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敏岚 《前沿》2013,(2):99-101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本研究从“限塑令”说起,分析了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公众参与环保的行为受到感知政府的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助人快乐、自我环境意识及低成本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对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展望,以提高环保活动中公众参与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虽倍受关注,但环境问题仍层出不穷、日趋严重。这不仅是经济学上“政府失灵”的表现,更是公众参与缺失的结果。公众参与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权利,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是党的一贯主张。在当今世界,公民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标志。动员全社会力量保护环境,积极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环保工作,是环境保护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对于我国而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意欲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它必然也涵盖生态治理领域。包容性增长的参与和共享的核心理念与生态公共治理具有内在的契合性,结合我国当前生态治理领域中新兴的公众参与势头,我们亟需改革政府单一主导的生态治理格局,包容多元治理主体,促成环保社会组织在生态治理中的平等参与和资源共享,构建中国化的生态公共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叶慧  邵甜 《今日浙江》2012,(22):50-51
政府引导、公众行动、环保NGO(非政府组织)推动,在浙江,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增强,路径在拓宽,渠道更为畅通。公众逐渐学会更为直接地表达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诉求,并积极寻找实现共赢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生态伦理素质的现状和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到广大青少年对生态伦理的重要性和环保活动的价值有一定认识,但生态伦理知识和环保知识欠缺,生态环保责任感较弱,政府依赖感较强,主观上支持环保,但生态道德能力较差。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学校对生态伦理教育的认识不足、生态伦理教育的内容较为狭隘、教育手段较为单一的原因,也有社会宣传、引导、监督不力和法律不健全的原因,还有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和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攀比虚荣、知行转化程度弱等原因。迫切需要政府、学校、媒体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营造生态伦理的干预机制,使青少年自觉自主地参与生态环保。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参与。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公众参与意识淡薄、认同度不够、机制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只有通过加强引导、强化公众主体意识、拓宽渠道、完善机制等方式,才能构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辽宁人大》2008,(5):7-8
通过强化“生态补偿论”,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补偿能够及时得以落实,起到削减官员的”数字政绩”的功能。这样,就可以形成与”环保影响经济论”进行抗衡的博弈机制。  相似文献   

8.
开展政府环境绩效评估,有利于增强政府生态意识,改善政府形象,推进环保事业,扩大公众环保参与。然而,在政府环境绩效评估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基础研究薄弱,现实引导力不足,对环境绩效管理认识不足,环保意识不强,缺乏环境绩效评估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指导,缺乏环境绩效评估的监督机制,评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为此,要加强环境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环境绩效评估立法,建立科学的监督反馈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自主研发环保评估技术,多渠道宣传环境科学知识,扩大公民环境参与。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社会发展转型和环境污染加剧的背景下,社会组织肩负着破解环境治理困境的责任。为了检视环保NGO参与环境治理的作用效果,基于社会嵌入理论建立起研究指标体系,形成了9个观测变量与26个测量指标。通过对国内十起环境治理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发现环保NGO在环境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促进公众认知、动员多方参与、助力公众维权和推动政策过程等方面。但环保NGO在合法性获取、组织间合作、组织能力发挥和目标韧性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成为其参与环境治理效果不彰的重要原因。基于此,环保NGO应该基于环境治理类型采取权变策略和竭力策略,基于资源获取类型采取内源化策略和多元化策略,以提升环保NGO参与环境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闻点击     
《公民导刊》2012,(11):3
甘肃:公众可参与地方性立法《甘肃省公众参与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草案)》近日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有别于现有法规对公众参与立法的原则性保障,该草案对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制度形式、公众意见的处理,以及公众参与立法的激励和补偿制度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据了解,这是地方性法规制定领域国内首部引导、鼓励和规范公众参与活动的专门性立法。《草案》规定,"公众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电话、面谈、参加相关会议等  相似文献   

11.
2006年2月20日,监察部和环保总局联合公布施行的《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环境保护处分方面的专门规章;2006年2月22日,环保总局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是中国环保领域的第一部公众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的配套出台,在中国环保领域也是第一次。我国环保监督方面在一个月内能出现三个“第一”,为什么?  相似文献   

12.
人大动态     
正河北启动公众参与环保立法河北省人大常委会近日就《河北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条例》制定召开首次研讨会,正式启动立法程序。条例有望在年内出台,届时将成为全国首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综合地方性法规。针对一些地方群众监督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不通畅、信息不明了、权益无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自身权益时常受到侵害的情况,此次地方立法将明确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权利,政府与公众参与的相关职责,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3.
姜胜洪 《人民论坛》2012,(21):60-61
地方政府应该牢固树立一个观念:更加直接全面地惠及当地社区公民而非危及他们,才是重大建设项目获得其认同的法宝近年来,随着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也逐渐增多。目前中国的环保维权基本上陷入了恶性循环:规划决策不透明、环评立项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项目实施——公众集体抗议——项目取消。一切似乎重回原点,然而在兜这一大圈子的过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已受到损害。重大建设项目选址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忽略民意的合理诉求。在招商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贵阳市地方环保立法实践为例,分析我国地方环保立法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发现地方环保立法中仍然存在不少空白,同时,还存在立法缺乏明确统一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未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以及针对农村的环保立法工作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充分发挥环保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是创新环境公共治理模式,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推进国家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温州市从实际出发,顺势而为。大胆实践,在改进环境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环保社会组织活力、拓展环保公众参与渠道、发挥基层社会自治作用等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环境公共治理模式.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3.19平方公里的苏河湾如何打理?当今之中国,“万丈高楼平地起”已不再是难事。不过,在一方水土上既要开发建设,又要做到绿色低碳、生态环保,让市民安居乐业就不容易了。目前,一个由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绿色低碳环境保护工程正在苏河湾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通过滚雪球抽样,首先抽取新闻曝光率高的环保社会组织,然后再根据这些组织搜索其他环保组织,分析了中国50家知名环保社会组织应用社交媒体的现状;探究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来参与政府治理,改善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提出了社交媒体下环保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提高公众参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江苏省台湾同胞联谊会江苏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污染态势,已明确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和公众参与是环保体制中的三大支柱,下大决心采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自然生态资源法律规范和生态补偿制度主要体现为公法性质,存在结构性缺陷,亟需利用公益性私权解决生态保护中存在的自然资源产权私权性与用途管制公权性的冲突问题,创新生态补偿银行、碳汇交易、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生态产品认证等私法途径,健全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机制等重构系统化的自然生态资源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有自然生态资源法律规范和生态补偿制度主要体现为公法性质,存在结构性缺陷,亟需利用公益性私权解决生态保护中存在的自然资源产权私权性与用途管制公权性的冲突问题,创新生态补偿银行、碳汇交易、自然资源保护地役权、生态产品认证等私法途径,健全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机制等重构系统化的自然生态资源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