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马来西亚华人虽面对国家机关实施之单元教育政策的深钜影响,但却能发展出一支独特且蕴含着韧力非凡的华文教育体系。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体系可谓是在中、港、台以外发展得最完善和肩负着薪传中华文化重任的体系。马来西亚的华文独立中学(独中)由于注重素质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得到华裔家长的支持。但21世纪全球化所带来的英语教育至上思潮冲击了马来西亚的独中。为了应此挑战,独中努力推广三语教学。  相似文献   

2.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历来注重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历史悠久、成绩斐然。 5月上旬“马来西亚广西总会中国旅游探亲观光团”一行138位桂籍乡亲在广西开展探亲观光活动,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来西亚华人为发展华文教育而努力的一些情况。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强。据记载,从500多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华人到马来西亚谋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华文教育,只不过直到20世纪初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缓慢,规模极小。教学形式以私塾为主,教材是“四书五经”一类古籍。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对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的压制,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们是促进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南洋大学的创立、独立大学的申办为例,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是马来西亚教育法令允许存在、政府不予任何资助的华人私立学校。由于它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坚持教学、考试及行政媒介语为华文的原则,它成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中心和堡垒。探讨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历史、现状及前景,对进一步研究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及其发展趋向将不无俾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华文学校越来越受到马来西亚政府的重视。马来西亚副教育部长冯镇安博士在去年底指出,迈入21世纪,马来西亚企业界将需要许多华文华语能力强,且能言善辩的人才,协助经济发展。马来西亚华裔人士更是关心华文教育的发展,他们指出:大马华人一旦确信政府不会剥夺他们的根,就会全心全意的支持国家经济发展,为实现2020年经济目标平添动力。著名企业家郭鹤年呼请政府:让华校继续存在及提供学习华文的机会,从而协助华人保存他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发端于19世纪初期。进入20世纪以后,华文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到1955年,全马来亚华校达1276所,拥有学生277454人,教员7606人,还建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华人大学——南洋大学,华文教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1956年,马来亚教育部在全马学龄儿童中的调查结果表明,有95%以上的华人儿童进入华校就读,这是马来亚华人教育的辉煌时期。 1957年马来亚独立以后,奉行马来人优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有意扶植土著民族,排斥其他民族,抑制华文教育的发展成为推行马来人优先政策的组成部分,华文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初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政 《八桂侨刊》2004,(5):10-12
随着中国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本世纪初华文教育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这些国家发展迅速。华文教育在这些国家获得长足的发展有很多原因。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主要是一个移民国家,对祖语教育不太干涉,加上后来多元文化政策的施行,使得华文教育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加拿大华文教育自诞生之日起,经历了兴办、停滞、复兴和兴盛四个历史时期,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教育目标多元化、教育内容本土化、教学方法个性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教育终身化的鲜明特点,当然在经费、师资、教材、教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是制约加拿大华文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一直是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重要工作和使命。二战后,新马地区内外局势急剧变化,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新马地区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不畏艰难、锐意革新。除了一如既往地创办华校、设立奖学金、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之外,新马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也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譬如华文教育的模式转变、奖学金范围的扩大、文化理念和传播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等,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将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今,马来西亚已成为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外唯一拥有华文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甲、华文教育的过去从1819年在按城所建立的第一间私塾算起,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已有约173年的历史了。我国华教史可大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独立前的华文教育,这个阶段可分成三个时期。(一)1920年以前的华文教育早期的华文教育都属于私塾性质的教育,用方言来教,念的书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四书五经  相似文献   

11.
警察院校课堂教学艺术是一名警察教师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政治素质与知识专长的主观前提要件。多年的警坛正规教育实践表明 :教师充分有效利用警务特点行业丰富的文化资源 ,将各种教学艺术通过人格化魅力加以高信度扩拓 ,进而一扫课堂中持续的精神压抑 ,使学生的苦学变乐学、重负变享受、要我学变我要学、木然变兴奋而无形中增强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真切地让他们第一次发现学习终于变成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是国务院侨办创立的华文教育工作的一种方式。今天的“寻根之旅”不再是单纯的“旅游+教学”,自2010年开始转型调整,进入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寻根之旅夏令营呈现出创新意识加强、功能不断丰富、教学高端化、运行程序规范化以及充分展示大侨务工作格局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的高级文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具有独立体系的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多沿用前苏联的框架体系,自己独创的、实践升华的东西较少,致使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发展。我国广大体育教师、理论工作者要进一步归纳、整理、综合、升华现有的成果,尽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竞技与体育教育源于美国,发展和推广于西方国家,引入国内则是近几年的事。从溯源与发展上看,西方竞技与体育教育已渐成体系,值得学习与借鉴。对西方竞技与体育教育的源流、特征和态势进行研究,可为我国推行竞技与体育教育提供全新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高职教育的基础.通过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匮乏现状的分析,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系统分析“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同时改革高职教师补充渠道,并定期组织培训学习,还要创新“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昆艳 《思想战线》2006,32(5):120-123
李广田在发展现代教育方面有许多真知灼见。他强调注重实践的知识观、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全面发展的人才观,是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前瞻性理念。  相似文献   

17.
覃翠生 《桂海论丛》2004,20(5):91-93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我国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奋斗目标。把握新时期干部培训的发展趋势对做好干部培训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创新干部培训的理念和方法;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开发和利用学员资源;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等等,是搞好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8.
当前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心里走”的举措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的特点。基于项目组开展的一系列调研,从基本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考察等三个层面得出目前“往心里走”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在教育培训、自主学习、主动践行、社会宣传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也面临诸多问题。应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教、学、用、宣的联动和集成;发挥领导干部、行业精英、教师群体等关键人群的带动、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干部学院等主阵地在基层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引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构建“往心里走”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Jing Lin  Yu Zhang 《当代中国》2006,15(47):255-274
This article explores a developmental issue in education in China—the shortage of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China has dramatically expanded access to elementary education since the passing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in 1986, and in recent years, higher education has also undergone rapid expansion. However, access to secondary schools, especially senior high schools, is still very restricted. There is a dire shortage of senior high schools, which is most serious in the rural areas. There are historical as well as policy issues involved in the lag in the developing of secondary schools. China is now facing the challenge to enlarge access to secondary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s by society and the needs of a fast developing economy.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discussed ways to resolve the shortage. This discussion, however, is being complicated by the demand for cheap labor for the expanding market economy in the country, and the lack of will to put money and resources into this level of education which would benefit the rural people greatly.  相似文献   

20.
在70年的历程中,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在遵循国家整体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我国民族高等教育70年的发展经历了初步建立(1949-1965年)、遭受挫折(1966-1976年)、恢复与初步改革(1977-1991年)、调整与优化(1992-2000年)、规模与质量并举(2001-2014年)、交融与创新(2015-至今)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标志性事件与发展任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应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更精准的发展方式和更完善的结构为保障,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普及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