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郁 《人民政坛》2011,(8):8-11
抓住群众强烈的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情况开展监督;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广大公众对环境监督的参与;紧盯20个环保问题突出的污染项目持续跟踪督办,并阳得实质性成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持续两年多的环保工作监督在检查规模、涉及范围、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创下福建省人大系统执法检查的纪录,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燕 《长白学刊》2008,(4):102-104
公众是环境保护中的主力军,是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的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制约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这种状况的形成既有经济发展水平低、认识水平低的原因,也有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不顺畅的原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大力发展民间环保团体、公开环境信息、实行环境公益诉讼以及借鉴外国优秀经验是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现在环境保护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依靠全社会公众的力量。公众最有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规定公众参与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人人参与环保,是本次修法的亮点之一。环境保护离不开公众参与。纵观发达国家的环保历程,政府、企业和公众,始终是环境保护的三大支柱。而公众参与的基础是确保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环境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4.
在深化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加强与完善公众参与治理机制是必然要求,环保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然而,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现有法律规定不完善,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重视不够等。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义,并提出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法治路径,如保障公民环境权、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转变政府执政观念,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搭建平台;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实现公众有效参与等。  相似文献   

5.
肖军  翁晓华 《思想战线》2011,(Z2):78-79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其外部性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实行加大环境保护的资源投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6.
邱煜 《求索》2011,(11):80-81,170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公安职能。当前,公民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意识开始形成,参与形式多样,但公众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制度化渠道少,制度保障尚有不足,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面不够广泛,参与深度不够。应更新公安社会管理的理念,更多地依靠公民力量解决公安社会管理中的难题;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鼓励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规范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激励公民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机制;建立对公众参与信息的搜集、响应机制,加强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7.
忧患·责任·参与——关于如何培养公众环境意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湘溶 《湖湘论坛》2002,15(5):25-27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向教育提出了挑战,促进了环境教育的产生与成长。环境教育有环境专业教育和环境公众教育之别。面向公众的环境教育是环境科学教育、环境法教育和环境伦理教育的三位一体,根本任务之一在于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因为舍此就不能将环境保护由精英的理念转化为公众的自觉,由政府规划的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环境保护事业就会落空。我认为,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要重在6个字上下功夫:忧患、责任、参与,旨在培养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环保责任意识和环保参与意识。一、忧患公众具有对环境问题的知…  相似文献   

8.
保护举报权的民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员公民以举报方式参与反腐,是当今中国建设清明政治的一条重要路径。而数量居高不下的公民举报,在反映腐败情势、彰显反腐诉求的同时,也使公民举报权本身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有统计表明,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不同程度地遭受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这一令人忧虑的事实表明:如何保护公民的举报权,不仅涉及公民的权利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9.
姜胜洪 《人民论坛》2012,(21):60-61
地方政府应该牢固树立一个观念:更加直接全面地惠及当地社区公民而非危及他们,才是重大建设项目获得其认同的法宝近年来,随着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也逐渐增多。目前中国的环保维权基本上陷入了恶性循环:规划决策不透明、环评立项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项目实施——公众集体抗议——项目取消。一切似乎重回原点,然而在兜这一大圈子的过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已受到损害。重大建设项目选址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忽略民意的合理诉求。在招商过程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公众参与是其发挥实效的关键和必要程序。公众参与是宪政民主精神和行政参与权的体现,是公民行使环境权的体现,可以避免和减少对抗行为、环境诉讼和环境公益诉讼。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存在诸如参与主体范围窄,参与时间滞后,参与形式缺乏组织化,公众意见反馈机制不完备等缺陷。完善该制度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培养公众理性的参与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规范、创新公民实践参与权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公民是生态主义之环境哲学的践行者。生态主义是一种整全式的非人类中心论。在狭义上,生态公民是尊重自然并敬畏自然的公民,生态公民即低碳公民,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自觉公民。在广义上,生态公民是倡导公众参与的环保行动的主力军。监督政府与企业的环保行为,成为生态公民的常规行动。环保志愿行为是生态公民的自主选择,也是生态公民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公民积极致力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实践,全面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既是民主的产物,同时又是民主的反映,是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政治产品。要实现公共政策民主,走向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就必须开展公共政策调查、公共政策听证和公共政策咨询,广泛收集和表达民意,引导和动员公民参与公共决策。  相似文献   

13.
<正>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之后,"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就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协同,是指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公众参与"是指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  相似文献   

14.
开展政府环境绩效评估,有利于增强政府生态意识,改善政府形象,推进环保事业,扩大公众环保参与。然而,在政府环境绩效评估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基础研究薄弱,现实引导力不足,对环境绩效管理认识不足,环保意识不强,缺乏环境绩效评估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指导,缺乏环境绩效评估的监督机制,评估主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为此,要加强环境绩效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环境绩效评估立法,建立科学的监督反馈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自主研发环保评估技术,多渠道宣传环境科学知识,扩大公民环境参与。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普通公民的环保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公众参与正成为环境保护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妙然  王晓民 《前沿》2009,(11):130-134
民主决策的社会过程和政府过程一起,构成了现代政府决策的完整过程。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旋律下,环境问题已经进入政治结构、法律体系,并成为社会的中心议题。与此同时,公共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程度也亟待提高,这对公共决策公民参与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法律制度、公民知情权、公众环保意识、政府的执政能力对制约公共决策公民参与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正处于各种体制变革之中,由于城市行政执法管理体制不顺,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民参与机制的不健全.公民参与是城市管理执法强调公众对执法过程的决策、实施和监督,体现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良好合作.  相似文献   

18.
“环保是全社会的事,要提高环境质量,首先要提高公民意识,如果公民参与了环保,他在付出的同时还能得益,他就会很乐于做环保工作。”说这话的是嘉兴学院企业管理学院的退休教授许兆祥。不久前,嘉兴市的一项新做法打破了过去的陈规,给了广大市民一个共同参与环保监督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国外议会除了具有立法、决策、监督政府等重要功能外,还有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加强与公民的联系、促进公民对议会事务的参与。公众的支持为议会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议会的有效运转也依赖于公众的支持。议会要改善自己在公众中的形象,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基础,需要为公众提供更多信息,不断增强公众对议会事务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们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发展、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和政治冲突、威胁国家政治系统稳定的重要因素,这就决定了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必须扮演主导性角色。因此,政府要制定符合公众诉求的环境公共物品的质量标准,加大科技环保投入,建立公众环境权益维护和保障机制,加强对环境的治理,促使社会环境与政治发展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