了脑汁。 前辈思想家们对人性的艰苦探索,为我们开拓了道路。他们提出的许多有价值的见解,留下的极其宝贵的思想资料,为我们建立科学的人性论提供了思想理论前提。但是,从总体上讲,他们的人性论毕竟是不科学的。其共同缺陷,就是都在不同程度上主张有一个超时代、超历史、全人类共同的 “天赋人性”;而这个共同的“天赋人性”,不论是善、是恶、还是非善非恶,其变化发展都有待于后天的教育或法律的约束,通过教育和法律去改变恶性,或者是发展、复归善住,以达到他们所预想的人性王国。这种 “天赋人性论”与“教育万能论”,把人性的探索引向了歧途。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人性的探讨缺乏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他们以唯心史观考察人性,错误地认为, “在历史领域中起作用的精神的动力是最终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在继承孟、荀人性论的基础上,融合阴阳思想,将人之情性纳入天人哲学体系之中.提出了"性善情恶"的命题和初具雏形的"性三品"说.董仲舒人性论的最后落脚点是强调王道教化对于万民成善的决定性作用,这有助于加强君主的政治责任和树立君主的至上权威.  相似文献   

14.
《正蒙》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前七篇完整展现了张载的思想体系。在天人合一论上,黄百家以性气合一论解释了张载天人合一论中天命与气运的关系,认为气运流行之法则即是天命,不能将天命与气运对立起来,从而批判了程朱性气二元论的诠释。在人性论上,黄百家批判了程颐将张载的人性论解释为性气二元论的错误,认为张载并未将气质之性视作人性,指出人性仅指天命之性,是气质之本然,与受后天习气污染的气质无关。在工夫论上,黄百家指出性与气质均为善,恶是后天之习染所造成,认为矫正气质之偏的变化气质说与成性工夫在理气、心性合一的立场下是不能成立的,其失误是张载将气质混入性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王慰 《求索》2010,(4):118-119
张载以"虚"为本;以"气"为用,在"虚气相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人性"二层"说——"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其中源于太虚本体的"天地之性"是人的本性,它具有永恒、普遍、不变、至善、潜在的特征,它规定着人之为人,是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内在根据;禀"气"而成的"气质之性"是人之现实的自然属性,它是造成现实世界个体人性差异的原因和根据。人性二层理论说明了主体人性发展的多维向度,这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6.
张海国 《人民论坛》2012,(8):130-131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关于人性的科学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特征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普遍人性论的建构及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人性的多样潜能和普遍的自利追求是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古今中外对人性的不懈追求和探索,使人性论思想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梳理、整理、反思和类型化不同人性论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对于认识人性论思想提出、发展及其本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从人性论看孟子、荀子的治国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善军 《前沿》2004,(9):186-188
在中国古代 ,可以说治国主要就是治人 ,治人的前提是要知人 ,因此人性论就当然地成为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和认识的解读 ,可以看出其论者各自不同的治国理论。孟子和荀子都是儒门中人 ,但二人在人性论上尖锐对立 ,孟子提出性善论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而这种治国路径选择上的不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张载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以气一元论为前提论证天性,以“诚”作为天性的道德规定性,为道德本原提供了本体依据;在人性论上区分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人性之善进行了合理性论证;最后通过天人合一的命题,贯通人性与天性,构建了以“和谐”为特征的伦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杨卫华 《前沿》2008,(5):68-71
在中国哲学和伦理思想史上,围绕善恶本性形成各种系统的人性学说。传统人性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道德在教,增强道德教育的坚定性;遵照人性,贯彻道德教育的合度性;善在修养,注重道德主体的自为性;以人为本,明确道德教育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