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树强 《学理论》2010,(17):140-142
在1905年中国清末进行宪政化的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宪政三阶段理论",即中国宪政化须施行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这个理论无疑可以使普通大众从长期封建君主专制压迫下解放出来,能够调动民众参与民主政治,可以为后来建立共和国奠定基础。但是党权政治的推行、孙中山内心深处的反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当时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必然造成"宪政三阶段理论"的破产。  相似文献   

2.
卢亚东 《团结》2002,(3):40-42
孙中山先生是集思想家与革命家于一身的民主斗士,他是代表着中国一个历史时代的伟人,他提出的“以党治国”的思想独具特色,深入研究之,很受启迪。 实行民主宪政必须依赖良党政治 孙中山认为实行民主代议制的立宪国家必不可缺的组织是政党。政党关系着普通民意的集中形成、政策的制定以及政府的有效治理,因此他指出:“无论世界之民主立宪国、君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竞毕生精力为中国废除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奔走呼号、奋斗不息,并用他推翻清朝政府、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实践,把伟大法律思想写进了法律,写进了中华民国的共和历史以及中国近代的宪政历史。  相似文献   

4.
王晶 《学理论》2014,(3):18-19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的宪政思想是现代国家建设在政治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集西方国家和中国国内政治制度优点于一身的理论,虽然他的宪政思想没有得到最终实现,但是他在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5.
刘芳  甄红卫 《学理论》2011,(14):31-32
宋教仁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民主宪政的积极倡导者。研究宋教仁,不仅对研究辛亥革命有典型意义,而且对我国当代民主宪政思想资源的丰富、民主宪政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特殊国情要求执政党必须引领宪政意识。宪政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权力制约意识和人权意识等四个基本方面。引领民主意识要求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引领法治意识要求正确对待司法独立;引领权力制约意识要求党政功能分化和构建国家权力的合理结构;引领人权意识要求加强人权理论的研究,积极推进人权立法的完善与实施。  相似文献   

7.
江来登 《学理论》2009,(21):166-167
1905年,徐特立进入宁乡速成师范学习。诸多的内因和外因,促使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出现重大转变。政治思想方面由崇拜康梁的改良主义转为追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思想方面由不满封建教育却是封建教育的接受者和施行者,转化为以教育救国为核心的近代民主教育思想的极力倡导者和推行者。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宪法已实施20余年,加之20世纪立宪、行宪的经验教训,让人们广泛认识到,只有切实推行宪政,才会有民主政治,才会有公民权利的切实保障。我国民主宪政应采取综合型发展模式,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着重解决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杨仁忠 《理论探讨》2006,46(3):30-33
“公共领域”是一个理念性、实体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概念,其最根本最具特色的功能是它的宪政民主价值,即理念层面上的公共领域为现代宪政民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实存层面上的公共领域则构筑了现代宪政民主赖以存在的深厚社会根基,而价值性层面的公共领域则为现代宪政民主提供着有力的价值支持。公共领域的培育、完善和发展是完善民主、力行法治和保障人权的社会前提。因此,可以说公共领域理论既是宪政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宪政民主实践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对于当代中国的宪政民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宪政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较系统地讨论了宪政的英美模式和不同语境下宪政的含义,概述了作者对中国宪政问题的基本认识,回应了"民主宪政论"和"自由宪政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逻辑。认为宪政问题绝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涉及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政治问题。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政主张在中国已经过时。自由主义理念基础上的宪政主张,要害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实质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可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混同为宪政。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和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宪政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追求宪政与民主、权力制约与有效治理之间的平衡、协调和统一,是当代世界宪政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显现出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强调秩序和稳定、重视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加强人权保障等基本走向,这既符合当代世界宪政发展的潮流,也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需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考察宪政问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不能不联系中国的现代历史及其基本经验。民主、宪政的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阶级内容的。我们不能用抽象的宪政和现代宪政主义等概念来代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等明确主张。  相似文献   

13.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需要在深入解析西方"宪政"话语的基础上超越西方"宪政"话语。理解西方"宪政",不能脱离其原初置身的特定"文明情境",如此方能避免掉入"普世价值论"或"阶级定性论"的窠臼,从而把握人类政治治理的基本问题,即主权者与法律的关系问题,理性与意志的平衡问题,国家能力、政府责任和法治的统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回应与解答体现了对西方"宪政"话语的超越,包括借鉴吸收了西方"宪政"话语的合理内核,在根本上是为了服务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强调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三位一体基本框架下进行法治建设,为实现"善治"而更加注重治理权的积极作用,基于中国文明情境而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7,(7)
孙中山的权力制约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主权在民"是权力制约思想的逻辑起点,"权能区分"是权力制约思想的理论支柱,"五权分立"是权力制约思想的核心内容,"以法制权"是权力制约思想的实现路径。这一思想既融合了西方民主宪政思想,又因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更关照了中国当时的具体国情,对中国后世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民主的政治",它既有普遍性的价值准则,又有与特定的民族国家相联系的特殊内涵。宪政的中国语境、经验、问题及成因、问题的解决之道等都是中国特色宪政的重要内容,可谓"中国的宪政",随着宪政建设的各种障碍性因素的消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过程是宪政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彰显的过程,又是和宪政文明的普遍性原则不断契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求知》2014,(2):63-63
秋石在2013年10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宪政民主”是继“普世价值”思潮之后又一股有影响的政治思潮。“宪政”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对西方宪政在学术层面介绍和讨论是可以的。但在有些人那里,“宪政民主”几乎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一话题,称“宪政民主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这就值得警惕。我们党历来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原动力.现行宪法在改革开放中诞生,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宪政在民主、法治与自由三个方面均已取得很大成就.尽管中国宪政还存在明显不足,但展望未来,中国宪政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平、稳定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的必由之路。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与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风雨历程。考察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史经验,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启迪和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李军科 《学理论》2011,(24):39-40
从民主的角度对宪政进行定义是一种普遍的方式。因为,民主和宪政具有和谐关系。这既体现在二者在理论基础、制度设计和价值目标上的相同之处,又体现在民主能对实现宪政的目标即限制权力有援助作用。但这种亲和性并不能掩盖民主与宪政潜在的差异。它们二者间甚至还可能存在潜在的冲突关系。因此,民主与宪政处于复杂的关系当中。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宪政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彦平 《理论探索》2006,(2):145-1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政建设,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系列理论中蕴含的丰富宪政思想,拓宽了我们认识宪政的视野,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宪政建设的思路,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则指明了我国宪政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